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东方】查莫宁诗人的七种基本品德
本帖最后由 宴夜曲 于 2014-11-22 18:20 编辑这是我在一个老外的架空世界观作品里看到的内容,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敲到网上给各位看一下
文区的写作氛围我不太清楚,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就交给文区版主们处理吧(来源会在下面的个人观点里注明)
原文内容:
……烛台的七个插座上,用古查莫宁文篆刻着诗人的七种基本品德
1、紧张
紧张是宇宙中除了重力之外最强大的力量,重力可以移动死物,而紧张却可以左右活物。只有紧张之人,才能创造伟业,无紧张则无动力,只能是平庸之辈。
2、勇气
这看起来似乎和第一个基本品德相互矛盾,但人却需要勇气去克服紧张,需要勇气去应对文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危险,它们是:
书写障碍(夜曲:这里指的应该不是疾病,而是“写不出自信的作品”、“删了又改改了又删”之类的情况);
没有灵气的编辑;
不愿意付稿费的出版商;
刻薄的评论者;
过低的销售额;
迟迟不来的奖项(夜曲:比如文学奖项)等等。
3、想象力
在查莫宁,有许许多多的作家不具备这个能力,但他们也混的不错,他们的作品不是围绕着自我旋转,就是单纯地表现当前时期的事件,这些作家不是在创作,只是在纪实,他们只不过是一群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速记员
4、灵感
这其实不是品德,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像光环一样环绕着每一个优秀的作家。没有人能够看到它,但诗人却可以感觉到它。灵感,这是一种让人彻夜狂热写作的力量,让人整天为一句话推敲的力量,能够让一部三千页的小说通过编辑审查的力量。灵感,它是一种陶醉,是一种“燃烧”
没有灵感的诗人,见上文“想象力”
5、绝望
文学的沃土,文学的泥炭,文学的肥料,这就是绝望。
怀疑工作,怀疑同行,怀疑自己的理智,怀疑世界,怀疑文学本身,怀疑一切。这在我身上已经成为规律,每天至少一次用5分钟的时间,对某件事情表示绝望,即使只是对我女管家的烹饪技术。
与此相关的诉苦,把手伸向天空,热血沸腾,都会引起相应的身体运动,这在作家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很欠缺的。
(夜曲:这一段译文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因为找不到德文原文,只能先这样凑合着看)
6、欺骗
是的,我们可以坦然对待此事:一切好的文学作品都是骗人的。
或者是说:好的文学骗的高明,坏的文学骗的蹩脚———但它们都不说实话。
光是文学的前提就足以说明问题:用文字来表现真实,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7、无法无天
正是如此。诗人是不服从任何法则的,包括自然的法则。作为一个诗人,他的写作必须摆脱一切束缚与牵制,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能奔腾起来。社会法则是受到文学唾弃的,特别是伦理和道德。即使在道义法则面前,诗人也不应该屈从,这样他才能肆无忌惮地从前人的作品中进行剽窃———我们都是盗尸者
考虑到先入为主的问题,对个人想法做了隐藏处理:上文引用文字摘自瓦尔特~莫尔斯的《来自矮人国的小兄妹》,王泰智/沈惠珠汉译版
1、紧张
这一点应该适用于大部分人,才气很多时候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挤压出来的,无论是自我督促还是外界施压都算在内,但过度紧张也不太好,不过,何为“过度紧张”,何为“适度紧张”,这得自行摸索才行,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2、勇气
老生常谈的内容,要勇于面对外界的各种限制条件。
3、想象力
一时还无法理解为什么原作者要把“想象力”与“灵感”分开来谈,而且在“灵感”这一栏的最后部分还有逻辑矛盾
这里作者所指的意思是,要学会对身边的写作素材进行研磨加工,学会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特色来书写表达,而不是在写作的时候连改都不改直接搬用
4、灵感
灵感就是突发奇想的点子,而最后一段“ 没有灵感的诗人,见上文‘想象力’”,我认为应当改为“没有灵感与想象力的诗人”,估计原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是: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一个好点子,这就是灵感,然后我对这个点子进行各种加工与美化,这是想象力的作用,没有想象力,我也就不知道如何对点子进行处理,最终变成纯粹的复述与纪实
5、绝望
对每一样事物都提出一个问号,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思考,看似荒谬的角度也要尝试一下,这对设计不同性格的人物大有裨益。
6、欺骗
高明的骗术才能设计出严谨缜密的故事,才能从自以为聪明的人们手中骗走钱财,写作时常提到的“艺术化处理”与“理想化处理”就是这个意思。
原作者设计过一个“说谎大赛”的片段,参赛者上台前编一段故事,谁得到的观众掌声数量多(有掌声计算器),谁就是胜出者,观众都明白参赛者在忽悠人,而参赛者们要做的,就是让观众忘记“忽悠”这个事实,将身心投入到你的世界当中
7、无法无天
不要拘泥于世俗道理与生活常识,学会跳出那些约定俗成的框架,没有一样事物是“必须这样做”的,只有“可以这样做”和“你没想到还有这种做法”
尽管原作者的表述比较极端就是了
查莫宁好棒好棒的!我最喜欢的架空世界之一!居然在这里还能看到,好神奇。楼主也喜欢船长的说谎大赛?!握手握手。最后愿楼主像戏尔得衮斯特那样,奥母流贯!
