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主的取名能力之强可以说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了,而在诸多兼具美感和意蕴的名字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社团名称。 “上海爱丽丝幻乐团”。两个直白且看起来并不相干的名词和一个看起来像是生造的奇奇怪怪的名词,放在一起却莫名地充满吸引力。
 “爱丽丝是什么呢?居住在租界的孩子吗?但更像是有着童话色彩的名字吧。”神主对社团名称里的“爱丽丝”的说法是这样的。
 今年暑假去上海游荡了一个星期。并非首次前往,但要说真正认识上海作为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交融之漩涡”的一面,则确乎是首次的收获。衡山路附近一排排的小洋楼和昏黄路灯下的幽静酒吧;福州路和江西路那些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高大建筑和略显阴森的门洞边一排排印着黑色单位名称的白色竖牌;武康路上法国梧桐的绿色穹廊和巨鹿路上开在古典建筑里的时兴小餐馆,维修中巍峨冷漠的徐汇天主堂和变成市场的吵吵嚷嚷的城隍庙,灯火辉煌的万国建筑博物馆与流光溢彩的陆家嘴玻璃森林隔江相望......像万花筒一样,绚烂却扭曲。倘若说有位优雅神秘的少女人偶师轻盈地穿行其间,还真的有些特别的协调感呢。恰好重读木心先生的《上海赋》,于是浮想联翩;尽管有些自知之明,却还是忍不住动了笔,试着写一篇“真的在后租界时代的上海的爱丽丝的故事”。
 无CP,无激烈冲突,轻度现实人物出镜。
 第一章一万多字,码了一个多月。预计四章左右的样子。全文是否能有五万字尚未可知,姑且算是中短篇吧。第一章倒也未尝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短篇来看。
 
 新人作品,请诸位文区前辈大佬指正。文中现世部分的某些事实倘有错乱,也请不吝赐教。
 以下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