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帖最后由 menshevik 于 2011-1-31 23:06 编辑 
 这是篇我的某位上大学之前就去过维也纳的极具音乐才华的与我同单位工作的女同学(我们都是学工科的……)整理(或许也是转载)的一篇文章……
 基于隐私原因就不给出源地址了……
 就当音乐基本知识的一篇理科化文章看就行……
 实际上音乐单和数学之间就可以做很多文章……
 以下正文:
 —————————————————————————————————————————————
 一
 1)十二平均律中各音的频率(0.00001 Hz)
 C4: 261.62557 Hz  #C4: 277.18263 Hz
 D4: 293.66477 Hz  #D4: 311.12698 Hz
 E4: 329.62756 Hz
 F4: 349.22823 Hz  #F4: 369.99442 Hz
 G4: 391.99544 Hz  #G4: 415.30470 Hz
 A4: 440.00000 Hz  #A4: 466.16376 Hz
 B4: 493.88330 Hz
 C5: 523.25113 Hz
 
 2)若f1距f2 n個半音,則運算公式:n個半音 = 1/12 * log2(f1/f2),
 若f1<f2則n<0,若f1>f2則n>0.
 例:C比A低9個半音,計算C的頻率f, -9 = 1/12 * log2(f/440) 得f =261.6
 C調音階do, re, mi, fa, so, la, ti, do, 為261.6, 293.7, 329.6, 349.2, 392.0, 440.0, 493.9, 523.2。其中第一個do為261.6Hz,第二個do為523.2Hz是第一個do的2倍。
 
 
 二
 完全和协音程:纯一度,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
 不完全协和音程:大三度,小三度,大六度,小六度
 不协和音程:大二度,小二度,大七度,小七度以及一切增,减,倍增,倍减音程
 
 音程的频率比:
 纯一度即c1:c1=264:264=1:1
 纯八度即c1:c2=264:528=1:2
 
 
 纯五度即c1:g1=264:396=2:3
 纯四度即c1:f1=264:352=3:4
 
 大三度即c1:e1=264:330=4:5
 小三度即a1:c2=440:528=5:6
 
 大六度即c1:a1=264:440=3:50
 小六度即e1:c2=330:528=5:6
 
 大二度即c1:d1=264:297=8:9
 
 增四度即f1:b1=352:495=352:495~~~无法约分,已经是最简形式.
 
 三 WAVEFORMATEX.wFormatTag = WAVE_FORMAT_PCM;WAVEFORMATEX.nChannels = mp3.wfx.nChannels;
 WAVEFORMATEX.nSamplesPerSec = mp3.wfx.nSamplesPerSec;
 WAVEFORMATEX.nAvgBytesPerSec = nSamplesPerSec * nChannels * wBitsPerSample / 8;
 WAVEFORMATEX.nBlockAlign =nAvgBytesPerSec / nSamplesPerSec;WAVEFORMATEX.wBitsPerSample = 16;
 WAVEFORMATEX.cbSize = 0;
 (LZ注:百度告诉我这段类似代码的东西似乎和mp3的转码有关,还请坛内高人指教)
 
 
 四各频率对听感影响:
 16∽20KHz频率:这段频率范围实际上对于人耳的听觉器官来说,已经听不到了,因为人耳听觉的最高频率是15.1KHz。但是,人可以通过人体和 头骨、颅骨将感受到的16∽20KHz频率的声波传递给大脑的听觉脑区,因而感受到这个声波的存在。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韵味、色彩、感情味。如果汽车音响 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达不到这个频率范围,那么音色的韵味将会失落;而如果棕段频率过强,则给人一种宇宙声的感觉,一种幻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使人有一 种不稳定的感觉。因为这些频率大多数是基音的不谐和音频率,所以会产生一种不安定的感受。这段频率在音色当中强度很小。但是很重要,是音色的表现力部分, 也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部分,甚至有些人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12∽16KHz频率:这是人耳可以听到的高频率声波,是音色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是一些高音乐器和高音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镲、铃、铃鼓、 沙锤、铜刷、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可给人一种”金光四射”的感觉,强烈地表现了各种乐器的个性。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将会会失掉色彩,失 去个性;而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如激励器激励过强,音色会产生”毛刺”般尖噪、刺耳的高频噪声,对此频段应给予一定的适当的衰减。
 10∽12KHz频率:这是高音木管乐器的高音铜管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等高音管乐器的金属声非常强烈。如果这段频率缺乏,则音色将会失去光泽,失去个性;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则会产生尖噪,刺耳的感觉。
 8∽10KHz频率:这段频率s音非常明显,影响音色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
 6∽8K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明亮度,这是人耳听觉敏感的频率,影响音色清晰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则音色会变得暗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显得齿音严重。
 5∽6KHz频率: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可懂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显得含糊不清;如果此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变得锋利,易使人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感。
 在泛音乐系列中,人耳听感与谐波次数就音乐而言又有什么内在关系呢?
 在乐音来说,基波与谐波的关系是符合泛音列的。乐音都是复合音,声谱的特征与音乐时程的和谐程度完全一致,为了简要说明问题,可参见下表。
 人耳听感与音程、频率、谐波对应关系
 
