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喵玉殿官方微博

 找回密码
 少女注册中
搜索
查看: 8524|回复: 9

[社科展望] 寻找外星人,新计划已经启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8 09: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神乐·爱丽丝 于 2013-5-8 09:06 编辑

愚蠢的地球人就喜欢拿自己的科技发展和生存状态来衡量广阔的宇宙

寻找外星人,新计划已经启动

SETI计划拦截外星人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至今没有结果,但科学家已经开始寻找外星人建造的超大工程的迹象,比如包裹整个恒星的戴森球,能够使整个星系变红的戴森球集群,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战舰。

Shea2013-05-07 18:20


星球大战中的“死星”,或许真的存在于宇宙的某个角落。现在,天文学家已经启动多项计划,要去寻找如此规模,甚至更大规模的外星人造物。图片来源:geektyrant.com

(文/ Stephen Battersby)外星人:你们在哪里?我们找到外星智慧生命的希望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渺茫。火星和金星已经不再是我们曾经猜测的生机盎然之地。外太阳系的冰海中虽然可能存在生命,但几乎可以肯定,它们最多不过是些微生物。而对更遥远的外星人发来的无线电信号的搜索,已经让一些天文学家沮丧非常——他们甚至提议,我们应该在星际空间大声喊出“你好”,希望能促使那些“愚蠢”的外星人做出回应。

所以,我们或许要换一换思路,不应该尝试去截获外星人的通讯信号,而应该去寻找外星人留下的人造迹象。

尽管已经有了少数几个小规模的搜索项目,但是现在,由天文学家组成的3个团队正打算扫视广阔得多的宇宙空间。两个团队希望能够在闪烁的星光中看到外星工业的影子。第3个团队,就像地球上筛查瓦砾堆的考古学家一样,正在寻找外星人留下的废弃物。

他们在寻找的东西,要比燧石箭头或陶器碎片宏大得多。他们要找的,是很大很大的东西:与行星大小相当的发电站、环绕整颗恒星的环带或球壳、像太阳系那么大的计算机,或许还有巨大到组装起来能够使整个星系变暗的硬件设施。

即便是用娱乐的眼光来看,如此巨大的天体级人造物品也是够疯狂的,更不用说还要去寻找它们了。然而,基本原理却很简单。除非使用工具的种族注定会自我毁灭,否则任何存在的文明都很有可能比我们历史悠久得多,也要先进得多。

人类已经用道路和城市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广袤地区,而且开始把探测器送往其他的行星。如果我们能在短短几百年里做到这一切,那更先进的文明在几万甚至上百万年的时间里,又能干出些什么呢?

戴森球
1960年,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指出,如果外星文明不断发展壮大,消耗更多能源将不可避免——而任何恒星系统中最大的能源,就是那颗恒星本身。今天我们总的能量消耗率大约相当于照到地球上的阳光总量的0.01%,因此太阳能能够轻易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然而,如果能源需求以每年1%的速度保持增长,那么1000年内我们所需的能量,就会超出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其他的能源,例如核聚变,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它们产生的废热会把地球烤焦。
外星文明遇到类似的处境,或许会开始兴建太阳能发电站、发电厂,甚至在太空中定居。通过开采小行星,然后是行星,甚至还有恒星本身的物质,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向外扩张。戴森的结论是,千百万年之后,这颗恒星可能会被一个巨大的人造太阳能板球壳完全包裹。

戴森球的规模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一个半径相当于地球轨道的球壳,表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一亿多倍。建造这么个大家伙绝非易事。几乎可以肯定,单一壳层会被排除在外,因为它需要经受住超强的应力,在引力上也是不稳定的。集群才是更合理的方案:在互不相交的轨道上建造许多大型电站,让它们可以有效地包裹住中央恒星。戴森本人不喜欢猜测细节,也不喜欢推测建造这样一个球壳的可能性。他说:“我们没有办法来判断。”重点在于,如果已有外星人建造了戴森球,我们就有机会能够发现它。

这样一个球壳会遮挡星光,让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它,但这个球壳仍会以红外辐射的形式将废热向外发出。因此,正如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1966年指出的那样,如果红外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温暖的天体,在可见光波段却什么都看不见的话,它就有可能是戴森球。

