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solidworks的工作背景可以换成这样w
本帖最后由 miyazakehime 于 2016-7-3 02:05 编辑首先上图
不知喵玉这边有多少同僚看到这个能会心一笑w
工作单位那边要求掌握CAD和solidworks两款软件(分别是机械设计中绘制2D图和3D图的软件),而我当时选的是pro/E(现在的Creo),所以现在开始摆弄其SW了。熟悉界面的时候,我知道CAD和CREO可以改变背景颜色,但真没想到SW的背景居然可以自由填充图案,这样用起来真是太带感了,于是随即就将ときかけエオリア这张碟的封面填充上去了。
顺便借这个机会,说一句,我终于大学毕业了,由于去了日本一年,所以这两张证拿得真是惊险w
有缘的是燕石和毕业证居然是同一天入手的w,嘛,若干年后看这张照片就知道自己是哪年毕业的w
这里送几句话给准备考或是念大学的后辈们吧:
1.想读工学的朋友,有条件的,尽量去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的国家去念吧。
我在国内念了3年,国外1年,是有体会的,无论是教育体制、资源还是治学风气,国内外存在着恐怖的差距。我国自称工业大国,说得不好听,其实是很虚伪的。我们的“大”不过是体量的大,而并非“强”,原因很简单,我国的工业革命是大跃进式的在几十年内完成的,而国外则花了几百年(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听起来很牛逼,但这不过是意味着我国的工业沉淀很少,然而工学中经验性的、实验性的东西占得非常大,这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我们的工学教育,不仅是没有大腿抱,而且每年的预算又少,这一点是和发达国家没法比的。所以考大学别死在高考这一条路上,国外的工业基础好,教育投入高,再加上少子化,以相同的水平,你到国外可以相对轻松地考上一个国内根本无法相比的大学、专业,请有条件的同学千万好好考虑一下。
2.读大学请改变你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初高中,甚至小学的教育特征是怎样的呢?是标准答案、题型、模板。但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去培养学生去研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就是研究性的大学,然而我们现在的大学还停留在了职校,甚至高中式教育的阶段(至少职校还能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绝大多数学生依然在背题猜题,依然在考前突击,最关注的依然是分数、GPA,而不是自己想在大学里研究什么。
你想考日本的修士,你所申请的研究室的教授会要求你提交一份研究计划书,说明你在研究生阶段想研究什么。我当时听中介向我介绍的时候(大二,日本是大三本科生分配实验室,所以考日本的研也差不多大二就得准备),我就懵了,我才大二怎么知道我想研究什么。其实这是相当悲哀的,因为我们很多人都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进的大学的。我们报学校的思路往往是优先学校排名怎样、专业排名怎样、好不好找工作,而不是这所大学的研究室的老师研究的东西我很感兴趣。就算是我们按兴趣来报学校依然很难啊,因为高中,乃至于初中不就是所有兴趣为高考让道了么,兴趣什么的,你们大学里去培养吧w。呵呵,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去混大学了——报考时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我们怎么知道那些专业自己感兴趣?就这样大批的人只是只有一知半解就报了这个学校、专业,结果是少数人很对口中彩了,少数人对自己的选择很厌恶肄业结业,绝大多数人以一种无所谓、不讨厌也不喜欢的心态混过去了,可是大学是能混的吗。
我不是说按工作需求报专业是错的,搞研究才是高大上的,但是你要知道,你只是抱着一个找个工作的态度,不想再这个领域钻研下去的话,你注定是一生平庸的。什么叫研究的态度呢?这不是老师布置你一个任务、题目、试卷,你去完成、解决、通过,而是你主动在你的专业领域发现问题,然后去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这才是叫自学。发现问题、自学都不应该是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这个过程是其乐无穷的,有幸的是这四年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为学刊撰文,虽然是抱着一半的玩心,但却算得上几次迷你而又正式的学术活动,常言“做学问要坐得住”,“三年不窥园”么,这是怎么做得到的么,这不是自己逼自己,而是自己的心都放在那儿了。
