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发表于 2013-6-15 17:20:29

『试发版』论电声回放器材的几个误区『130716更新』

本帖最后由 池、 于 2013-7-17 12:40 编辑

有玩耳机的大大么,求带
转一下自己的帖子,刷刷存在感

误区1.高频不好的东西(器材、周边、音源、音频文件)声音发闷:
文字毕竟是文字,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开始口口相传。音响界里,闷是指约20~40hz这个八度的频段产生的听感(英文是啥不知道,也懒得查…另外这不是个声学名词,声学很少讨论纯感觉的东西,但这里的解释确实是实验验证过的)。基频较低泛音较少的乐器听起来会有闷的感觉。
对于电声回放器材而言,三频不均、低频量过多声音就会偏闷(不过这种器材至少下潜(延展到足够低的频率并保持一定的响度)够深了)。
而,高频不好 影响的是明亮、通透度。高频不好声音发“暗”。例如小提琴,6~10khz左右影响音色的明亮(不同乐器间这个数值有微妙的差异),衰减6~10khz频段的声音会使小提琴的音色暗下去。
所以说320k的mp3声音比无损闷的人是个什么水平你也就认清了。
补充一下,入耳式耳机的海绵套带来的“闷”并非由削弱高频引起,而是对80hz及以上频段的低频加强带来的“厚重感”。低频多了相对就会有高频弱了的错觉(套怎么影响耳机的声音?答案是不影响耳机,影响的是传入你耳朵的声波……

误区2.声音的密度与声场的关系:
这还是在一个科普贴里看到的…说声场大了声音会散,还有一堆人赞同………………密度也不是个声学说法,声音是能量波,没有密度一说。音响界里密度应当指声音的凝聚,并且在高中低三频中意义不相同须区别对待。密度不足声音听起过于发散,结像感差。密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听感,而声场基本上只与延时和强度差有关,可见二者咩有什么直接联系。

误区3.便宜的耳机不用煲机,买回来就是完美状态:
对音响发烧友而言,煲机就是要声音的改善(三频的延展,声音的放松,声场的扩大),所以这里不提什么“电能换动能器材的老化稳定期”了……
圈、铁、静、平板、压电等不同类型的耳机的煲机是不一样的。有些的变化很大,属于单元成熟性变化,有些变化则很小,属于自然时间性变化。并非直接和素质高低挂钩。也许低端的器材煲机后没有很大起色,但毕竟客观有改善,不是玄学。除动铁外,刚开声的耳机都不是完美状态。

误区4.淘宝上的升级线能提升耳机音质:
换了线声音变了≠声音更hifi更正确了。没事别换线【更多内容见9L】【原帖的原帖9L见2L】


标题吹的有点大,其实只是小结一下最近在贴吧看到的神论,给新人一点提示(顺便骗点精咽……
[ 此帖被池沢春菜在2013-05-07 12:21重新编辑 ]


误区5.区分爆音破音和杂音。
爆音是信号受到干扰或中断或波形破坏产生的;破音虽是演唱术语,但一般情况下和爆音混用没什么问题;
单从频谱上无法看出爆音,可今天真看见一个口口声称自己“看过频谱,绝无爆音”……我不知道这位所谓的频谱是乐器的频谱还是音频文件的频谱,我很怀疑他是否会分辨前者,也很怀疑他是否看过后者(否则怎么可能看出爆音……
至于杂音,我这里特指一些高频杂波,其实它们和噪音(物理意义上的,非电声意义上的)本质是一样的,波形混乱 也无固定音高。
杂音也不可能从频谱上看出来。有时你衰减高频 或者把无损转换成有损,惊讶的发现有些难听的声音减少了,那么它们就不是爆音,而是杂波。


误区6.


误区7.解析好的器材没感情
好久没去贴吧论坛了,没看到新论调所以最近没更新。。。
这是某被我拉入坑的妹子说的。。。估计是受某些用过pcmd50的人影响才会这么想。。。
其实这是错误的,好比听感好的器材的声音并非都是糊糊的。还是那句话,素质与听感不矛盾 可兼得,只是入市的产品总有个倾向,或偏听感或偏素质,很多产品做不到NT叔喜欢的”平衡(不是三频量感均衡)”。
声音有无感情首先要看录音,还要看器材的风格、走向,并不一定都是解析的问题。录音不好的音乐要好的听感可能只能靠调音弥补,解析高无益于是;而录音上佳的音乐用解析好且调音水准合格的器材听起来能获得更接近真实的声音,没理由会缺少感情。再好比听metal很带感的耳机未必能把美声的感情表现好(metal歌手嗓音可以不美,甚至粗糙,器材应把粗糙感和细节表现出来 并和吵闹的背景有区分度,这需要点解析。而美声只需在E4~c3及其泛音列频段(具体频率范围忘了有兴趣可自查)有和谐的听感,即使声音糊一点也不影响感情的传达,这更需要合适的调音);而圣咏、晚祷等类型也听出了个什么感情,那多半是染过分了 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东西。。。
我想这也可以回答听感是否属于素质这个问题。除上例之外,还有胆机为例,胆机独有的失真可以带来极佳的听感,但失真可不算还原,当然也不算在素质内了。