一些天然的天体也能产生同样的现象。非常年轻和非常年老的恒星往往被尘埃和气体包裹,后者会阻挡前者的可见光,并辐射出红外线。但是,这些天体的红外光谱应该会泄露它们的真实身份。尘埃中的硅酸盐矿物会在光谱中产生独特的宽峰,温暖气体中的分子也会在特定的波长上产生或明或暗的谱线。相比之下,来自于球壳的废热产生的应该是平滑且没有任何特征的热谱。“我们应该会期望光谱看起来很枯燥才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的马特·波维奇(Matt Povich)说,“而且越枯燥越好。”

我们在相应波段上第一次认真地审视天空,当数1983年红外天文卫星为期10个月的巡天,已经有几位天文学家仔细筛查了它的数据。1985年,俄罗斯空间研究所的维亚切斯拉夫·斯莱什(Vyacheslav Slysh)进行了第一次尝试;2009年,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理查德·卡里根(Richard Carrigan)则公布了最新的搜寻结果。

卡里根没有发现令人信服的戴森球存在的迹象,但他搜寻的范围实在有限。他只在地球周围1000光年以内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展开了搜索。对于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而言,这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戴森球是假想中外星人充分利用恒星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用大量类似太阳能板的装置将恒星完全包裹,百分百利用恒星的全部光芒。图片来源:blogspot.com

深入宇宙
很少有人加入卡里根等人的行列,去搜寻外星人造物品。原因之一在于,这样的项目很难获得资金。2012年,由一位亿万富翁建立、专门资助“大问题”研究的坦普尔顿基金会(Templeton Foundation),为它的“新前线”项目征集提案,尤其是那些由于极具探索性却毫无实用性而通常无法获得资助的项目。几位天文学家抓住了这个机会,借此来寻找外星人的迹象。2012年10月,“新前线”项目批准了3项独立的搜索计划。每项计划获得的经费虽然只有几十万美元,但他们并不需要建造新的望远镜,只要对数据进行重新分析即可。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詹森·赖特(Jason Wright)领导的一个团队,将重新分析两座空间红外天文台取得的数据,从中寻找戴森球发出的废热。这两座红外天文台分别是:2003年发射的斯皮策(Spitzer)空间望远镜,以及2009年升空的大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波维奇也是团队成员之一,他会专注于在银河系内展开搜寻。得益于斯皮策和WISE的数据,波维奇现在的搜索范围比之前的卡里根大了上千倍。“举个例子,如果有一颗和太阳相当的恒星,完全被封闭一个戴森球内,无论它位于银河系的哪一个角度,我们几乎都应该能探测到它。”

按照赖特的说法,即便是如此大范围的“搜捕”,雄心或许也仍显不足。他猜测,星际旅行应该不会比建造戴森球更难。一个拥有如此高技术水平的外星文明,在几百万年的时间内就会向外扩张,殖民整个星系,在所到之处建造戴森球。“我认为,一个星际文明要消亡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求生船太多了。”赖特说,“一旦你建立起多个自给自足的殖民地,你们就将掌控整个星系——你甚至无法尝试去阻止这件事,因为你不可能协调所有殖民地的行动。”

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在银河系中发生过,那戴森球就应该无处不在才对。赖特说:“在我们的星系中去寻找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戴森球,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于是,他正打算进入更深邃的宇宙展开冒险。“一个被殖民的星系很快就会变得非常红,”赖特说,“因此我们正在WISE的数据中寻找大而明亮却没有光学对应体的星系。”如果一些文明已经征服银河系这么大的星系,并且这个星系整个包裹了起来(在搜寻外星文明的术语中,这种文明属于卡尔达肖夫Ⅲ型文明),这个项目就能够在10亿光年之外发现他们的超级工程。如果他们已经殖民统治了整个星系团,那就能在更远的距离上被我们探测到。

尽管作用范围极其辽阔,但探测废热这种方法本身就有局限性。如果外星人只建造了一个由收集器组成的薄环,或者建造出来的戴森球留有许多空隙,能够让大量星光通过,这种方法就探测不到任何东西了。不过,这正是另外两个探测项目的用武之地。他们将在搜寻外星行星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帮助下,搜寻规模相对较小的外星文明人造物。开普勒望远镜监测着大约15万颗近距离恒星,寻找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而造成的微弱的亮度变化,目前已发现了上千颗新的外星行星候选者。

