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希望构思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是创始神并不是那么好当的……既然这个世界什么事情都在发生………那么把所有的事件都写出来,就可以构建出一个世界,但是这样是一个“史”,而不是“小说”。
我倒是属于喜欢构思小事件的人……我一直相信一个人处在一片温馨的海洋内久了,他就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充满温馨……透过一个个事件能顺理成章的表达出想表达的东西……而且不用太为过渡废脑筋……因为我实在把握不好大局啊! 我樓上的所有人都劈哩啪啦打了一堆字,我真慚愧....... 读的书太少,对楼主前面的感慨无力评论。楼主提到体制文化什么的,我想起以前看过一本书,从各方面来说都很有意思,惶恐地推荐一下。
张承志的《敬重与惜别》。
也许有看过的人会吐槽这本书充满了左狗式的偏激。不过在现今中庸当道的天朝,偶尔看点不一样的东西,听点不一样的声音,思想越一下轨,还是挺有趣的。
张承志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因为其左棍的身份,专注过日本左翼及其史料的研究。在国媒动不动就把右翼份子等同于整个日本的大环境下,张承志对日本的理解和感悟刷新了我的认识。里面提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也许有着不少谬误,但有句古话说得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学习的过程中,四处望下风景,总比只盯着一处看要好。
我是个没观点的人,所以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观点持有强烈感情的人。理想主义者也许不能说服我,但是能打动我。
所以惶恐地推荐一下。看看一个《菊与刀》视野之外,激荡而沉重的近代日本。
还是那句话,挺有趣的。
写作即自我表达
如果你觉得自己心底有一扇门,门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想要挣脱束缚喷涌出来,正在以磅礴的能量将狭窄的出口挤的“咯咯”作响——那么不要犹豫,打开门,把它们放出来,让你心底充满了自我书写和自我表达冲动的力量去书写和表达它们自己
反之,就不要开口
别人的东西看的再多,依然还是别人的——书写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对自我的表达 只是为了写点自己喜爱的人此时觉得非常之难以开口……
言必歪楼了,不过还是想说吧:同人是不是可以开拓想象与拉近生疏之物
有一句书评我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XXX的《XX》人物性格是其最大的败笔”,没有读过原著,假设这为真的话——
那也不见得就尽是一群行尸走肉,只是夸张地说 ,“你创造了一个世界,人物都死在了里面”,这么想觉得很悲伤了
不过世界是生出来了。祝见远多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