误区8.POP、ACG不用好器材
这个是在某小论坛和某大神讨论的(结果打了一堆字人家不鸟我…),大神说OPED用高档器材听纯属浪费……其实浪不浪费也是很主观的,下面把自己的观点复制过来,里面可能有些废话:
既然是发烧友,不消说商业碟,就是(录音过关的)同人碟,折腾个几十万获得更好的人声也是值的。(如果只听V家和东方的音乐那倒的确显得多余、浪费了)
虽然现在的Jpop(大部分OPED是Jpop没异议吧)录音大多是分开录再后期合成的(这个没必要质疑了,N、B、A站都能搜到,声优对着谱子戴着耳机听伴奏唱,拾音器只录人声,其他部分后期合成),但是依然能保证拾音质量。
即使回放器材素质比录音器材素质还高(其实专业录音室的器材素质未必比民用的回放器材低),在高明的调音与合适的搭配下依然能获得更佳的听感。
会判断人声是否够好的人,会关注歌手的发音、头尾音,而不是只关心器材的三频表现怎样、颗粒感怎样、素质怎样。素质很高的器材搭配不合适听感依然不上档次(这也是为什么有“换线如换机”这个说法)。
以上,妾以为“OPED没必要好器材”这个观点还是片面的……


误区⑨IPC不能听大编制
嗯…我是IPC黑,用IPC听大编制效果很差一点感觉都没有,不过能不能听和好不好听是两回事,还是把自己观点复制过来 有些废话没删掉:
然后么,交响和器材……我记得昨晚有说信息量的问题……烧友怎么看待“信息量”我不懂,从欣赏者的角度我觉得IPC听交响信息量够了,总谱上有的都能听到,总谱上没有的(无意间录进去的杂音)也能听到。
会读总谱的拿地摊耳机听到的 也比不识谱的用顶级器材听到的信息量大;用渣器材会听技术难度高的乐段、和声处理的 也比用高档器材却只会听氛围、声场、杂音、某乐器的位置的效果好。某学指挥的朋友用的就是地摊耳机+低端监听箱子的组合。
追求临场感请用音响听威尔金森的录音或者直接去现场,只追求气势和感觉还是听电影原声和久石让那种玩跨界的吧。
综上,偏人声表现的器材和听交响器材完全可以是一个档次的。




池、 发表于 2013-6-15 17:20:46

原帖的原帖⑨L:随身你换换线玩无所谓,反正说句实话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来了,尤其是塞子,但是这我还再多嘴一句,不是某个段的声音听起来好了或者解析高了之类的就能说那条线好,线这玩意儿,最后看两点,平衡和柔顺,这两点一丢,其他东西再提都是坑爹。

天然沙包 发表于 2013-6-15 17:59:40

其实我想知道无损转成的320K会有很大的区别么。
另外听东方同人曲追求更好的人声确实感觉有些浪费。

池、 发表于 2013-6-15 20:49:36

说一下规格的作用和无损有损吧……

规格方面:
bit主管动态,例如普通cd位深是16bit,这意味著它能产生65535级声强变化,它的动态变化范围和细腻度就在0~65535间;而24bit的sacd就可以产生16777k级声压变化。在聆听渐强渐弱或大起大落的音乐时,响度变化其实是一级一级的,24bit的sacd响度变化就比16bit的cd更细腻一些。可能你听不出来,但理论上无误。
PS,目前大部分音源(不是专业术语那个音源…)是CD,16bit提供的动态远低于人耳能接受的,但sacd的规格远远高过之。
然后是hz:采样即抽取声音波形某点的频率值,一次振动中必须有两个点的采样才能复原波形。
例如,一般人耳能感知的最高频为21khz,为达这个标准 每秒至少须进行42k次采样;小提琴能发出的最高频是15khz(大概),要还原小提琴的声音而不损失高频,采样率必须达到30khzps。

然后是有损无损:
有损是通过切掉部分人耳不敏感的高频,实现减小文件体积的一种压缩方法。其格式如mp3、aac、ogg……
缺少了部分高频可能影响到乐器的泛音,从而影响听感(音色)。不过从频谱中看 320k的mp3\aac,差别与无损已经很小,一般人分辨不出(而且一般人对高频并不敏感,像我只能听到18.5khz,而且那个声音很细很容易被盖过…)。
但码率很低的就会明显地感受到之,栗如8~12khz及以上被切掉的音频文件会使声音听起来“发暗”。
无损没什么好说的了……貌似无损和有损的区别主要在频响范围上(只影响音色和细腻度),其它方面没有差异

南风 发表于 2013-6-16 10:51:08

学到知识了

话说戴覆耳式的听320总感觉低音有瑕疵,也不知道自己耳朵是不是真的那么好还是错觉

池、 发表于 2013-6-16 16:47:48

南风 发表于 2013-6-16 10: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学到知识了

话说戴覆耳式的听320总感觉低音有瑕疵,也不知道自己耳朵是不是真的那么好还是错觉

不知道你的“瑕疵”具体指什么,和低频有关的听感主要是闷、沉、厚、饱满 以及各乐器在低音区的独特音色……你坚持认为有区别的话 那只能说是玄学了,变量太多。如果仅看无损和320k在规格上的区别,那只是采样率的区别,采样率低的信息量少细腻度差,不过320k对一般人耳完全足够……除了规格上的区别还有器材的区别,不排除有些器材的dac解mp3不好听的可能(当然只是不排除,我一时想不到什么例子……

