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子写好了但是因为拿不到平板鸽了两天
明天一定会更的啊!
本帖最后由 Rio-澪 于 2025-7-18 01:47 编辑
第二章:坠落的序曲
MP5SD6
爱丽丝的武器,MP5想必不用多说了,德国HK公司的代表作,世界最优秀的冲锋枪之一,其特色的滚柱延迟闭锁设计(从同由HK公司生产的G3步枪沿用而来)提供了极小的后坐力,极高的连发射击精度以及极低的故障率,直到今天也很少有冲锋枪能够超越。而MP5SD则是加装了消音器版本的MP5,使用专用亚音速弹,射击噪音仅78分贝,SD6则是SD3(SD1基础上加装伸缩枪托,最经典的消音MP5)的三发点射版
XM1014(Benelli m4 super90)
魔理沙的武器,由意大利伯奈利公司研发,用于替换老旧的伊萨卡M37和雷明顿870。XM1014于1998年通过美国“三军战斗霰弹枪“选型测试”(同样参加测试的有大家熟悉的弗兰基SPAS-12和莫斯伯格M590)并于2000年正式定型。
XM1014使用12号口径鹿弹,拥有伸缩枪托,支持枪管速换,故障率低,换装M257破门弹可用于破门,FRAG-12高爆弹还可以反载具,满足21世纪美军对城市战/CQB的需求。模块化的战术套件和优秀的反人员效能使得XM1014几乎成为霰弹枪的代名词,在很多游戏电影中都能看到XM1014的身影。(图一是XM1014,图二是加装了战术套件的版本,图三是SPAS-12,就是hl1里面那把,图四是莫斯伯格M590)
ps:感觉XM1014射击喷出的火光与霰弹的风暴和魔理沙的符卡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XM1014的射速很快,约3.62发/秒,因此魔理沙打完7发子弹其实也就3秒多的时间(算上瞄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灵梦依然能够冷静补枪,可以说战斗素养非常高了
X在美国装备序列中通常指实验型号,因此伯奈利M4的正式名称应该为M1014,不过大家还是更习惯XM1014这个名称
通古斯卡2A8M30
又名通古斯卡2K22/2S6(2S6为车辆代号,2K22为包括车辆的整个防空系统代号),北约代号SA-19"Grison",由俄罗斯图拉设计局研制,主要是为了替换当时面对北约新型飞机和导弹已力不从心的ZSU-23-4"石勒喀河。通古斯卡2S6于1982年正式定型,并于1988年服役,是全球首款量产型“弹炮合一”(SAM+AAA)自行防空系统(在这之前还有一些没有量产的,比如美国的M247“约克上士”),搭载9M311M导弹双联装发射架×2(共8枚),2A38 30mm双管机炮×2,使用GM-352履带底盘,道路极速65km/h。最低射高15m,炮塔仰角限制10°~+87°,高射炮限制射高3000米(这也是为什么灵梦被炮炸了以后能判断出她们的高度)。2A8M30所配备的9M311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在导弹飞行期间, 其光学瞄准镜和跟踪雷达交联控制,可自动瞄准目标。虽然该型导弹造价经济,但抗干扰能力较差。而其1RL-144M雷达系统只具有对目标的跟踪能力,不具备自动识别的能力,18km的搜索半径对于现代导弹来说还是太短,不过对付低空武装直升机还是够了。此外,通古斯卡的实战次数也并不是太多,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在第一次车臣战争被一次性消灭六辆的亮眼表现,直到今天依然被人津津乐道(反复鞭尸)
ps:M型在俄系装备中通常指的是现代化改进型号,比如俄乌战争中频繁出现的T-80BVM,T-72B3M,T-62M等,某种意义上也是俄罗斯吃苏联老本的表现吧
剧情原型
同样是“全部清除”,这章和原版的关卡流程挺像的,玩过游戏的话看这一章应该会很有熟悉感
符卡与枪械的融合在这一章也初见端倪,确实是很完美的把现代战争的要素融入了东方的世界观中
不得不说灵梦认真起来还是蛮帅的,感觉就像普莱斯队长一样冷静果断,至于魔理沙还是那么大大咧咧的DA☆ZE