寻找异常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安德鲁·霍华德(Andrew Howard)说:“我们正在寻找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的特殊天体。”他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杰弗里·马西(Geoffrey Marcy)合作,将会寻找异乎寻常的恒星变暗模式。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卢西阿尼·沃尔科维兹(Lucianne Walkowicz)领导的另一个小组,也在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中寻找异常现象,只不过使用的方法略有不同。她说:“他们的搜索依赖于用人眼检察光变曲线,我们的研究使用的则是机器学习算法。”

光变曲线描述的是恒星亮度随时间的变化,比如有一个物体从这颗恒星的圆面前方经过时。对于一个大小相当于气态巨行星的物体,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的光变曲线甚至能够告诉我们它的形状。一个木星那么大的矩形物体,肯定出自智慧生命之手。

一个木星那么大的矩形物体,肯定出自智慧生命之手,比如《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的这艘巨大的宇宙战舰。当然,这部科幻片中的这艘战舰,规模还远远达不到木星那么大。图片来源:deviantart.com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存在的时间,可能比一个完整的戴森球更长久——人造物存在的时间越长久,我们探测到它的几率就越大。霍华德认为,当有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的平面上绕一颗恒星旋转时,彼此间的引力会扰乱它们的轨道,因此一旦被废弃,戴森球很快就会因为不稳定而解体。然而,一个环或者一个孤立的人造物体,轨道就能够稳定存在数十亿年。

在沃尔科维兹看来,这些猜测全都是徒劳的。“人们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对外星人进行精神分析,但我们对他们的技术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你越是尝试去想象外星人会做什么,你就越是会限制自己的眼界。”这正是她的团队不设任何前提,着眼于寻找任何奇怪东西的原因。沃尔科维兹认为,他们在几个月内就应该能够找到有趣的候选者。

那些候选者不一定就局限于“大家伙”。这些搜索会检测任何能够改变星光的东西。举例来说,用于发电或者驱动太阳帆航天器的巨型反光镜,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闪光。此外,如果外星人有能力修改恒星的物理状态,比如延长它们太阳的寿命或者生产有用的元素,恒星本身的这些人为变化也会显现出来。

沃尔科维兹说:“我们知道行星凌星、恒星黑子和耀斑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因此我们正在寻找已知的天体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星光变化。”当然,只是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外星人就一定在那里。所有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也都乐于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对一些人来说,这才是这项搜索的价值所在。“我参与这项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戴森球,” 波维奇说,“这只是一个筛查大量数据的良机,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回答‘那里有些什么’这个问题。”

作为“新前期”项目的名誉顾问,戴森本人对这一切感到满意。“搜寻外星人造物不应该跟对宇宙的正常探索分隔开来,”戴森说,“我们探索琳琅满目的各种自然天体,如果有某个足够怪异的东西冒了出来,它就有可能是人造的。”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我们来说,足够先进的技术也有可能太过怪异而无法被看到。就算是戴森球,在某种形态下,也可能很难被我们发现。未来学家罗伯特·布拉德伯里(Robert Bradbury)指出,利用天体发电的效率最高的设施,应该由一系列戴森球像俄罗斯套娃那样层层嵌套而成,让较冷的外层吸收内层发出的废热。他设想这座电站会被用来驱动一台巨大的计算机,因此他把这套系统称为俄罗斯套娃的大脑。

这样一套设施,最外层的最低温度可能只比3 K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稍高那么一点点,很难通过探测热辐射的方法来发现它。或许,这样一个俄罗斯套娃的大脑就潜伏在我们附近,正在用巨大而又冰冷的智慧关注着我们,而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扩展阅读
搜寻改造行星的外星工程师
鲜有考古学家会预期,一铲子挖下去就能发现黄金战车。在茫茫宇宙之中我们身边的这个小小角落里,希望能够发现一个会使恒星变暗的巨型人造物体,比如戴森球,或许也太过乐观了一些。相反,我们周边的外星人或许会通过其他迹象,显露出他们存在的迹象。

天文学家已经开始“嗅探”几颗外星行星大气的化学构成,发现了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汽和钠的谱线。这些成分是在一些轨道非常靠近母恒星的巨行星上发现的,这些条件使得它们相对容易探测。理论上讲,在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的大气中,看到氯氟烃之类的人造气体微弱得多的光谱信号,也是有可能的。

