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有一个可能是在初中中二期时养成的习惯: “将情绪以武器的形式‘具象化’”
 可能大部分人看到这句话的第一感受,都和看到一个不认识的英语单词一样“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举个例子,“东方幼灵梦”用一个“刀”字来形容足矣。但本人第一次看那篇已经年代久远的作品时,却把当时所知道的武器“试”了一大半(因为仅仅是把这段“不可告人”的“历史”发出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这里就不介绍当时想了什么了)
 也许只有初中时的子弹时间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发明”这种如此“奇特”的表述方式,但在掌握更好的叙事方法前,这种让人避之不及的“借景抒情”方式反而成了表达情绪的可能是最准确的方法······带着这样一种无法抛弃的“发明专利”,本人在今年2月份了解了“东方年代记”。这部完成于2012年的东方二次创作在时隔13年后,仍然像一颗威力没有丝毫衰减的玻璃子弹。现实中的玻璃子弹因命中后分散在人体内的大量难以清除的碎屑,在问世后不久就因极端的不人道而被国际社会抵制。而这颗艺术领域的“玻璃子弹”,则让时隔3个月后的本人,在听到那首已经于2月份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蓬莱传说》之后,内心仍然隐隐作痛···········
 可能与一些人的猜测不一样,发明“武器形容法”的子弹时间对历史和军事并不太感兴趣,而“子弹时间”这个网名的由来恐怕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未解之谜。但对于如今能够造成最严重的破坏的武器来说,以此作为的的形容词威力也总是最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