关于那个身穿深灰色雨衣的少女,首先小说中明确指出她没有兔耳,而之后的咳嗽则可能表明她的身体状况不佳(当然也可能是无意义的动作),至于摸发饰的话辉夜和师匠又没有发饰,并且在第七章早苗出场的时候也做过这两个动作,而早苗作为妖怪山军事特派员,其出现在现场指挥炮击似乎也很合理,因此我个人推测这个少女就是早苗
本帖最后由 Rio-澪 于 2025-7-18 01:35 编辑
第三章:雨·血·火
TAR-21
铃仙的武器,由IMI(以色列工业,比较著名的应该就是沙漠之鹰了,还有UZI)于2001年交付的一款无托式突击步枪,其设计深受斯泰尔AUG的影响。后缀21实际上代表的是21世纪,IMI想要将其塑造为一把新世纪步枪,但其设计并没有多少先进之处。TAR-21使用5.56×45mm NATO弹,不同于其他无托式突击步枪,TAR-21的板机整合在了前端的握把中而非传统的护圈式,其换装卡笋和枪机解脱杆均为标准左右手操作,以解决无托步枪换肩射击时抛壳窗易遮挡的问题。而TAR-21的快慢机则设置在握把上方,提供点射,三连发和连发射击模式,并可根据需求将其改成另一边。此外,TAR-21在人机工效和便携性上也广受好评,低后座和精确的电子瞄准系统也赋予了TAR-21以其他步枪无法比拟的优势。尽管TAR-21是一款优秀的无托步枪,但TAR-21的服役之路可谓异常坎坷。与IMI其他的枪械不同,这把枪是在以色列军方未提出换装计划的情况下生产的,也就是说以色列军方并不是很需要也很可能没打算购买这款新式步枪,因此TAR-21在生产出来的几年间并没有接到军方的采购合同。20世纪末,针对落后的CAR-15和M16,IDF表示出了换装的意向。然而TAR-21的成本要高出M4一大截(根据美国的FMS(外国军事援助)计划,IDF可以以较低的价格采购M4),而换弹慢,无法抵肩射击以及机械瞄具精度低等缺点也让IDF无法接受,于是权衡之下IDF选择了M4,IMI因此持续亏损。不过迫于政治压力,IDF还是采购了少量TAR-21,而TAR-21也陆续被其他国家的军队购入使用。2006年,IDF正式宣布采购TAR-21并于次年得以大规模服役。(不过现在已被新型的X95(MTAR-21),即微型塔沃尔的改型,也叫Tavor 2)所取代。(图一是TAR-21,图二是MTAR-21)
V-22
大名鼎鼎的“鱼鹰”倾转旋翼机,由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和波音公司联合生产,并且也是首款量产的型号
V-22倾转旋翼机在机翼翼尖两端各有一个由AE 1107C涡轮轴发动机和三片桨叶组成的旋翼组件,整个装置可以绕机翼轴转动变向,其操纵系统可改变旋翼上升力的大小和旋翼升力倾斜方向,以便飞机保持或改变飞行状态。这一变换通常在十几秒内完成。当机翼轴垂直于地面时,推进装置所提供的推力可以让V22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或悬停。而当其起飞之后,推进装置可转到水平位置产生向前的推力,使得V-22像固定翼螺旋桨飞机一样依靠机翼产生升力,这时以主翼后缘的两对副翼可保证飞机的横向操纵,而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上的方向舵和升降舵可以依靠舵机改变飞行方向和高度。得益于此设计,V-22既具有直升机垂直起降和空中悬停的能力,又具有固定翼飞机高速巡航的能力,被广泛用于物资/兵员运输、特种作战、医疗后送、战斗搜索与救援等方面。作为一款运输机,V-22可输送24名士兵或9072千克的物资,而其机身外部的拖钩与绞车系统使其能够吊载6803千克的物资,虽然此等载荷能力在一些传统直升机面前仍不够看(最高记录是苏联的米-12重型直升机,载重能达到科幻般的44吨,不过仅造出两架就被废弃了),但其高速巡航速度和较大的转场航程是传统直升机无法比拟的,而这也正是美国军方所看重的。不过V-22的服役之路并不轻松,92年第四架原型机在试飞过程中因右侧发动机停车导致七名乘员全部丧生被迫停飞,而2000年的两起严重事故更是造成23人死亡,而自2007年服役以来V-22也是事故不断,九次重大事故中有超过20人死亡,因此V-22也被一些人视为失败品。“错误中的垃圾”(其实V-22的安全性并没有这么不堪,任何技术都是在错误中积累的,况且是倾转旋翼这种鲜有人成功的技术,并且V-22由于乘员较多所以每次事故对应的伤亡数也高,而西科斯基UH-60等直升机即使出了事故也只有几人伤亡,所以相比之下V-22可能看上去会危险一点,事实上V-22还保持着美国海军陆战队所有旋翼机中的最佳安全记录)。