啊,完全偏题了,哈哈哈…… 其实我觉得,灵感和想象力是不一样的吧。想象力偏向一种能力,是能把作品超乎一般的情况的能力(超脱现实??)(其实我觉得就是脑洞大不大)。而灵感着重于一种偶然(请忽略杜甫那首诗)它能让作家写作时有一种顺畅(不知如何表达 本帖最后由 Lasty 于 2014-11-27 03:55 编辑
{:ml18:}直到灵感之前原文和解释都看得懂,之后原文感觉完全不知所云,但是解释确实很清晰。。。
{:ml24:}楼主说的没错,但是和原文是一个东西么?还是说{:ml46:}原文的本意根本没法解释只能胡扯啊....----------------------------------重新想了下----------------------
{:ml41:}比方说绝望,绝望那段原文根本看不懂在说什么,楼主写的解释倒是很透彻,但是解释的东西感觉不像是字面意义上的绝望,更像是思考或者是钻研之类的东西...
所以才开始好奇....
{:ml26:}反正已经被视觉艺术老师还有众多文学老师批评为:这是我见过最没有想象力最不浪漫的学生了....
Lasty 发表于 2014-11-27 03: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直到灵感之前原文和解释都看得懂,之后原文感觉完全不知所云,但是解释确实很清晰。。。
...
这里就我个人认为,写成“绝望”也是一种夸张的形容方式,这么讲吧,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事物,它也必然会存在一些漏洞或缺点,有些情况下,你需要用批判者的思想才能找到这些问题所在,当你只关注这些缺点与漏洞时,你就会觉得“这玩意咋就这么差劲呀”,进一步就不会对这个事物的未来发展抱有什么期望,以偏激的方式来形容这个状态,就是“绝望”
无论是多么英明的决策,都要在即将施行之时挂上一个问号“这真的没问题吗”,对每个事物也要抱有这样的想法,以近乎绝望的心态,深层次挖掘一个事物的各种意义,这样,你才能得到来自不同角度想法与观点,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单就这一点来说,老虚就做的很不错(尽管我挺讨厌老虚的某些作品就是了)
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要理解一个事实,诗人创作靠的是感情而不是理智。靠理智创作的叫哲学家,靠感情的才叫诗人。
然后我们也明白,成功的创作必然有对世界的质疑。
但是一般程度的理智的质疑是不够构成强烈的情感的,所以诗人的质疑必定比哲学家的质疑强烈地多,这样才能打破自己的某些思维惯性。所谓“文章憎命达”,到底绝望有什么力量?绝望帮助人突破他以前不敢想和不能想的问题。
哲学家不需要绝望这样强烈的感情,因为理性永远不会给自己设限。哲学家更多需要的是天才,因为能被提出过的问题都已经被提出过了,发现一个没有被提出过的问题需要无比的天才。但是感性有着天生而强烈的惰性,倾向于忽视生活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必须靠同样强烈的感情才能突破它。
举个例子,屈原在离骚里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如果你要我论述屈原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当时的楚国社会为什么政局黑暗,我洋洋洒洒能给你写一大篇论文。但是离骚只有屈原本人能写得出来,必须有他这样正直的抱负,又受到这样的打击,胸中充满不平之气,才能写得出来,这就是绝望,不是能靠简单的理解模仿的。 然后,伦理道德
坦白来说,对于讨论终极人文关怀的作者来说,他们应该超越一切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某时某地用来限制某些人的行为准则,被这种东西束缚的话是写不出能超越时空的伟大作品的。
当然,在文章中超越伦理道德,不代表在现实中不遵守它们。
诗人涉及到这个法则的时候比较微妙。总的来说诗人不该受这种限制,但是诗人写什么往往不是自己决定的,受到伦理道德的强烈驱使写下的著作也不是没有。总的来说受限制更小的作品一般更深刻,但是没有必要强求这个。
写诗本身就是没法强求的。 瓦尔特·莫尔斯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儿童作家之一(虽然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童话故事),小学的时候就买过他的《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至今难忘。查莫宁的魔幻世界,到现在我也能背出蓝熊所经历的十三段人生历程。
莫尔斯老师的语言诙谐幽默,和特里·普拉切特老师和道格拉斯·亚当斯老师一样,都喜欢用夸张和讽刺/反讽的语句,在我看来,这种愉快的解构态度才是最宝贵的,在一字一句上过于深究恐有解读过度之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