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喵玉殿官方微博

 找回密码
 少女注册中
搜索
查看: 5692|回复: 7

[写作探讨] 【非东方】查莫宁诗人的七种基本品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2 18: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宴夜曲 于 2014-11-22 18:20 编辑

这是我在一个老外的架空世界观作品里看到的内容,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敲到网上给各位看一下
文区的写作氛围我不太清楚,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就交给文区版主们处理吧(来源会在下面的个人观点里注明)

原文内容:

……烛台的七个插座上,用古查莫宁文篆刻着诗人的七种基本品德
1、紧张
      紧张是宇宙中除了重力之外最强大的力量,重力可以移动死物,而紧张却可以左右活物。只有紧张之人,才能创造伟业,无紧张则无动力,只能是平庸之辈。

2、勇气
      这看起来似乎和第一个基本品德相互矛盾,但人却需要勇气去克服紧张,需要勇气去应对文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危险,它们是:
  书写障碍(夜曲:这里指的应该不是疾病,而是“写不出自信的作品”、“删了又改改了又删”之类的情况);
  没有灵气的编辑;
  不愿意付稿费的出版商;
  刻薄的评论者;
  过低的销售额;
  迟迟不来的奖项(夜曲:比如文学奖项)等等。

3、想象力
      在查莫宁,有许许多多的作家不具备这个能力,但他们也混的不错,他们的作品不是围绕着自我旋转,就是单纯地表现当前时期的事件,这些作家不是在创作,只是在纪实,他们只不过是一群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速记员

4、灵感
      这其实不是品德,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像光环一样环绕着每一个优秀的作家。没有人能够看到它,但诗人却可以感觉到它。灵感,这是一种让人彻夜狂热写作的力量,让人整天为一句话推敲的力量,能够让一部三千页的小说通过编辑审查的力量。灵感,它是一种陶醉,是一种“燃烧”
      没有灵感的诗人,见上文“想象力”

5、绝望
      文学的沃土,文学的泥炭,文学的肥料,这就是绝望。
      怀疑工作,怀疑同行,怀疑自己的理智,怀疑世界,怀疑文学本身,怀疑一切。这在我身上已经成为规律,每天至少一次用5分钟的时间,对某件事情表示绝望,即使只是对我女管家的烹饪技术。
      与此相关的诉苦,把手伸向天空,热血沸腾,都会引起相应的身体运动,这在作家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很欠缺的。
      (夜曲:这一段译文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因为找不到德文原文,只能先这样凑合着看)

6、欺骗
      是的,我们可以坦然对待此事:一切好的文学作品都是骗人的。
      或者是说:好的文学骗的高明,坏的文学骗的蹩脚———但它们都不说实话。
      光是文学的前提就足以说明问题:用文字来表现真实,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7、无法无天
      正是如此。诗人是不服从任何法则的,包括自然的法则。作为一个诗人,他的写作必须摆脱一切束缚与牵制,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能奔腾起来。社会法则是受到文学唾弃的,特别是伦理和道德。即使在道义法则面前,诗人也不应该屈从,这样他才能肆无忌惮地从前人的作品中进行剽窃———我们都是盗尸者

考虑到先入为主的问题,对个人想法做了隐藏处理:
       
                       
       






发表于 2014-11-22 21:4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莫宁好棒好棒的!我最喜欢的架空世界之一!居然在这里还能看到,好神奇。楼主也喜欢船长的说谎大赛?!握手握手。最后愿楼主像戏尔得衮斯特那样,奥母流贯!
啊,完全偏题了,哈哈哈……

点评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啦  发表于 2014-11-22 22:08
偏题?层主也深得米藤梅茨离题法的熏陶呀  发表于 2014-11-22 21: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2 23: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觉得,灵感和想象力是不一样的吧。想象力偏向一种能力,是能把作品超乎一般的情况的能力(超脱现实??)(其实我觉得就是脑洞大不大)。而灵感着重于一种偶然(请忽略杜甫那首诗)它能让作家写作时有一种顺畅(不知如何表达

