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喵玉殿官方微博

 找回密码
 少女注册中
搜索
查看: 10336|回复: 21

[考据] 东方文字神学解读——梦与现实【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6 2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象 于 2014-9-10 10:34 编辑

 第一部分:核心
  首先,我要阐明,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神秘。
  在这一章中,我尽量使用生活中的浅显例子,避免同东方的世界观牵扯。幻想乡是一个虚幻的地方,而如果我们想建立坚不可摧的逻辑,就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现实上。
  科学和神秘?其实,科学和神秘只是一个称呼,类似的描述还有梦境和现实,逻辑和直觉,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显而易见之物和隐而不见之物,这些词描述的都是同一种抽象概念,从不同的侧面。我给它们起的名字分别是“可以用逻辑完整描述的事件”和“无法用逻辑完整描述的事件”。
  科学的本质含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不过我这里提的科学是指可以用科学方法认知的事物。科学方法,就是观察和规律的结合。万事万物的运行,其背后都有着潜藏的本质和规律,但是我们不能直接观察这规律,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有形象,或者说形式。形式是能够被我们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而规律则是人类的造物,我们提出规律,将事物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有能力做出解释和预言。举一个典型的科学研究活动为例,万有引力的发现。掉在地上的苹果和天上运行的月球,都是形式。而牛顿提出了一个规律:引力,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得以预测更多的形式。引力理论如此美妙优雅而符合事实,使我们认为它即使在将来,也能做出可靠的预言。
  然而,我们注意到,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是非常,极为,简单的,相对于它要描述的现象。地球围绕太阳以一个几乎正椭圆的轨道运行,这中间可能对我们的研究和预测(假设我们活在19世纪)造成干扰的其他因素太少太弱,比如太阳的运动,其他行星的引力,广义相对论效应,都非常微弱。这些现象称之为媒介,我们无法直接观测,但却事实上发生。它们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中越强越复杂,我们越难建立一个简单的规律。当它们强到一定程度,我们已经无法凭有限的事实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或用它做出可靠的预言,科学的方法论事实上失效了。
  很不幸,人和社会中,极端复杂的事物比比皆是。
  然而人类的心灵中不止有逻辑和计算。当我们已经无法靠逻辑认识事物,我们仍然可以对现实做出强有力的干预,因为我们有直觉,艺术,道德,信仰,还有爱。
  用我们心灵中的这些工具,认识到的现实,统称为神秘。
  神秘的特点即是可以认识逻辑所无法认知的事物。在这些事物中,媒介比形式密度更高,也就是说,无法直接观测的现象比能够直接观测的现象更多。在事物的晦暗到了一个临界点以后,就像方程的未知数数量超过临界点,方程无法解出,逻辑失效了。然而,此时右脑中的这些工具仍能正常运行,它们从别的地方获取知识,比如预先设定好的知识或者另一些我们尚未认识的地方。随后它们凭着对现实和形式非常有限的了解以及我们心灵中难以解释的地方给出解答。
  对于我们自己的这些工具,我们用科学方法建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们的局限也很大,有时正确有时错误,而且不像理智,它们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然而它们仍然是理智和逻辑所不可取代的,我们的生活一时一刻不能离开它们。它们之间也区别很大。道德和信仰是我们社会性的证明,让我们还没有理解善恶的本质时就能遵照善恶行事;直觉向我们揭示晦暗不明的未来,经常给我们带来惊喜;艺术让我们升华自己的感情,从另一个方向接近世界的本质;而爱让我们延续种族。
  在科学的标准中,神秘经常是不完整的。它们常常不能给出事物完整的本质、形式、概念,行为的认识,而只能给出一个侧面,这一个侧面还经常以比喻或者含沙射影的方式描述。有时它直接给出行为指示,而不对未来做任何预测。如果想向别人传达基于神秘的信息,语言,作为一种传递逻辑的工具,常常不适合。所以经常要借助比喻、象征、抒情等各种模糊方法传达。而音乐和图画对此更为有效。
  总而言之,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照逻辑构建规律,建造对事物严密坚实的认识。就像在地上走路,媒介(空气)的密度远远低于形式,而我们可以凭借形式建立坚实巨大的逻辑建筑,不致损坏。另一类是抛开逻辑,用其他的方法认识逻辑无法认识的田地。就像是大海,媒介(海水)的密度和形式差不多,任何用形式搭建的建筑都很难维持,而我们想要在此间行动,就不得不乘船漂泊。
  
