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二病】论何为“良作”何为“好”
感谢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素裸天狐小姐提供话题(嗯……大概也就是谈到大众小众相关话题时引申出来的内容,因为感觉我这看法其实也同样是小众到爆的干脆就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下好了。能在小窗里肆意中二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抱怨群众欣赏水平底下啊良作埋没啊之类的东西……虽然在我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我自己也曾像这样自怨自艾过,但到了现在我个人是很不愿意看到有人,特别是我身边的人说这种话的。
很久以前我也对着自己喜欢的动漫等作品,感慨过明明那么好的东西却没有人气……之后大概是感叹得腻了(?),于是开始思考到底何谓“好”。存在即合理,每件事情变得如此必然都有其理由。
说到底,究竟什么是“良作”?那个“好”的概念究竟又是从何而来?
在进行接下去的环节前,还请各位盘点一下,自己心里有没有那种,虽然自己实际上没读过却依旧意识里认为它是“名作”“良作”的书(比如说各种名著)?
很好,接着来到下一步,再请思考一下,既然你其实自己没有读过,没有体会过它的“好”,那么你觉得它们是“良作”的这个印象……究竟又是从哪里来的?
就以我们接触最方便的“名著”为例来说吧。
一些世界名著的装订本前后页里,经常可以看见当代和过去一些名人大家对其的赞美和评价。这样的评价依仗着评价者们的身份固然有着巨大的说服力,但光是几个大家的评价肯定不够。要成为“世界名著”,肯定需要更多广大草根阶级的普通读者们的认可才行,这样那些大家们的评价才真正具有代表性。
不能被广大草根阶级读者所认可的著作,不能称之为“名著”。
除去一些真的很古老的名著,现在大部分的世界名著,特别是西方的,实际上都是近代近一两百年诞生的。
近代是个思想伴随着生产力一起爆发的时代,现在我们所称道的那些名著,肯定不是因为那一年全国就这么一本书出版才受人瞩目的,它们从一开始也是和当时出版的大量其他书籍一起被摆在书店里的,或许一些已经是名作家的人的书会有名人效应加成,但这些名人也是从新人开始做起的,他们的成名作和其他的书其实还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几率被顾客拿起来看的。
可是最后它们就脱颖而出了,而其他的书就这么埋没了
这个世界上有七十亿人,在当今世界上,这七十亿人中仅有万人认为好的作品,还远不足以称为“名著”,有十万人认为好的作品,也不够称得上“名著”。只有认可度达到了百万人级,千万人级的那些作品,才能拿出足以自称为“名著”的那个影响力。
不能被广大草根阶级读者所认可的著作,不能称之为“名著”。
{:23:}名作缘何称为“名作”?
那肯定是因为,它所蕴含所宣扬的东西,符合很大一批人而不仅仅是小部分人的价值观和精神需求,至少在评判它的这个时代中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个它才会得到很多很多人的认同和追捧,才能在这个时代里被称为为“名作”。
说起中国近代的著名作家思想家等,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类似鲁迅、朱自清、胡适等等这样的人物,百度“中国近代思想家作家”出来的也会是这些结果。
以前把这个是当作理所当然的,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有点奇怪,再去想了这个“奇怪”的缘由之后又恍然大悟原来会变成这样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闻名后世的大家们,无一不是在当时就已经在文学界思想界等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名人。你个人也许会不喜欢鲁迅,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大流观点是鲁迅的确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作家。
但是近代中国这个思想革新的年代,涌现出有先进思想的人绝不可能只有闻名后世的这么几个而已。提出新观点新思潮,发表文章的人肯定还有很多,其中说不定还有你喜欢你认为他其实比鲁迅更伟大的。但是到了今天,这些人的作品甚至名字很可能都已经无处可找,彻底淹没在历史潮流中了。
因为他们并没能产生如名人们那样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在当时受认可的程度并没有名人们那么广,最后他们没能幸存下来,被加入到当今“良作”“好”的范畴里。——确实也有像梵高那样死后作品才被炒到天价的特例,但那是建立在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了的艺术审美观基础之上的,在现在这个时代的价值观中我们认为他的作品“好”。
{:24:}事实上个人而言,我到现在也还是有这种观念,认为被大众吵得很热的东西必然庸俗质量低劣,但是事实上,现在被记载在历史书上,由历史来告诉我们它们“好”的东西,恰恰大部分就是在那个时代就曾炒得火热,而且这广泛的认可度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的那些东西。
就像现在很多网络小说,超高人气的名作,你很可能就认为他们根本没什么内涵。
但是啊再过上几十年,你的子孙辈们翻阅国内文学界的历史的时候,找到的“在过去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名作”这栏里,很可能就是这些小说的名字啊
——完全可以想象 在鲁迅提笔写作的那个近代,肯定也有很多人认为他除了讽刺和喷以外一无是处。像胡适本人就曾经要求鲁迅“拿出(自己的)货色来”
名著能经受住漫长时光的淘洗将“名著”这个名号保留至今,而所谓“经历时间的淘洗”,事实上比拼的就是这个受认可度。
如果某部作品在那个时代很火而到现在却不火了,那肯定是因为它所包涵的内容虽然符合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在那时受很多人认可,却没能适应当代人变化了的精神需求,以现在的评判标准而言不能算“名著”——这样的作品自然也不会出现在当今我们能看到的“名著”列表里。
曾经很火的东西,到现在冷落了,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很可能就认为它就是那种没内涵的火了一下就什么都没剩下的东西。
而现在仍留在我们能看到的名作列表中的这些,就是那些受认可度、人气一直从那个年代延续到了现在的作品,换言之“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
那么,它们又缘何能将人气一直从当时延续到现在?