除却安全因素,V-22的维修成本也让美国军方叫苦不迭。2007~2010年之间,美国海军陆战队能够执行任务的V-22完好率只有约53%,而每架V-22的成本则有1亿美元左右,这令人难以接受。而根据阿富汗行动记录显示,V-22的发动机寿命刚过200小时,而在这之前的预估数字是600小时,其发动机寿命的缩短带来的则是V-22飞行成本的成倍增长,达到每小时1万多美元,而V-22的将要取代的对象CH-46“海上骑士”,其每小时成本仅为4600美元。再说到如今的MV-22现代化改造项目CC-RAM(通用配置-设备和现代化),单机改装价格为一架2300万美元,这样高昂的维修和保养成本即便是美国军方都有些吃不消。不过虽然V-22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V-22作为第一款量产的倾转旋翼机,在军用飞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且V-22也凭借其富有科幻感的外观而在各大电影中频繁出现(比如变形金刚)。(图一是V-22,图二是试验机XV-15)
ps: 在鱼鹰之前还有X-22A、XC-124A、伏托尔76、CL-84等,不过大部分都失败了,只有贝尔直升机公司的XV-3和XV-15成功了,而后者就是鱼鹰的原型。
除了鱼鹰之外还有一些能够垂直起降的战斗机,比如AV-8鹞式战斗机、F-35B和夭折的雅克141,不过垂直起降技术尚不成熟,要想发展到科幻电影里的那种水准还有点距离。
剧情原型
背景有点像COD4第三关“政变”——阿拉萨德发动武装政变,不过阿拉萨德只是暴君+傀儡罢了,而铃仙的政变则并非是野心使然。“自由之树必须用暴君和爱国者的鲜血灌溉”这句话也揭示了这场政变并非是简单的夺权。从她轻轻合上卫队士兵的双眼以及在师匠走后与身边人的那段对话中所表现出的迷茫与强装镇定中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其表面上装作的那样冷酷和不在意,她确实还是以前那个铃仙,只不过她在这场政变中所要扮演的角色逼迫着她与以前的自己割裂。没有人能理解铃仙内心的痛苦,就像没有人能够铃仙一样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一样。再说回师匠的那句质问:“是什么事情……是什么事情让你变成这个样子!”我想,铃仙的转变可能不仅仅是一场政变作用的结果,不如说从第一张武器图纸流入幻想乡,从各个势力竞相开始军备竞赛,从那个温柔的卖药少女拿起步枪成为一名士兵,转变就已经悄然无息的进行了。这是铃仙的悲哀,又何尝不是幻想乡的悲哀?当以符卡规则建立起的秩序被杀人武器所摧毁,当以弹幕和宴会维系起来的少女间的友情被仇恨和敌意所取代。幻想乡变得不再是那个充满幻想的世外桃源,反而和外界一样充斥着杀戮与仇恨,朝着帕秋莉所预见的地狱靠拢。我感觉这是小说最细思极恐的地方
2K22那块有点小问题,我说下吧,首先2K22的历史并不是从1982年开始的,而是从1970年开始。
当年的6月8号苏联部长会议把新一代自行式防空系统的任务交给了图拉设计局。他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北约出现的武装直升机的威胁,原本ZSU-23-4和9K31搭配的方式存在脱节问题。
下一个就是导弹的制导方式问题,9M311是一个非常离经叛道的武器,
第一、他在出筒后的一级固体助推器会短时间内加速,这个阶段内无法进行制导,以类似无制导火箭弹的方式飞行,在抛弃助推器以后进入无动力飞行阶段。这种设计不是很多见。
第二,9M311使用的确实是无线电指令制导,但是他的光学跟踪很独特,并不是网上常见资料里说的需要射手手动遥控,他的光学瞄准镜和跟踪雷达是交联的,全程自动对准目标,射手只需要在瞄准镜内观察目标即可。
最后一个小问题是2A38的射高其实不止3000米,他的标称杀伤斜距是4000米,最大射高3000米是条令做出的限制。
晓雾千山 发表于 2025-7-14 09:432K22那块有点小问题,我说下吧,首先2K22的历史并不是从1982年开始的,而是从1970年开始。当年的6月8号苏 ...