点评

灵感很多情况下是无预兆的突发情况,能够让创作时顺畅的是笔法,即写作技巧,什么样的词汇组合,什么样的韵脚扬抑,这都算在内  发表于 2014-11-23 20: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7 03: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sty 于 2014-11-27 03:55 编辑

直到灵感之前原文和解释都看得懂,之后原文感觉完全不知所云,但是解释确实很清晰。。。
楼主说的没错,但是和原文是一个东西么?还是说原文的本意根本没法解释只能胡扯啊....----------------------------------重新想了下----------------------
比方说绝望,绝望那段原文根本看不懂在说什么,楼主写的解释倒是很透彻,但是解释的东西感觉不像是字面意义上的绝望,更像是思考或者是钻研之类的东西...
所以才开始好奇....
反正已经被视觉艺术老师还有众多文学老师批评为:这是我见过最没有想象力最不浪漫的学生了....

点评

所以说看不懂原文在说啥。。。大概是我不够系色望吧....  发表于 2014-11-27 07:24
原文可能是指超乎寻常的心境,以及心中激烈涌动的感情,平淡的心境写不出传世之作,而其中最超脱的莫过于绝望了吧(我在说啥  发表于 2014-11-27 07: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0: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Lasty 发表于 2014-11-27 03:53
直到灵感之前原文和解释都看得懂,之后原文感觉完全不知所云,但是解释确实很清晰。。。
...

这里就我个人认为,写成“绝望”也是一种夸张的形容方式,这么讲吧,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事物,它也必然会存在一些漏洞或缺点,有些情况下,你需要用批判者的思想才能找到这些问题所在,当你只关注这些缺点与漏洞时,你就会觉得“这玩意咋就这么差劲呀”,进一步就不会对这个事物的未来发展抱有什么期望,以偏激的方式来形容这个状态,就是“绝望”

无论是多么英明的决策,都要在即将施行之时挂上一个问号“这真的没问题吗”,对每个事物也要抱有这样的想法,以近乎绝望的心态,深层次挖掘一个事物的各种意义,这样,你才能得到来自不同角度想法与观点,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单就这一点来说,老虚就做的很不错(尽管我挺讨厌老虚的某些作品就是了)

点评

还是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同时也切题。但是我开始好奇一开始的“绝望”两个字是不是用错了。  发表于 2014-11-27 1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4 18: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要理解一个事实,诗人创作靠的是感情而不是理智。靠理智创作的叫哲学家,靠感情的才叫诗人。
然后我们也明白,成功的创作必然有对世界的质疑。
但是一般程度的理智的质疑是不够构成强烈的情感的,所以诗人的质疑必定比哲学家的质疑强烈地多,这样才能打破自己的某些思维惯性。所谓“文章憎命达”,到底绝望有什么力量?绝望帮助人突破他以前不敢想和不能想的问题。
哲学家不需要绝望这样强烈的感情,因为理性永远不会给自己设限。哲学家更多需要的是天才,因为能被提出过的问题都已经被提出过了,发现一个没有被提出过的问题需要无比的天才。但是感性有着天生而强烈的惰性,倾向于忽视生活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必须靠同样强烈的感情才能突破它。

举个例子,屈原在离骚里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如果你要我论述屈原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当时的楚国社会为什么政局黑暗,我洋洋洒洒能给你写一大篇论文。但是离骚只有屈原本人能写得出来,必须有他这样正直的抱负,又受到这样的打击,胸中充满不平之气,才能写得出来,这就是绝望,不是能靠简单的理解模仿的。