无意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含量可能会太低而无法被我们探测到,但如果这样的污染持续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我们就有可能在极其幸运的情况下发现它们。但是,这样的气体有可能会被外星人用来加热行星,把那颗行星改造成更适合他们居住的模样。“我认为,能够在遥远的星际距离上看到的东西,只有人为制造出来的全球变暖迹象,”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的马克·克莱尔(Mark Claire)说,“如果我们打算殖民火星,或许也会考虑使用氟氯化碳或六氟化钠等气体来改造火星气候,使它变得更加温暖。”

编译自:《新科学家》,Alien megaprojects: The hunt has begun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发表于 2013-5-8 17: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三体之后对外星人有恐惧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9 08: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以电波的形式向太空播放《三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08: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sty 于 2013-5-10 08:22 编辑

实在忍不住吐槽了,每次在首页瞄到这个板块的时候都会瞬间被这里的最新回复给吓到...
(以下完全没有负面或者是指责的意思)实在想不出寻找外星人和东方有什么关系。
(:人家明明见到好多都是外星人的说)
然后一看到就第一反应:莫非哪个星球看到了幻想乡的痕迹了什么么?
Orz

点评

这个版块是特批可以进行社科 历史类东方无关讨论的哦 请仔细阅读版规  发表于 2013-5-13 04:56
之前写了一大串关于主题正文的评论,然后手滑一个退格....  发表于 2013-5-10 08: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Lasty 发表于 2013-5-10 08:20
实在忍不住吐槽了,每次在首页瞄到这个板块的时候都会瞬间被这里的最新回复给吓到...
(以下完全没有 ...

我们的板块其实是实验性的,可以发和喵玉东方主题无关的板块,具体请看本版版规,另外我们DASIA组做完目前的同人企划后,会转向原创,所以主题更加和东方无关,目前发的科技展望都是和原创坑有关或者是我个人兴趣的科技进展评论什么的,最后祝您在本版愉快

点评

原来如此.....接受对一楼原文的反对意见么?一般都会写得很长很细的。。。  发表于 2013-5-11 00: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08: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Lasty 发表于 2013-5-10 08:20
实在忍不住吐槽了,每次在首页瞄到这个板块的时候都会瞬间被这里的最新回复给吓到...
(以下完全没有 ...

我们欢迎任何有价值的思考和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4: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sty 于 2013-5-12 15:01 编辑

(又是一次回车键....快受够了)
额,再试一次吧。
先说大前提。
①我不是专家,不一定是全对的。
②但是我用的逻辑都是平时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的上的东西,换言之常识。
③所有的“合格的论文”必须要有:
  Claim观点
  Support符合观点证据(同时证据必须要足够Objective客观,以及Validity可以让其他人在类似环境下观察到类似结果)
  以及最关键的Reference出处...
那么,开始证明了。

首先先是最开始的我无法理解



今天我们总的能量消耗率大约相当于照到地球上的阳光总量的0.01%,因此太阳能能够轻易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然而,如果能源需求以每年1%的速度保持增长,那么1000年内我们所需的能量,就会超出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其他的能源,例如核聚变,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它们产生的废热会把地球烤焦。

表面上没什么问题。
但是反过来想想?
我们先假定那个假想中的外星文明居住在一个类似于地球的环境,所在的星系类似于太阳系。

那么,既然连在地球上自己可以生产的能源(核聚变)都无法掌握住,那么对于星球能造成更大能量的,可以吸收100%释放能量的科技如何可以运用与地球上?
几乎是可以释放出同等能量的两种不同科技,核聚变就不行,太阳能就可以?
当然,按照文中所述,可能因为核聚变产生的"废热"才是导致这种科技不可用的原因。。。
那么,反过来再问下,你从太阳能中抽取的能量是什么?
太阳能等所有的恒星都是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外散发(以辐射的方式)热量和太阳辐射(就是阳光)。
不过无论如何,你能吸收的必定只能是这两种(而且严格意义来说,就是热量),那么单单下在什么地方可以吸收接近100%的太阳能的地方,啊,很明显,水星。
有人认为水星上面承受的能量能放在地球上么?确定那点能量同样不会让地球烤焦么?
个人相当怀疑。
【而且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热能带来的紫外线。现在辐射进来的紫外线的含量正好可以不伤害生命的繁衍。那么增强了呢?】