感谢指正
1982年那里我标的是正式定型不是立项
9M311那里我确实也存疑(真全手动的话要什么样非人类的速度才能跟上战斗机,俄罗斯阿斯塔特?)但我查资料的时间太紧张了没来得及找到印证的资料所以就想当然了,我的错......
射高我还真不知道,受教了
想问一下大佬都是怎么知道这些数据的?有什么网站或者up可以推荐吗?
Rio-澪 发表于 2025-7-14 11:15
感谢指正
1982年那里我标的是正式定型不是立项
9M311那里我确实也存疑(真全手动的话要什么样非人类的速度 ...
一般数据来源是这几个
1、通过官方报道的图片或者视频收集资料
2、设计制造单位的官网
3、公开的论文、图纸等
4、理论计算和建模仿真
条令教材和大纲难找,一般是大家互相交换有无,很少公开流通
关于F35我再补充点东西。
F35的历史能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霉菌的联合实验型战术战斗机TFX,原构想是以一共通型机身及发动机,来满足海军舰队的防空需求及空军的远程战术轰炸机需求,但美国海军后来因飞机太重不适合舰载操作而放弃,继续留在项目内的美国空军得到的结果就是F111。该项目虽然失败了,但是原构想的通用机身和发动机的思路却被保存下来。
众所周知F-35战机是联合攻击战斗机JSF项目的产物。JSF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在1992年开始的联合低成本轻型战机CALF计划,CALF目的是为马润提供一款替代AV-8B的飞机。同年美国空军也在计划研发用以替代F-16的轻型多用途战机,于是美国空军以空军版本取消垂直起降能力为条件,加入了海军陆战队的CALF项目。接着1994年,美国海军也加入了CALF计划,后者正式改名为联合先进攻击技术JAST,后期更名为联合攻击战斗机JSF。1995年英国宣布加入JSF计划,97年加拿大加入,包括澳大利亚,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等美国盟国随后也陆续加入JSF计划。至此JSF成为有史以来合作研发国最多的武器系统,没有之一。接着就是噩梦的开始。人一多,后续管理项目的拉胯和各种幺蛾子层出不穷,导致F35一又一次地拖延。
第四章涉及的装备有点多所以还在写,请再给我点时间!