其实兴趣也是动态的、发展的,有时候假如你钻入了这个领域,自然就会感兴趣。就像东方在外人眼中可能很无趣,是因为他们没尝到其中的醍醐味罢了。这时候其实需要一个引路人,大学本科的教育,不仅仅应该要为学生打好未来进行研究的基础,更重要的应该是做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让学生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纯粹灌输知识的教育是肤浅的(所以我们也多多善待新人吧)。
这一点至少中国和日本是不一样的,我交换的那一年,认识了一些学工学、理学的大一新生就知道,他们是一开学就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研究室的,而且要求学生初步明确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我大二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还什么不知道。
总而言之,同学啊,假如你未来在专业课或者专业基础课上拨弄手机的时候,你就该好好思考你的专业适不适合你了。大学学习,请务必主动起来,发自内心起来(我们的教育是悲哀的,高中进行选择的自由被推迟到了大学,在大学里赶紧把握这份自由,开拓视野、拓展兴趣、多多接触自己专业,说起容易做起难,具体的做法,我推荐多读点杂书吧),否则没人管束的这四年你难有所得、只会碌碌无为。
我也算是挺幸运的,念完这四年后,可以选择一边在亲戚那儿打工,一边考研。考研就考自己想读的研,没有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的压力。但也确实走了很大的弯路,也烦恼了好一阵。这里码下这么多,既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希望大家在这个人人自危的社会,能选择到一条无怨无悔的人生之路。未来别做“混日子”的美铃,而做一位“鞠躬尽瘁”的咲夜吧w
没办法,大学前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骨髓,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扭不回来了,这就是……唉,老生常谈的事情就不说,虽然说学生自己要努力改变不要老是赖政策 研究啊……虽然还早的很但我应该会去试试吧我现在能不能进那种可以去研究的高校都不好说额……
最后感谢LZ传授人生经验
本帖最后由 drzzm32 于 2016-7-3 13:17 编辑
国内的工学
通常都是去做工程方面的了。
工是指工程,不是工业。
研究的话那是理学做的。
所谓硕士还是有专硕和学硕的差别的。
天朝的工业肯定和老牌国家的没法比,但是基建嘛……只能说可怕
另外我考过SW的证书……
目前就起了个微博个人认证的作用 感谢前辈指导,马上准备上大学了,果然是要好好考虑往哪个方向研究了 读大学选专业总有自己的苦衷,但有时候也不能绝对呢。
兴趣丰富一点总能选到喜欢的专业,喜欢的专业只要有心肯定能学好的。
大学或许真的和高中教育不太一样……很多观点也应改善呢,谢谢指点了。 在工程業混,玩AutoCAD的表示一臉慒{:ml43:}
有一批在海外讀的,另一批在本地讀的,現象屬正常的。就算工業基礎良好的工業大國,也有經歷過像現在天朝的工業時期,各種資源缺乏。日本有三菱,松下,等工業巨頭,韓國則有三星,現代等....它們當初的核心技術從何而來? 當初它們未得到政府支援的時候,那些工學生是怎麼樣過?
我就覺得,天朝願意引入外資工廠,某程度算是催生本地工業基礎吧。
不過舊科技怎麼樣也有極限,好像昔日被大量生產的真空管,現被電晶體幾乎完全取代。如果講創新科技的話,反而學識比經驗較為著重,但並不是說經驗不重要。不說亞洲,歐美工業當初的核心技術又從何而來?還需要講理論。科學理論的資料,在天朝真是缺乏麼?路總是要人走出來,總要有時間修葺。
2.{:ml57:}..呀....我們香港的大學也沒有好像日本的,讓出課堂時間給你搞什麼研究,更不要說有自己團隊專屬的研究所。
雖然有自主研習報告要呈交,但是研究題目的話,還是請先通過導師審核,否則如何評分,令導師費盡心思....
大學開課程還要看市場,未必有符合你有興趣的科目,最重要,過不到英語這一關就免談。
每個學期的考試一樣有,不合格的一樣要付款retake
評分的必要性大概是僱主或更高階學歷的參考吧{:ml26:}
怎麼近來很多天朝學生都來進攻香港的大學{:ml51:} 研究计划这种,虽然是很重要啦,但总感觉更多在于总结背景知识的作用。
真正开始实验了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里算哪里,计划什么的,从来赶不上变化。 Capt.Murasa 发表于 2016-7-4 01:31
在工程業混,玩AutoCAD的表示一臉慒
有一批在海外讀的,另一批在本地讀的,現象屬正常的。就算 ...
居然有香港的同好,很少香港人會喜歡東方和上喵玉啊...話說你在讀香港什麼大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