第二部分:基石

  “虽然像你这样的上个世纪的人……的确有很多是把现实和梦境当成相反的东西来对待的,不过在更更遥远的过去的那些古人,据说是不区别梦境与现实的呢
  然后到了现在,虽然区别梦境和现实……但却把两者当作相同的东西看待。”


  我首先引用这段话,是为了阐明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这两句话里,ZUN向我们讲述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在古代,人类的知识非常稀少,理智的力量非常虚弱,神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对“现实”并没有认识。现实这个词,是我们为了将自己的理性认识独立于感性认识而创造的,它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带着否定梦境的意思。理性慢慢萌芽,睁开双眼,看到过去感性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不同。它慢慢从每一个新知识中积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终于有一天它足以否定过去的感性认识,于是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认识称为“现实”,而将感性看到的世界称为“梦境”。显而易见,在此之前,人类根本看不到现实,当然也就不能区分现实和梦境,他们对世界只有一种认识。在此之后,人类将现实和梦境看成相反的事物,并且否定梦境,认为梦境中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将心灵中的感性工具丢弃。这就是现在的人类。
  而在将来,科学终究发展到了极限,理性认识到了自己的有限。理性也对心灵中的这些感性工具有了更多的认识,慢慢理解它们同时包含着正确和错误的两面,学会控制和使用它们,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丢在一边。梦境重归了,梦还是以和远古一样的方式工作,但是使用它们的人已经大不一样。人类的心灵失掉了它的完整和尊严,被更强大的理智随意控制。这就是未来的人类。
  而我和ZUN最大的区别,就是ZUN是向往过去的人,而我是向往未来的人。ZUN在整个秘封组故事中,都明确表示了对现在的否定和对过去的怀念。于是他创作了幻想乡,从梦境的一侧,接近梦境与现实的境界,而我则从现实的一侧接近梦境与现实的境界。ZUN创作音乐,弹幕,故事,用艺术的手法激发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在感性和梦境中认识幻想。如果你仍想靠神秘认识这个世界,保留自己心中最美的幻想乡,最好还是回去继续看原作。但如果你决定你想要踏出这一步,那么请继续读下去。你将得到知识,而代价是失去笑容。

  “所以,孩子们才会欢笑啊。”
  “让我们把梦境变为现实吧!”


  梅莉和莲子的学说谁对谁错呢?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绝对的客观真实是否存在的命题,并非那么容易理解和解答。
  我们应该为现实努力还是应该为梦想努力呢?到了第四部分,我再来谈这个问题。
  

  “被结界所影响到的东西,那便是人的‘思想’。如果物质性的障壁是‘肉体所不能通过的障壁’的话,那么结界就是‘人的思想所不能通过的障壁’了。”


  我想,是时候解释什么叫“梦与现实的境界”了。虽然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不过还是有其现实基础的。
  如果我们全方位地考察人类认识世界的各种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们明显地站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科学和神秘。两个阵营对世界的认识,在它们内部常常互相证实和理解,在两者之间则常常互相否定。究其根本,是因为两者的运作机理存在着根本的差别。代表逻辑理性的左脑,和代表直观感性的右脑,它们的沟通想必是一件难事。
  这就是“不可通行”。我们的思想可以在世间自由行走,是因为各种理论和思想彼此证明,共同起效,使我们可以平滑地从一个理论理解另一个理论,让我们可以四处漫游。然而在这境界线之上,我们遇到了阻碍。科学和神秘之间的鸿沟如此巨大,它们总是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它们总是不能互相解释。
  没有人能忍受自己整天和自己矛盾,所以每一个人必然存在着倾向,倾向于科学或者神秘的解释方式。
  于是这就是障壁,理解科学的人不能理解神秘,理解神秘的人不能理解科学。对于不能跨过自己心里这道障壁的人,幻想乡就是不存在的,世上没有妖怪和神明。而对于站在境界那一头的人,他们看不到现实世界,被永远困在幻想乡。世上的绝大部分人,要么被困在现世看不到幻想乡,要么被困在幻想乡看不到现世。这就是障壁,这就是大结界。
  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总有极少数人能越过这道境界。
  

  “梅莉的精神正在各种世界之间摇摆着。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的时候,一旦她本人发现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梦的话,也许就再也回不到这个世界来了。”