——因为,它们至少自当时到现在为止,一直都符合大部分人们(可能发生变化了的)精神需求。
因此对于所谓的“好”和“不好”,我的观点便是如此了。
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坏,只有“符合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和“不符合”之分,因为特别像现在这个网络时代,绝大部分作品其实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符合,大人气,不符合,不人气。
而所谓的“好”“不好”呢,其实标准也是一直在变,有很多当时的好现在变成了不好,那些作品的名字已经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不得而知;有很多当时的不好,像梵高,现在变成了好。但是这个变化着的的标准,它的来源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变过。
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一部作品(在这个时代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并不是由作者自己说了算,也不是由支持作者喜欢作者的少部分人说了算,而其实是由承载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评判标准和精神需求的大部分人说了才算的啊。
所谓“好”的标准,正是来源于绝大部分草根阶级读者们所拥有的这价值观、审美观和精神需求。符合当今大部分观众们价值观、审美观与精神需求的,便是被大部分人们所认可的“好”。
不能被广大草根阶级读者所认可的著作,不能称之为“名著”。不能被广大普通读者,或者至少是在这个领域这个圈中的大部分读者所认可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良作”。
或者说得更加极端一点,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或者极少存在所谓“被埋没的良作”。在这个所有作品几乎都被摆在同一起跑线同一平台上,同样经受着所有读者们检阅的网络时代中,符合当今大部分人们的精神需求的,自然会博得大量人气,会有大量的人说它“好”是“良作”,而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相对地就会被认为“还不够好”。
请谨记这个好坏标准的来源究竟是何,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有些事还是可以查到的,那就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解放的那段时期,有很大一批文人思想家同样视自由思想、白话文等为祸害,认为那是国学的堕落。
事实上无所谓沦落,无所谓祸害,一切都是变化,是伴随着这个外部世界的变化自然而然诞生的观念变化。
所以说,万不可潜意识里把持某个标准,而不知不觉就开始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不要再感叹什么“良作被埋没”,因为很多情况下作者想表达的和当今大众的精神需求确实会有矛盾,因而导致其很可能无法在奔涌的历史长河中最终生存下来。
既然结局可能终究无法改变,那么我们不如抓紧现在,不要发什么无用的感叹,而是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去爱如何。
大致就是以上这些了,聊天记录,思路混乱,临框激昂,不知所云。一家之言,战争御免。
正如达尔文的适者生存 也就是中央部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消灭了地方部队,然后受到世界人民爱戴,从此成为了解放军
不一定吧。。。。。。其实网络小说更像是当时那些得到多数人喜欢的书吧。。。。。。作品的价值还是更其内涵有关吧。文学作品往往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画作,特别是梵高那样的,还真的得靠个人理解呢。 实际上, 人类的思维大部分很懒惰的,所以一般脑袋只选择自己最接受的那些作品
以上 这位兄台说得挺中肯的,在下为你的理性看待事物心感佩服。你思想上的转变由在下看来,正是从中二少年向沉稳的青年转变的过程。何为有价值?由谁决定?毋庸置疑,当然多数人说了算,这个多数人当然只能是广大草根阶级读者了。很明显你的立场是站在他们那边的,好!先不说能力,论心,你已经有当好人民领导的潜质了。可是,所谓文学,文化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阅读文学作品最终受益的是谁?不是自己吗?