 和谐性    音程频率比谐波次数
 全和谐
 纯一度1/11(基波)
 纯八度2/12、4、8、16
 纯五度3/23、6、12、24
 纯四度4/321
 
 半和谐
 大三度5/45、10、20
 小三度6/519
 大六度5/313
 小六度8/525
 
 不和谐
 大二度9/89、8
 小二度17/1617
 大七度15/815
 小七度7/47、14
 增四度11/811、22、33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基频找到与它和谐的或不和谐的频率来,只要通过简单的整数倍乘法就可以知道任何一次谐波的频率数值,便于调整EQ,而 不是盲目的开始。但是,各次谐波组合的格局还必须体现出相对强度的频谱态来。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了解音色与频谱的对应关系,只有掌握了这个规律,才能作到 真正的有的放矢。下面,我们就以稳定音的频谱来介绍几种曲型的音色谱态对应关系。
 由图的频谱谱态,可以得到以下主观音色听感:
 1.谐波不多而基频较强,如果位于低频段或中频段,听感像天鹅绒一样柔和有一定温暖感。
 2.谐波不多而基频较强,如果位于高频段,音色听感较锐利、脆硬。
 3.谐波不多而各次谐波均较强,听感单薄纤细,有一定凄凉感。
 4.谐波不太多,低频谐波较强,不太重要的谐波降幂减弱,听感圆润而热烈。
 5.谐波很多,但各次谐波均很弱,听感力度不足,有平淡乏味之感。
 6.谐波很多,低次谐较强,各次谐波降幂排列,听感丰满而明亮,充满生气。
 7.缺乏中频段谐波,低高两端谐波较强,听感发空或具有萧然之感。
 8.谐波较多,但高次谐波突出,声音尖锐刺耳,听感不协和。
 9.奇次谐波较强,偶次谐波弱,声音僵拘,音色不正而怪诞。
 10.偶次谐波强,奇次谐波弱,声色有透明感,音色具有纯净色彩。
 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音色调整应符合声音物理性,频率的任何一种不同的组合,会产生全然不同的效果,只有掌握频谱的规律,了解各种谱态的声学结果,才能真正的对声音的音色进行EQ调整。
 在音乐节目的频域内,各个频段都有其独立的作用,对各段频率的提升或衰减都会使乐音的内含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把全音频分成六段作具体分析:
 (1)16—80HZ(超低音)的频率段,能给音乐带来强有力的感觉,尤其在20Hz以下的频率,可以加强空气振动感,过多地提升会使声音混浊不清。但在我们语音的重放过程中,该段频率一般是无法重放出来的。
 (2)80—250Hz(低音)的频率段,包含着语音中各声部的基础音,对这段频率的调整可改变音乐的平衡状态,使其趋向丰满或单薄,过多地提升会引发 “隆隆”声(低频嗡声RUMBLE)。为了加强一些声功率较弱的乐器演奏的丰满度,在人声的处理过程中,通常男低音的频率可以下到100Hz以下,但在切 除100Hz以下的频率时,可消除低频噪音,使音色更纯净。100-160Hz 的频率多时,人声会低沉,沉闷。
 (3)250HZ—2KHZ(中音)的频率段,包含着大多数声部的低次谐波,250-500Hz 影响音色的力度和结实度。330HZ给人声的坚实感,使低音柔和丰满。但提升过多,会产生“嗡嗡”的浴室效应。 500—800多会使音色生硬。如果在800Hz—2KHz范围内加上个很宽的提升峰值,可以使声音更突出。中心频率增益一般不宜起过8dB,在 500Hz过多提升时,会产生纸盆声器音质,在使用时也多用于衰减状态,在1—2KHz过多提升时,会产生类似铁皮声的音色,电话机的音色。
 (4)2K—4KHz(中高音)的频率段,这段频率要慎用,过多提升时会掩蔽语言的识别,特别是“M、B”这样的唇音容易模糊。这点对我们来要注意。在 3Khz左右过多提升会引起听疲劳,心烦。这段频率音色发扁,比较锐利,并且对中、高频的层次感有破环作用,应慎用。
 (5)4K—6KHz(高音)的频率段,是具有临场感的频段,它可以增加语言、音乐的清晰度,提升这段频率可使表演者与听者的距离拉近。4Kz具有穿透性听感的频率,5kHz提升或衰减对响度影响很大。
 (6)6K—16KHz(超高音)的频率,这段频率控制着整体声音的明亮度的清晰度。对语言节目来说,过多提升这段频率会加重齿音,使声音发破。但在 11025Hz采样中该段频率已经没有了。在6。8kHz频率的运用上,应注意限制使用,因为这个频率能引起人的外耳共振,听感尖啸刺耳,过多的分量能破 坏整体音质。
 从以上各频段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段频率的提升或衰减都是有利有弊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