  是的,魔术师梅莉,虽然身处和我们一样的现世,却能看到幻想。
  然而这并非没有代价,梦与现实的境界并非人类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力量。认识神秘的道路上充满凶险,稍有不慎,就会踏上通往那不可见世界的单向旅途。
  这种危险,我称之为迷失。到了第三部分,我会探讨迷失。现在,只需有个大概的印象:当一个人不能将他的思想与现实对应,不能维持他在逻辑世界中的完整,他就迷失了。
  所幸梅莉一直正道直行,有惊无险地走到了今天。现在,她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强大,看到的神秘也一天比一天多。我想,照这样学习下去,将来,她一定会成为大贤者,只是不知道是否能保留人类的身份。
  什么叫大贤者?通晓科学与神秘的奥秘,不受这巨大的鸿沟限制而能将两者合二为一,随意操控境界来往于现世和幻想之间,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风姿,就是大贤者。
  

  “世间万物原本都是没有名字的,世界也本是个万物纷杂的混沌之所。但是,自从远古的诸神为这世上之物一一取名之后,像如今这样拥有了秩序的世界也就随之诞生了。当一件物品有了名字之后,物与物之间就会划分出境界,而这件物品也才会因此而得以被初步认知。换句话说,这种赋予名字的力量就是使物品从‘无’中诞生的创造之力,这也正等同于神的力量。”


  现在,让我们开始认识形式与本质的关系。
  世上有一个客观现实。然而,这个客观现实对一个意识个体是毫无意义的,除非它睁眼看,张耳听。当人类的意识第一次张开感官,我们认识了巨大的客观世界中一个极为浅薄而细小的侧面,而世界绝大部分的现象和全部的规律,尽管实在,但仍然隐藏在黑暗之中。
  这一个浅薄细小的侧面,称之为形式。隐藏的客观现实,称之为本质。本质是客观存在——它在主观现实中晦暗不明,难以认知。形式其实就是我们最直接地观察到的现象,不经过任何解释:只要是解释就来自心灵,可能出错。在两个形式之间不隔着媒介建立直接确定的联系,称之为科学。在两个形式之间隔着厚重的媒介建立不直接不可定义而依赖直觉的联系,称之为神秘。不管是科学还是神秘,都是理论、认识、解释。
  比如,我们现在抬头,可以看到天上或有一个金黄色放射着强光的圆盘,或有一个银白色映照着柔光的,有时带缺口的圆盘。这就是形式,是庞大客观现实中那个浅薄细小的侧面。我们不能认识它们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会运动,离我们多远,由什么组成,我们只能看到两个圆盘,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两个形式。于是我们给它们起名日和月。所谓的名字,并非形式,而是“载体”(vessel),区别就是,我们此刻能看到的那个圆盘是一个形式,而我们为年年月月看到的所有的形式所归的类称为载体。通过命名这个载体为“太阳”,我们得以将每一天天上的那个形式均称为太阳。通过组建这个载体,我们在物与物之间划分出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在形式与形式之间划出界线,将它们界定进入不同的载体。然后,借助载体,或者是说借助名字,我们才得以建构理论:理论预测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由于借助了载体,理论才具有了普适性,可以预测未来,并且可以经由过去的观测证实或者证伪。由此,世上的第一个理论诞生了。
  这就是形式第一次从本质中突显出来,被我们所认识,从而得以将本质辟为乾坤的过程。
  在创世之前,那就是神的国度。整个世界都被本质充满,纷杂混沌,无力认知。然而,一旦人类说话,神明就会退隐,也就是说,一旦什么事情经由科学说出,全世界的神秘都只能局限于其他一切未曾诉说的。于是,混沌和未知缩小,理论和已知扩大;原来的本质腾出空间,供形式出现;神从自己之中让出空间,从而诞生了人类居住的领土。
  这就是创世的过程。
  在创世之后,是漫长的一段时间,神和人共处一个世界。在之前我们解释过神秘,它们依靠心灵中各种非理智的工具起效。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的创世,是由理智单方面划定的,在创世之前,人类早已有了各种藉由感官预测和干预现实的工具。在神代,它们非常有效地帮助着我们的生存。在创世之后,它们也依然起效,不受小小的理智干扰。虽然在本质中理智开辟了一小块国土,但是大部分世界依然是本质和虚空,充斥着各种混乱的形式,未曾被起名,未曾被载体承载。这里保留了神明原本的没有名字的暧昧状态,在这些地方,依然只有神秘可以通行。
  即使是已经被开辟的地方也十分微妙,尽管认识了表面的载体,但是载体中依然承载着大量的本质。换句话说,我们认识了表面现象,表面形式,未能认识其深层本质。这些形式之中寄宿着已经被命名的神明,用来表述一个事实,即它们虽然已经被初步认识,但是还非常有限,对其内部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其内部依然混沌未知,也就是神明。表面上已经知道和起名的事物寄宿着有名字的神明,表面上也没有描述和起名的事物寄宿着没有名字的神明,这再一次向我们表述了神明就是本质就是未知,而名字就是载体就是境界。这境界将神明约束于确定的名字之中,使神明的行为不得脱离其名字。因此,神明就被固定下来,其大小和威能变得有限,不能越过境界而扩张。而没有名字的物体,其本质与周围的本质继续沟通,它们不受境界的限制,而能无限地变大。
  赞美上帝。万物皆形式,只有上帝是本质。
  