另外对于”不考虑细节问题“
冷笑,细节才是决定整个计划好坏程度的东西啊....不过也要看个人口味了。

另外,戴森球假设真的存在。
那么....
①如何把那些能量输送过去?!
就算按照原文中说,干脆直接在外壳上面居住(发电站、发电厂,甚至在太空中定居)那么首先整个壳的厚度首先必须是难以置信的厚否则无法抵挡住巨大的热量散发,同时还要是高抗辐射的因为离太阳越近辐射越强。
同时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池都有使用寿命,就算假设科技发达到如此的程度,以至于可以再这么极高热量辐射,超高功率下还能运转个100年多的,你还是要去更换的,无论如何。那个时候为了更换必须再在外壳上留一个可以出入的开关。
既然有开关那么肯定会有缝隙(这个...真的需要解释么?你觉得密不透风同时又可以自由开关的入口可能存在么?常考?),同时因为太阳的表面积巨大肯定不止会有一个,那么这个时候首先做不到100%了(当然不是重点啦)其次缝隙散发出来的热量和辐射也足够在一大块区域上面无法存有任何建筑或者生命了。但是因为表面积太大所以入口必须【相对而言平均分配】那么给留下来的空间同时可以不收到热辐射的影响的大小,觉得是微乎其微了。
况且只能在(无论如何就算大小不是”微乎其微“的级别,那么也是相对而言很小的)地方生存的居民为何需要这么高的电力?意义何在?
所以个人认为,在恒星上面建造外壳同时在上面居住意义几乎为0

②既然不透光了,那么自己生存的星球(地球)会怎么办?难道你要把好不容易存下来的能源输送回地球然后各种造电灯泡再自己给植物做假太阳么?
你说无所谓植物的话,那么自然生态系统怎么办?就算你说没植物没动物了那么自己生活废气废热怎么办?
如果假设已经不生活在哪个星球上面了那么何必再另一个星系造一个戴森球再辛辛苦苦送到另一个星系,一个至少几百光年外的星系呢?意义何在?!

③完全接近密不透风的屏障,还能包裹住整个恒星........我个人怀疑能制造出来这么高抗热,抗辐射,高吸光还高传导,同时还可以极大面积制造的材料所消耗的能量恐怕已经接近一个太阳几年的总辐射量了.....

之后文章里面写出的内容都是基于“太空中存在一个可以建造戴森球的文明,同时也的确这么造”的情况下写的。
那么换言之,如果连戴森球的存在都无法(确切)证明,剩下的无论如何也没有意义去探讨了。
连support都没有你的claim有用么?

最后结语:
感觉写完之后还有很多地方疏漏的,不管是自己的解释也好或者是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也好。
总之是用来抛砖引玉的。
另外,说真的,一般任何文章里面涉及很冷门或者很看似重大的发现,但是没有任何出处的。
管他中文英文,很有可能都是假货= =

顺便补充一下,虽然戴森球可以被证明不可行,但是可以仅仅是做一块超大型太阳能电池盘,同时在金星轨道上面环绕太阳。利用在比离地球近的轨道上吸取更多太阳能,另外直接将其用于在电池板背上的工厂生产。再用飞船运回地球。这个办法成本和可行性要大很多。(我记得在某期科学杂志上面读过一个很类似的概念....不过他们的建议是造块玻璃同时靠玻璃反射太阳光到地球特定的一块覆盖满太阳能电池板的地区,增强能量吸收之类的......反正最后被否决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2 19: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Lasty 发表于 2013-5-12 14:33
(又是一次回车键....快受够了)
额,再试一次吧。
先说大前提。

在沃尔科维兹看来,这些猜测全都是徒劳的。“人们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对外星人进行精神分析,但我们对他们的技术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你越是尝试去想象外星人会做什么,你就越是会限制自己的眼界。”这正是她的团队不设任何前提,着眼于寻找任何奇怪东西的原因。沃尔科维兹认为,他们在几个月内就应该能够找到有趣的候选者。

那些候选者不一定就局限于“大家伙”。这些搜索会检测任何能够改变星光的东西。举例来说,用于发电或者驱动太阳帆航天器的巨型反光镜,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闪光。此外,如果外星人有能力修改恒星的物理状态,比如延长它们太阳的寿命或者生产有用的元素,恒星本身的这些人为变化也会显现出来。