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这样能向大多数的人看齐呢?阅读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吗?自己的欲望跟多数的人不同,所以自己就成为了小众读者了吧!自己的欲望跟多数人的相同,那就成为了草根读者呗。何必将出名不出名看得如此之重?真的有绝对的价值吗?可能个人的价值很难被世界认可,所以将自己的价值向他人看齐,这无可厚非,人之常情。在下愿意相信阁下只是在就事论事,并无它意。
个人认为,能放下一切,心静如水的人,才能窥见文学的真谛! 为广大人所接受的不一定是名著,风靡一时的也不一定是名著名著总是能反映出一些永恒的主题,或者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剖析或者影响,能够深入的研究。像现在的烂大街的一些奇幻小说能成为名著么?绝大部分都不行,因为看完爽完或者虐完,还剩下什么呢?托尔金的《魔戒》开创了一篇新天地,以及一个完善的世界甚至还有一门语言,但是在魔戒电影上映之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在天朝可能名气还没基督山伯爵之类的大吧。通观名著,魔戒之类与现实社会脱节的非现实文学能上榜的非常稀少,就算哈利波特,现在还称不上名著,它还需要时间检验而名著的价值,个人认为,如若不能了解名著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缘由,是根本理解不了名著为何为名著的原因,也根本无法理解它真正的价值所在。不然的话,名著只需要读了就懂得了,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在研究各种名著了拿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说,三只小猪大部分人可能认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是一个政治讽刺故事。还有我推荐两本我看过的书,一本叫《古典学术讲要》,一本叫《古人的天平》,看了后我真觉得我对中国古典“名著”的认知太浅了
还有关于LZ所说的近百年西方名著爆发的问题。西方在较早之前的社会识字率比较低,普通人未必认字,甚至贵族也未必识多少字,因此才有书信代写之类的行业。另外书籍只有手抄之类低效高价的方法,所以早期的书籍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得到或者阅读的,所以书籍没有大范围传播的土壤
近百年西方名著增多,我认为一则西方受教育的人口增多,二则工业革命造成印刷成本降低,三则现在的世界是由西方把握话语权。或者换句话说,外因在外国文化的强势,内因天朝对自己的文化的不自信,就拿轻小说来说,已经见过不少人吐槽了,其实就和我们的网文差不多,但为何轻小说就有一股高大上的感觉呢?因为有漂亮的封面、插图、宣传,以及这是日本货
所以天朝现在很重视对外宣传,孔子学校等手段都是提升软实力的手段,也许某天天朝网文也会进军国外,老实说有许多不错的呢
说了那么多好像偏题了……不过好坏真的很难评定,作为个体来说都是凭自己的口味吧
虽然不能否认一些大师能写出雅俗共赏的文字,比如说鲁迅,文风幽默而犀利,思想也极有见地。但仅仅得到大众的欣赏不足以成为名作,一些名作也本来就是作者完全个性化的表达而并不是服务于大众的,例如一些现代派绘画,如果没有足够的美学史修养是难以欣赏的。我所认为的名作应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决不能仅仅是模仿前人的套数(而当今网文却大抵如此),必须有作者大量实践之后形成的独特风格。倘若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流派,或者是把一种流派做到了极致,那一定可以跻身古今最伟大的大师之列。所以我现在在P站上关注的画师都是有自己的画风的,单纯弄一堆萌妹子看久了也审美疲劳。
文学不太清楚,就绘画而言,莫奈、梵高之流也能画出很标致的风景画,但倘若他们满足于此也不过是画匠耳。唯有画出了看起来不那么漂亮的作品才能名扬后世。就音乐而言,巴赫的复调,贝多芬的交响乐及复调,马勒规模宏大的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原始主义,勋伯格的十二音列,虽然不一定人人能够接受(特别是后面几位作曲家),但他们已经在历史上树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关于时间是如何检验名作的……或者说部分名作的成名之路,相当多的李菊福……跟楼主的东西有一定联系吧。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挺好玩的。
《大师和伟大作品,总会被时间检阅出来的……吗?》
http://www.douban.com/note/280626090/
总而言之一句话,方舟子还是很重要的…… 看起来你又思考了一番,不过我的想法还是没有什么变化,还是曲高和寡的意味.群众之所以是群众,大师之所以是大师,群众多和大师少有,毕竟高水准的人(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是少数的,多数人还是平俗的人呢.
前面有喵玉回的话总结了当时我没能说清楚的意思...:为广大人所接受的不一定是名著,风靡一时的也不一定是名著....嗯不一定啦.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