  “现实中不存在只传达真相的信息。事实本身就是最高级别的幻想,是在幻想乡也没有的幻想。”


  所谓信息,即是认识。认识分为科学与神秘两种,然而两种都不是真相。真正的真相隐藏于本质中,而探讨它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主张一经写为文本,即是主观,而完整的客观不可见,不可言。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和认识,我们对这世界的一切认识皆是主观,因此我们不得不发展理论,能不经过客观,而由主观现象预测更多的主观现象。于是我们不得不跨步迈过媒介。
  所谓媒介,是介于形式之间,可以说是未被认识的形式。它是本质的一部分:本质是完整、独一、客观、不可分割的,而媒介仍是主观的,只不过我们对它们的认知限于“不知道”而已。然而,当它们仍在本质中时,形式和媒介是同一的,都是事物内在规律的一部分。由于形式并非本质的全部,在从主观现象到主观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跨越媒介。我们所知道的仅限于这些媒介会折射光,扭曲我们的认识,而对此中细节一无所知。
  于是我们将认识分为两种。科学的领域以大地为代表,就动物界而言,土的主要特性就是它可以辨认的事实。一个动物爬上山,向远方平原眺望,将各式各样的景色尽收眼底。动物、树木、石头、河流等等,都有可以辨识的形式,睁眼就能觉察这些形式。而这些形式之间的媒介,空气,如此稀薄,不能妨碍我们的任何认知。神秘的领域以海洋为代表:在观察海洋时,我们无法辨识海洋中无法尽数的各种个体。我们见到的是一种流动的整体,一种满载各种片段和部分的集合体。若不能将海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则无法辨识海的形状。此外,这些形状不能离开媒介之外而存活,而媒介远较空气稠密。但在地上,形式远较充塞于它们间的媒介稠密的多。
  在这个世界,境界没那么明显,形式尽管仍然存在,但它们变化多端:有时,它们可能展现其他形式的轮廓;有时又会以同样形式的一部分出现。就像我们梦中相互衔接的形象和结构一样,这些形式也会成形,然后自行消散。在这里,遗忘和记忆似乎是一回事,知与无知并无界线。在隐藏的世界之所以视线不清,是因为我们难以区分形式和媒介。不了解它的媒介而想了解一个形式,不了解它的背景与前后关系而想了解主题,其实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两种现实领域,其实本身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形式之间媒介的密度,从完全没有媒介到几乎看不到形式,其间各种比例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根据我们对其的认识情况,将其分为两种:“可以用逻辑完整认识的世界”和“不可以用逻辑完整描述的世界”,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能看到的不同的现实,我们将其分类为需要用科学认识的现实和需要用神秘认识的现实。而神秘其实也有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工具去理解;因此,信息也有不同的层次,从空想、妄想、预想、假想、幻想,到事实,我们的认识越来越可靠。到了事实,我们的认识已经忽略媒介,完全依靠形式建造,也就是科学的方法。然而,忽略媒介并非代表媒介就不存在了,尽量还原本质也并非代表就能直接看到本质。科学不仅会出错,而且在不停地制造海量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和神秘都是幻想。
  

