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堡里的人》这小说很有意思(第二页更新《尤比克》介绍)
本帖最后由 明灭 于 2014-1-29 13:04 编辑最近入手了这个的实体书还有同作者的《尤比克》(少数派报告和银翼杀手原作也是出自此人之手),感想——这作者真不愧是磕了药的...这两本书的卷后语还是韩松写的,不禁让人感叹果然只有神经病才能理解神经病(褒义)
在这条时间线上轴心国赢得了二战,罗斯福被刺杀导致美国坚持孤立主义,最终战败被德日瓜分,分割成东西两部分的傀儡政权,中部则被允许保留自治,以成为德日之间的缓冲区。
同历史一致,珍珠港事件发生了:但不一样的是整个太平洋舰队都被彻底摧毁,以至于之后日军在太平洋扩张和侵攻澳洲的过程中基本没遇到多大障碍
非洲战场,隆美尔大获全胜,一路开进中东占领了石油区,然后继续前进跟侵苏德军会师。苏联在41年就被干掉了
因为苏联倒的太快,接下来英国在被纳粹攻击时完全孤立无援。在本土被德军攻占的最终阶段,丘吉尔发动了一系列丧心病狂的反扑,但最后终归徒劳
战后的日本人务实、高效、缺乏想象力,以惊人的效率在占领区建立以日本主导的新框架,并将原住民纳入到其中“适当”的位置。东方传统文化被日本人(以跟现实不同的方式)传播到了全世界。同时很多日本民众都对其它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艺术品和古董市场在美国西海岸日占区非常兴旺
纳粹德国则仍然继续这战时极端的行事风格,在占领区推行种族灭绝策略(非洲黑人被杀完了...)同时德国人领导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在德日之间的核军备竞赛中率先发明了氢弹;而在日本刚刚把第一艘飞船送上太空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在勘探整个太阳系了(虽然此举在经济上只有负面效果,更多的像是一种对力量的展示)。尽管老年的希特勒因为梅毒(...)丧失了执政的能力,德国人仍然是在极端意识形态浸染之下偏激固执的民族:战争的胜利,似乎将他们民族性的偏执狂症状更加放大了。文中有人指出“德国人已经习惯了危机—铤而走险的革新—随之带来新的危机”的恶性循环——事实上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里走,但他们就是很亢奋的沉醉在“前进”的氛围当中
有几段写的特别好玩:在太君眼里,纳粹都是人形定时炸弹一般的精神病,其思想猎奇到了”哪怕你仅仅去思考他们是怎么思考的都会造成精神创伤“的程度......
而在很多人的眼中,德日之间隐隐越发紧绷的矛盾,正在将整个世界都推向新一轮的动荡。纳粹新一轮zf的交接,正要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整个故事就在这种不安的氛围中戛然而止。
标题里的所谓的”高堡奇人“,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写了一本书,在书中描述了二战以同盟国胜利而告终的另一种历史——但那也不是我们的历史:在战后,进行冷战的双方是瓜分了苏联的美国和大英帝国:美国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美国,而在英国丘吉尔独揽大权自命为终身首相,在他严厉独裁下的大英帝国变成了集权军事帝国; 亚洲成为了英美争端和拉拢的焦点地区;在这个不存在红色阵营的世界上,中国提早了数十年成为资本主义全球贸易网的一部分,与美国形成了一种经济共生关系——但与现实相反,美国制造而中国消费;而英国与非洲印度等地区的关系与之类似(这里想要对作者窃笑一下:还是殖民主义的老思维啊)
总之,这本书很受各种读者欢迎——除了死脑筋的德寇们。太君们对这本书的喜爱甚至导致它在日占区都没遭禁...但读者们也很奇怪,因为作为幻想小说,这玩意的各种细节似乎也太真实了些。最后在书迷的追问下,作者承认:你们觉得它写的很像很像真事,因为它就是真事——该书的内容发生在另一个版本的现实世界,而作者是通过《易经》的计算获知了这些。
这哥们之所以被称为”高城堡里的人“,是因为传说他为了防止自己被德国鬼子派人暗杀,在某个隐秘的地方铸了一座全副武装的碉堡然后整天躲在里面深居简出...但最后书迷找上门来之后,发现根本就没有碉堡:此公表示”如果他们哪天真想要我人头,十座碉堡也挡不住,所以我连把枪都懒得带,反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作为梗概,上面好像说的有点多了...那我好像需要最后澄清一下:以上纯属背景交代,不含(很多)剧透,也跟主线情节没有(非常多的)直接关系——读者如有兴趣,请放心观看(对了我有没有提到过主角是一名战斗系御姐?虽然离过婚...) 真是太碉堡了这脑洞真是。。。
话说拿“易经”推出来也是碉堡了
最后作者的碉堡也碉堡了
看了背景介绍之后好想看啊 轴心胜什么的想起大逃杀了{:39:} 这脑洞太神了。。。好想看 深井冰啊这个!
……不过作者的确需要想象力 我第一次听说还是在薛定谔的猫的后记里……
原来这是一本文学小说啊…………… 这本书科幻世界介绍过。。。 绝对神作,无论是对架空历史的想象还是最终解密的方法都相当赞。可惜我找不到完整版... {:16_437:}←看完地图我就这表情大东亚共 荣圈翻译。。美国倒退回了西进运动前;和气友善的加拿大人幸存啦俩大法西斯就算了 意大利还逆天了。。
战后那块写的很可信,尤其两国人意识形态面貌等。。
如果要反驳这书,只能说“我们肯定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这里面的思想,不必扭转历史的必然结局==”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