沃尔科维兹说:“我们知道行星凌星、恒星黑子和耀斑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因此我们正在寻找已知的天体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星光变化。”当然,只是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外星人就一定在那里。所有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也都乐于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对一些人来说,这才是这项搜索的价值所在。“我参与这项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戴森球,” 波维奇说,“这只是一个筛查大量数据的良机,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回答‘那里有些什么’这个问题。”

首先感谢长评

本文并没有专注于完全假设戴森球是否可行的问题,而是目的在于寻找任何大尺寸的,不属于天然形成的人造物体。

戴森球的建造条件首先在于假设,这个文明有可以有接受器和能量转换器,从而利用他们自己那颗恒星的全部能量输出,我们遇到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我在之前一篇文章的开头说过,用自己的文明程度和科技方向,甚至碳基结构来揣测外星人是挺愚蠢的行为)

生产力的突破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程度,我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就拥有了在几百年前人类不可想象的生产与繁荣,而人类才用了多少时间?在宇宙程度上简直不值一提,而更发达的外星科技进行的生产我们也无法想象,何况,人家不一定就是利用恒星核聚变的能量呢?也许这种能量对于他们来说太过低级。

这样,问题就回到了原点,“费米悖论”,他们在哪?如果比地球文明发达的星际文明如此繁荣,那人类至今感受到的依旧是如此孤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3 01: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sty 于 2013-5-13 01:35 编辑
神乐·爱丽丝 发表于 2013-5-12 19:10
在沃尔科维兹看来,这些猜测全都是徒劳的。“人们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对外星人进行精神分析,但我们对他们 ...

最先注意到的是以下:

在沃尔科维兹看来,这些猜测全都是徒劳的。“人们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对外星人进行精神分析,但我们对他们的技术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你越是尝试去想象外星人会做什么,你就越是会限制自己的眼界。”这正是她的团队不设任何前提,着眼于寻找任何奇怪东西的原因。沃尔科维兹认为,他们在几个月内就应该能够找到有趣的候选者。

前提:
要注意到不管是证明也好证伪也好,都是“猜测”。如果只是因为“证伪”了所以就搬出“是徒劳”的话,那么那些“证明”也是一样徒劳的。

而对于宇宙的探索与发现和假说不同。发现,探索是没有主观性的,只是记录下所有观察出的有意义信息,但是为了证明假说而观测则会有主观性,可能会对一些没有特殊意义的天文现象赋予自己所认为的意义。
当然,不管是哪个也好,因为一个假说带动更多人去观测探索本身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之后回到主题。
一个合格的论文,要有一个证明和以此建立出来的假设。同时论文本身的意义就是:要去证明什么。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太空中可能存在的观察人造天体。”但是要去观察天体的前提条件就是有这种天体。例如某人说要吸引投资去观察在太空中一只飞翔的野猫,有人会去参与么?既然无法有足够的理由证明有这个天体,那么“只是为了这一个理由”去观察宇宙,不够令人信服。
(当然再重申一次,不管怎么样更多人参与进去观察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但不能以此证明这个行为“去观察人造天体”没有负面影响。)

虽然,我们可以假设我们的这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不是问题。
那么反过来说,为什么我们认为“能源实在不足”这个问题就可以运用于他们呢?或者说关于核聚变的。既然能掌握可以制造人造天体的科技为何不能制造一个可以控制核聚变的科技?

我觉得驳论在于:
① 我们要证明一个整体存在完全超越于我们的文明/种族。
② 为了证明,我们需要建立一些假说,这些假说可以帮助我们观测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
③但是,又因为我们的科技完全无法超越这个种族所以我们大多数的假设很有可能无意义。
④ 所以我们必须删减掉一些可能无用的假说。
↑那么删减这个部分既没有规则又没有要求或者可以遵循的定律,那么何以证明我们去掉的/保留的假说符合那个潜在的外星文明?
【好吧,我承认我是属于“无法观测=(主观)不存在”的类型。】

最后,还是那句话。
观测本身是无性质的,也是没有什么负面影响的。但是决定其性质的是观测的目的。
个人觉得那个目的并不能让人信服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3 05: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谢尔曼·杨 于 2013-5-13 05:17 编辑
Lasty 发表于 2013-5-13 01:17
最先注意到的是以下:

写了点东西还是删掉了


嗯 鼓励讨论

点评

............写都写了还删啥啊....  发表于 2013-5-13 06: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少女注册中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与事务联系|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喵玉殿

GMT+8, 2025-10-31 19: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