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帖最后由 路遇山姥吟留别 于 2025-7-1 17:52 编辑 
 哪吒2算是终于下映。
 这半年,哪吒2经历没啥宣发无人在意,到票房黑马直接出圈,再到冲春节档乃至中国市场票房榜一当然是众望所归,那什么时候,哪吒2变成了“红色奶龙”的呢?大概就是出海,然后冲全球票房榜的时候。
 令人感慨。
 
 先说我对电影的看法。绝对优秀的商业片,画面做到了顶级,剧本欠打磨,不过作为商业片而非类似于宫崎骏还有上世纪上美厂做的更接近于艺术片(当然这些作品商业上也是很成功的),剧本的瑕疵也无可厚非,和奶龙这种短视频时代催生的产物相比,过贬了。
 
 和哪吒1相比,当时的普遍舆论也没推上啥风口浪尖。纯粹是热度高了导致的。主要舆情的几点,我也挨个说下我的看法。
 
 第一当然就是刷票房,“大炼钢铁”,“不看不是中国人”。
 刷票房,刷了吗?肯定有人刷,但绝对占不到百分之一,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也不是谁闲得发慌有这么多时间反复刷同一部电影,光进电影院的次数,一般人一年也就那么几次,春节五一国庆还有别的什么小假期,然后没了。恰好就是那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发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声音,一般人也压根不会上网辩论这么多。
 
 然后就是小粉红自嗨,海外票房惨淡。
 正常,国产电影在海外票房占比,也就那样,主要是光是中国电影市场本身就是个恐怖的大市场,也只有印度比较类似,至于印度电影的出海,虽有阿米尔汗等享誉全球的巨星……大概还不如中国。这又不得不提,香港电影。香港电影的辉煌和没落,什么回归后文化管制根本没啥关系,香港电影的出海主要是到东南亚等国,华人华侨比较多,但是好莱坞席卷全球,东南亚经济增长迅速,香港电影相比就毫无竞争力,香港电影的优势是敢玩命,在美国人的特效面前还是相形见绌了。
 说了这么多没用的,说到底能做到商业电影收割世界的仅有美国,票房榜就能看出来。
 
 然后就是“红色奶龙”“唐”“天雷滚滚我踩踩背”这些电影上的舆情。
 剧情总的来说,作为商业片是合格的,画面特效则是全球顶级。当然也有个舆情点是“除了特效一无是处”,美国电影收割全球的秘诀,还真就是画面和特效,为拿奖的文艺片不难拍,真难拍的其实是战争片,科幻片,当然还有3D动画这些需要有成熟电影工业的电影。
 
 说白了,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一样,哪吒2舆情的原因也并非哪吒2本身。但也和前者有很大区别的点是,哪吒2的价值观内核,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什么爱国情怀,“我命由我不由天”类似的话,日漫的热血笨蛋男主喊过,美国式的迪士尼追梦男主也喊过,哪吒2和主流意识形态绑定不是天然的,是后天热度提升,才成了大力宣传的对象。
 
 网络声音最大的,永远是年轻人,高中也好职校专科也好大学生也好,有时间又有心气,对权威的质疑,这是正常的,年轻人一直如此。年轻人朝气蓬勃,最有革命性,渴望改变世界,也正因如此且缺乏社会经验 也最容易被当枪使,或干脆自己就想去当枪。
 对主流宣传的不满,也是因为认识到一直在课本和主流宣传中的口号,和社会现实的不同。所谓“兔转神”,虽然也是现实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发出这个声音,但也真的代表了,大多数初入或者压根没入就是了解了一下真实社会年轻人的纠结。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存在,但在这一代,我们这一代人中尤为明显尖锐。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中国人真正能享受吃肉自由的千禧年诞生,互联网世界中成长,依然是又被贬斥为垮掉的00后的互联网之子。
 中国的现代经济建设几乎是短短二十年立起来的,和先前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搞基建的老一辈,很多观念都是断层的(当然没有说吃三个包子吃饱了就可以直接吃第三个的意思)。这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割裂的两代人。
 
 主流宣传,或者说“塔”,当然是要给年轻人想加把气,但在经历严重物质上苦难老一代,很难理解年轻一代,精神上的痛苦。“小镇做题家”们明明无数个挑灯夜读才换来的长衫,不仅没有用,无奈换上短衣帮的时候,还被笑话是孔乙己。一直被耳濡目染的忠贞爱情,又变成了孙吧大战小红书还有胖猫,正是缺乏社会上的经验,还因为迅速发展导致的代沟而产生对老一辈口中的天然不信任,能满足对社会欲望探索的,只有网络。不满的抒发渠道,也只有网络。结果就是以戏谑的态度不断解构主流宣传,哪吒2舆情是这样,丁真胖猫牢大等等梗也是这样。
 但发出百分之九十声音的,始终是不到百分之一。
 这份愤怒消散,和这份疑惑释怀的时候,也不再年轻了吧。
 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永远的迷惘,永远的惆怅。
 属于我们的赛博朋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