池、 发表于 2013-6-29 23:11:03

本帖最后由 池、 于 2013-6-29 23:57 编辑

更新
这次算不上理论也算不上经验,就扯扯个人观点
之前和人讨论无损和wav/aiff是否有区别(个人观点是 其它变量一样 就没有差别,常见无损格式的规格、算法等可以还原源文件,转成无损格式再播放类似压缩了某文件再解压(其他不赘述,一来这是老话题应该有不少人讨论过,其次这个也不是今天的重点,更关键的是专业不对口即使我给出说法也不权威(突然发现我好啰嗦))),其中有人指出:“不同人的耳朵对听觉的灵敏度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损的声音密度、高频延展以及低频的能量感和无损都是差别不小的,根本不需要所谓高端器材”
为何看过这几条言论后我会有“想说些什么”的感觉?首先的一点当然是这些言论有谬误之处:
比如第一条,他认为人的耳朵是有区别的(其实这话是病句,“耳朵对听觉的灵敏度”指代不明不知所云,我姑且做此理解)。看上去他不是强调年龄等因素引起的听觉衰退,而是认为一些人能听到的细节有人听不到 並称这是灵敏度的问题。我比较相信现代医学、声学及其延伸学科,人耳只是个换能器,负责把声波转换为人脑接受的信号,人耳能接受的动态范围是中耳内耳的一部分结构决定的 这个范围在(忘了)左右,没有病变的人耳都是这样;而人脑能分辨的声音频率在11hz~21Khz间 正常人都在这个范围内,这是进化的选择,使人能分辨音高、音色。既然人感知音高、动态、音色的生理结构都是一样的,这个所谓“灵敏度”差别在哪儿?恐怕只差别在那位的观点里了……
至於為何不同人聽音有差別,後面補充(前面說太多容易邏輯混亂
第二條,如果前一條只是缺乏姿勢,這一條妾以為就是意識錯誤了。再贅述一下,320kmp3的規格基本滿足人的需求,但在高端系統上 其頻譜以及算法問題會帶來一些失真 前面都說過,損失一些細節,比如擦弦的空氣感(如果錄音夠好應能聽到)常聽的人一下就能分辨出差距。
但這不是重點。請諸君回顧第二條,其使用了"密度、高頻、低頻"等主觀描述。其實這種描述隨處可見,各音響論壇、貼吧、商家、用戶都將之掛在嘴邊,儼然是音響界公認的科學描述法。幾百軟妹幣的器材用這幾個詞描述,幾百萬軟妹幣的器材也用這幾個詞描述,評測一件器材 就說四句話:①三頻如何②聲場怎樣③是否貼耳⑨如有需要 還可以用些其它詞汇,比如毒、通透、顆粒感、柔順度。。。倒不是說這樣描述就不對,並不是說所有人用詞含義必須一致,這些名詞畢竟也是各國愛好者、工作者總結出的。但當你試圖用它們解釋甚麼時,妾以為難免顯得主觀有餘理性不足。好比"高頻延展差",是哪件樂器高音區哪部分有甚麼瑕疵?即使不要求定量分析,這個描述也太攏統了,怎麼排除不是主觀錯覺呢?再如聲音密度,(前面說過密度影響的是聲壓,也就是響度,難倒有損音頻聲音小?),這更為主觀了,密度是怎樣的感覺?密度差異體現在哪幾件樂器或人聲上?即使說出樂器或人聲的差異 又如何確定這叫密度差別?
然後還要提一點其它姿勢,待續

sywdddd 发表于 2013-6-30 12:18:13

控制变量下听耳机对于耳朵的损伤是否比音箱大?虽然能听到17.5kHz,但是自己的听力有无下降要怎么测定?

天然沙包 发表于 2013-6-30 14:26:30

池、 发表于 2013-6-29 23: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更新
这次算不上理论也算不上经验,就扯扯个人观点
之前和人讨论无损和wav/aiff是否有区别(个人观点是 其 ...

提问,我在其他地方见到这种说法:“人家听惯无损了听320K好不习惯。并且说分别很明显”
我是不是可以认为他在装X

池、 发表于 2013-6-30 15:00:51

sywdddd 发表于 2013-6-30 1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控制变量下听耳机对于耳朵的损伤是否比音箱大?虽然能听到17.5kHz,但是自己的听力有无下降要怎么测定?

前一個問題我沒法回答,純理論是回答不了的,沒有普適性的實驗也說明不了甚麼問題。
想知道聽力是否受損應去醫院等地方檢查,聽覺損傷分為①神經性損傷②功能性損傷⑨擼管性損傷,自己能檢查的只有動態下限和頻響範圍(注,這不是醫學術語)。。。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试发版』论电声回放器材的几个误区『130716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