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
本帖最后由 谢尔曼·杨 于 2012-12-13 23:37 编辑“我想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大都市,就以纽约为背景吧”
大概很多人在创作最开始都是这种心思
但是很遗憾,当你到了纽约你才会发现事实和想象差距有多大 甚至和电影,纪录片差距有多大。
“他走进门,按下开关”——不好意思,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在美国,我见到的美国开关都是上下拨动的。
这一个细节就能够体现出你的作品是否有足够的真实感
“银行门口站着一个警察。”——不好意思,美国的银行保卫都是私人保安公司负责的。
美国人喜欢洗手后擦手而不是用干手机 美国人除了汉堡其实更喜欢吃披萨 美国人年轻人(不算家庭主妇)用烤箱和微波炉远超炉灶 在美国鸡胸脯肉便宜到可以跟素菜相提并论……
曾经在起点上看到一篇末世文,作者是在阿拉斯加的留学生,能看出来去过美国很多地方
我记得里面有一句
“我们都会活下去的。”我注意到她用了both这个词。
懂英语不行,没有在美国生活过 不了解美国人的说话习惯的人,想不到用这个词。
有人说,当你越了解一件事物,你就会越觉得贫乏和无趣,这点我并不反对,但是你只有了解了才谈得上演绎,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大概就是“艺术的真实”的真谛。
——让人在欣赏你的作品的时候,觉得身临其境
本帖最后由 匿名的简化字 于 2012-12-14 00:54 编辑
于是突然很不厚道地想到……
“怪不得安妮宝贝在他的新小说里要写主角去了墨脱——这个我国至今没通公路的县,而不是去了纽约甚至驻马店,因为她的读者(或者想吐槽她的人)里面去过纽约或者驻马店的人恐怕不少,不用费力就能指出驻马店居然没有胡辣汤这种细节上的低级错误;然而去过墨脱的可就少咯,所以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没去过纽约还以纽约为背景不是蛋疼?还不如以天朝的城市为背景:
"城门上悬挂这一幅画像,你忽然觉得画像上的人似乎一直在盯着自己,让你感觉很不舒服"
这多有代入感啊! 你们都去过幻想乡么? 本帖最后由 破界使 于 2012-12-15 12:01 编辑
我承认英国人用Cheers来代替THX时我愣了半天
要说主题的话,我领域里看到的,很多武术就是这么被搞糟糕的。
孟山都 发表于 2012-12-14 00:51
你们都去过幻想乡么?
所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幻想乡 幻想乡呢。。。想去但是又不敢去也去不了呢。。。。。。。。。 创作即自我表达,不管想写什么最后写出来肯定都是在写自己 嘛,印象和实际,就这么差别呢,一般我们印象中的美国各种媒体的,尤其是电影
基于现实来表达自我,没去过的地方还是不要天马行空了,至少纽约城不会在其中心挂个腊肉遗像。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