“首先,是生物或道具以某项物理法则而运动的物理的层面。比如物体向地面掉落,河水流动等都属于此层面。
第二,是心理动作或魔法与妖术的心理的层面。遇到讨厌的人而不愉快,开个宴会来消除心中的隔阂等都属于此层面。大多数妖怪都仅从物理的层面和心理的层面来把握世界,所以就说些历史在重复呀,未来已经被预定了呀这类戏言。
具灵梦所说,是第三个层面拒绝着世界的循环。这所谓第三层面,就是万物掌握事理的记忆的层面。因为记忆的层面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所以不可能与过去的状态相同。如果说能与过去的状态相同,那么记忆就会失去去处因而是矛盾的。记忆的层面只能一味地增加。
物理的层面运用物理法则,心理的层面解释结果,记忆的层面操作概率,以类似这样的相互作用来推动未来。既然记忆不可能与过去的某一点相同,那么未来就不可能被预定。”


  最后,让我们谈谈未来。
       对于现实世界来说,现实是无法简单地划分为科学和神秘的。更常发生的事情是,我们面对着一整个复杂的现实,需要同时协调科学和神秘的手段来解释和干预它。因此,我们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方便用不同的手段解决不同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物理的层次,在这个领域发生的事情可以用科学解释。第二个层次是魔法的层次,这个领域发生的事情可以用神秘解释。而第三个层面,并非是用来解释现实的,而是用来解释自己的内心,就像这篇文章一样,是一种自省和学习。
       在之前的整个篇章,我们一直将主观现实和认识当作一个静态的世界,不会发展。我们谈到形式时,假设了人类对现实认识的片面,却未曾考虑到人类的认识也会发展。现在,加进了记忆的层面,主观世界不再是静态不动的了,它有着客观世界所未曾出现过的巨大改变:无知会慢慢变成已知,形式会从媒介中结晶出来,原本混沌一片的主观世界慢慢变成了清晰明了,近于本质的世界,这就是记忆对世界的巨大改变。
对此,我们的意识有着清晰的认知,清楚了解我们的主观能够通过学习有多么大的改变。于是我们为我们的世界添加了记忆的层面,世界不再静态和循环,我们得以拥有未来。

       接下来应该解释灵梦控制概率的机理了,让我们进入第三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9-6 20: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象 于 2014-9-6 20:21 编辑

预告
第三部分:道路
“幻想乡与外面的世界由一个常识的结界所隔绝,存在于非常识的内侧。为了保持这个结界,任何事物都需要反面。”

第四部分:旗帜
”现在,全日本都是神明的墓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7 01: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时候70%的时间在开小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7 05: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杂感很多,最后全删了,感觉和过往的科学很相似啊,都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步伐,只是,这一步关乎到世界与生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7 10: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遗忘之骑士 于 2014-9-7 10:04 编辑

论文。。。

点评

不是论文啦,我觉得更像是科普读物  发表于 2014-9-7 23: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7 18: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好厉害,但是有些完全不理解的说

点评

什么地方不理解呢,不理解的地方我再详细写。  发表于 2014-9-7 23: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7 18: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不太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7 19: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 怕被剧透 所以有时间感觉去补

点评

香霖堂也没什么可剧透的,就是些日常记录,也没有故事结构,随便看行了  发表于 2014-9-7 23: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7 22: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看了下,不太明白你这个帖子和官方出版物有什么关系

点评

那你觉得香霖堂,儚月抄和CD故事可以叫什么呢,我一时想不出来了。  发表于 2014-9-8 01:20
啊,我说的是东方的CD不是出版物。至于音像制品算不算出版物本来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发表于 2014-9-8 01:03
CD不是出版物。定义上来说书籍作才是出版物。因为同人作品,并没有出版这一说啦。 出版:是将文图或其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印刷等方式复制后向社会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我觉得你改下标题会比较好  发表于 2014-9-8 00:58
因为这些内容全都以香霖堂和CD故事为基础嘛。我是可以把这文章安排的跟原文更紧密些,可是逻辑就更分散了。  发表于 2014-9-7 2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3: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道秋霜 发表于 2014-9-7 05:15
杂感很多,最后全删了,感觉和过往的科学很相似啊,都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步伐,只是,这一步关乎到世界与生命 ...

过往的科学是什么,让我拜读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少女注册中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与事务联系|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喵玉殿

GMT+8, 2025-11-5 05: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