点评

当然,这是针对当前这个主题,绝望,来说的。一般的诗还是常常嬉笑怒骂,有所针砭。比较深刻的诗,才会有这样的感情。  发表于 2014-12-7 06:59
这么说的话,诗人所创作的东西并非是在指责什么,而是将他所认识到的问题表现出来,因为光是能领悟到一个问题更深一层的实质性内容,并将其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虽然不能指望通俗易懂啥的  发表于 2014-12-6 14:51
人类能批判否定的只是眼前很小的暂时的黑暗而已。深藏于人性和社会深处的黑暗,光是看到它们就是神作了,而批判它们是神的权能,人类不可能做得到。  发表于 2014-12-6 04:50
天妒英才,是他先有英才,然后天妒。文章憎命达,是他先有坎坷遭遇,然后写出来好文章,因果关系完全不一样,怎么能意思差不多呢。  发表于 2014-12-6 04:48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认识而不是批判。当然感性的认识不能用理性认识的标准去判断,感性认识一定对此有强烈深刻的感受,能引起他人的共鸣,然后才称得上充分认识了。  发表于 2014-12-6 04:46
黑暗面并不是能批判掉的东西……黑暗面是一种必须接受的东西。对于表面上的黑暗的批判,作为政治手段是可以的,拿它写文学作品只能显示自己的天真庸俗无知。对于真正深刻的社会和人性的黑暗,只要揭示一角就是神作了  发表于 2014-12-6 04:42
这样理解行不行,诗人往往只有在大起大落,或者是经历过诸多事件之后,对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了光也看到了暗,但更多的是倾向于对黑暗面的失望与否定时,才能集中精神,把所有的力量释放到对黑暗面的批判当中  发表于 2014-12-5 17:10
文章憎命达的意思在我看来和天妒英才的意思差不多呀……  发表于 2014-12-5 17:08
所谓专一性是描述这样的事实,很多感情是不容质疑的,比如信仰和道德。当然我们知道,信仰不过是用人类的盲从来绑架他们的工具。遵从这种盲从的感情冲动,却又要突破这种束缚,必然形成激烈的矛盾。  发表于 2014-12-5 12:48
因此当遇到可以被理性上称之为怀疑的情况的时候,情感往往已经倾于崩塌,这就是绝望被认为是一种很强烈的情感的原因。这是一种诗人必须战胜和超越的情况,他必须怀疑世界但又必须以感情的方式表达。  发表于 2014-12-5 12: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4 18: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伦理道德
坦白来说,对于讨论终极人文关怀的作者来说,他们应该超越一切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某时某地用来限制某些人的行为准则,被这种东西束缚的话是写不出能超越时空的伟大作品的。
当然,在文章中超越伦理道德,不代表在现实中不遵守它们。
诗人涉及到这个法则的时候比较微妙。总的来说诗人不该受这种限制,但是诗人写什么往往不是自己决定的,受到伦理道德的强烈驱使写下的著作也不是没有。总的来说受限制更小的作品一般更深刻,但是没有必要强求这个。
写诗本身就是没法强求的。

点评

这个我能理解,就是不晓得该怎么描述,就比如现在的“同性恋”,有人讨厌同性恋,因为同性无后代,有HIV,或者就是单纯的讨厌,当这条理论变成世俗常理时,诗人就会站出来写一首诗,批判这种思想,认同同性恋  发表于 2014-12-4 19: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5 07: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尔特·莫尔斯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儿童作家之一(虽然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童话故事),小学的时候就买过他的《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至今难忘。查莫宁的魔幻世界,到现在我也能背出蓝熊所经历的十三段人生历程。
莫尔斯老师的语言诙谐幽默,和特里·普拉切特老师和道格拉斯·亚当斯老师一样,都喜欢用夸张和讽刺/反讽的语句,在我看来,这种愉快的解构态度才是最宝贵的,在一字一句上过于深究恐有解读过度之嫌。

点评

你的意思我明白,不过正因为写的不明不白,才要对其进行理解与剖析,这样做的目的并非是要读懂作者的意图,而是让自己从中学会一些东西,获得一些感悟,毕竟有些时候,作者本人也不晓得“为啥我要这么写”  发表于 2014-12-5 16: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少女注册中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与事务联系|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喵玉殿

GMT+8, 2025-11-3 23: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