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kon 于 2022-12-29 20:59 编辑 
 本篇乃是作者首次在网上发布的文章,希望你能完整阅读且有所收获
 本篇内容乃是作者一时的有感而发所写,标题虽说短篇实际只能算微型吧
 
  以下是正篇---------------------------------------------------------------------------------------    
     世外桃源这个词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记载了一个捕鱼人意外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最后想带他人进入时却再也找不到了的故事。这里的桃花源,我认为是作者自己虚构的完美无瑕的外人不可触及的世界,本身是作者对这种世界的向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的人,那时乱的很,什么南北朝啊两晋啊五代十国啊,一堆政权在那打来打去,幸好考试不考这些名词。陶渊明早就烦了,干脆回到自然母亲的怀抱,把内心寄托于山水田园之中,还想出一个世外桃源供他消遣。重要的是,这一设想延续千年一直留在人们的心里,无论什么社会,什么时代,人们在生活之余一直向往这桃花源。总而言之,桃花源是一个美丽的寄托人们美好希望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这一点与童话,幻想乡其实有着同一性质。      不过童话在内容上也有不同点。有人说童话一开始其实是影射现实的黑暗的产物,许多童话的原版都有主人公受到残害的情节。我仔细想想,小美人鱼最后只留下了一串泡沫,小王子也还没回来。为什么童话要留下这样的让小孩子讨厌的结局?我读完就没有再去读了。但有趣的是,越是对痛苦有着细致的描写,我对这篇故事的印象就越深刻,与当时读完它时的情绪越相似——忧伤,压抑,惋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大多美好的童话都随着年龄的增长离我越来越远了,在我身边的,都是那些不仅身姿婀娜还告诉我应如何面对纷繁而残酷的世界的童话。     当然,包括我在内,很多人依然是相信童话的美好的,在现实生活的我们,依然需要童话来抚慰我们的心灵,我们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保持成熟,且在内心里通过童话保持我们的童真。童话是现实的,世外桃源是幻想的。不仅有几千年前的桃花源,在别的地方也有人们渴望人人幸福的社会,于是便有了乌托邦,香格里拉这样的地方。从大方面来讲,全世界的任何地域,任何文明,他们所想象的神话,传说,都包含有他们对其的向往与追求。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幻想乡的向往,且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于此对应的,则是现实世界,生活有什么不好吗?好,那为什么还妄想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呢?也许你现在就生活在别人眼里的世外桃源哦?我并不觉得我活在世外桃源,但我相信一定有,世间确有世外桃源。不如说人类一直相信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千万年来它作为现实,更作为信念,它源于心中,最终又流回心里,它是心留下的因,也是心的果。现实的童话当然美好,但童话是有结局的。结局过后,新的人生,既有希望也有恐惧,我们应该去向谁提问,我们要去信仰什么?     最后,在我的内心中,桃花源太过理想我无法触及,童话出自现实我不想选择,于是,我便走进幻想的世界,在无何有之乡驰骋思想好了。说到这里,选择还是要由自己掌控呢。我们所想,所信仰的,其实都是内心的叙述与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