(帖子快锁了,赶紧发个回复续命)
本帖最后由 Rio-澪 于 2025-8-14 16:36 编辑
第四章:女仆突击
AH-64
AH-64“阿帕奇”,世界最著名的武装直升机,由波音公司研制。AH-64发展自美国陆军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AAH(先进武装直升机)计划,目的是用以取代AH-1“眼镜蛇”。D型“长弓”是其衍生型号,于1997年交付。
AH-64使用两台通用电气的T-700-GE-701C涡轴发动机,输出功率约1409千瓦,极限速度365km/h,巡航速度261km/h。
武器方面AH-64在机首下方安装有一门M-230E-130mm单管链炮,主要使用M-789高爆穿甲双用途杀伤弹(04年后新增LW 30),最大射速1000发/分,可以击穿轻装甲车或主战坦克(T-55等老旧型号)较为薄弱的两侧和顶部。除了航炮外,AH-64在机身两侧短翼上共有4个武器挂点,单个挂点可挂载“九头蛇”系列70mm火箭弹(因统一使用mk66火箭发动机并可换装不同的发射部所以得名),搭配M260型7发或M261型19发火箭巢。常用的有:
M151高爆战斗部,主要用于反人员反器材,杀伤半径10米,破片杀伤半径50米;
M261高爆子母多用途杀伤穿甲战斗部,主要用于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弹头可编程,穿深不低于100mm;
M255E1战斗部,主要用于反人员反器材,弹头内含1180枚钢钉,可形成直径约16米的弹幕,人员杀伤力强。
对于主战坦克,AH-64配备了AGM-114L“海尔法”(Hellfire的音译),其实就是“地狱火”反坦克导弹,该型是在AGM-114K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既可以使用激光导引头也可以使用毫米波雷达导引头(与长弓毫米波雷达联合使用),最大射程可达8km。
AH-64D之所以叫长弓阿帕奇,其原因便是该型独有的AN/APG-78长弓毫米波雷达系统(没配备长弓但搭载先进武器系统的AH-64也叫AH-64D)。因为雷达系统的位置较高,所以AH-64D可以藏匿于掩蔽物后方进行侦测和攻击,也可通过内建的数据链与其他AH-64D交换目标资讯进行协同作战。
Golf-4,Romeo-2,Delta-5
这样的坐标表示法,通常指的是军用网格参考系统中的坐标点,最常用的全球标准是MGRS。这是一个北约标准的全球定位参考系统,建立在UTM和UPS投影坐标系上,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现场上快速、准确、简洁地表达位置信息,比直接报经纬度要更加方便。MGRS的主要划分层级依次为
网格带:这是最大的划分单元,地块被分为50个纵向的UTM带和20个横向的纬度带(用C-X表示,排除I和O以免和数字混淆)
100公里网格方块:在每个网格带内部,再划分成边长为100公里的方块,这些方块用两个字母来标识,第一个字母代表纵向列,第二个字母代表横向行,字母表(用A-Z表示,同样排除I和O)会在这个方块里循环排列,同时还会有一套规则保证其只有唯一标识。
而Golf-4这三个代号就是这个层级的标识,例如Golf-4(G-4)指的就是在100km方块内,从西南角起向东40-50km。(具体北向坐标未给出,但只说G-4通常指北向0-10km)大致标识了一个10×10km的区域
AT-4
也被称为M136 AT-4,是一款由瑞典萨博博福斯动力公司生产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它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肩射火箭筒,主要用于攻击轻型装甲车和防御工事。AT-4本身有多种型号,最基础的型号(如M136)只有简单的机械瞄具和白天使用的光学器具,而更先进的型号如(AT-4 CS AST或AT-4 CS ER)则配备了更加复杂的CLU瞄准系统,它集成了多种的瞄准通道,包括日间光学通道,热成像通道,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
M1A1
M1艾布拉姆斯(Abrams)是由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于70年代后期开发的一款主战坦克,目的是取代冷战时期的M60系列坦克。 (M1 最开始是由克莱斯勒汽车下属部门生产,后来通用动力于1982年收购了此部门,因此后续M1系列的开发工作全部由通用动力负责)
M1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与西德合作的坦克项目MBT-70
虽然MBT-70使用了很多先进技术和工艺,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以及资金投入过大的原因,德国于1969年退出并自行开发了豹二坦克,该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一些设计被沿用到了七十年代的XM1计划,该计划的产物XM1坦克于1978年正式定型为M1,并以前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第37装甲团指挥官和驻越美军司令官的克雷顿·艾布拉姆斯陆军上将命名,1980年进入美国陆军服役。由于装甲105毫米线膛炮的M1基本型(M1IP)在火力上已经落后于同时代的苏联及西欧新一代主战坦克,因此美国军方在M1量产不久便提出了改良要求。改良型M1E1于1985年通过测试并正式采用,型号为M1A1。
M1A1配备120毫米口径的M256A1滑膛炮以取代原先的105毫米口径M68A1线膛炮,使用带有贫铀弹芯的M82系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小说发布时最先进的A3为例,该型穿甲弹可于2000米距离上击穿750毫米的均质装甲。除了主炮外,M1在炮盾右方和装填手舱盖的左前方各装有一支7.62mm口径的M240通用机枪,而在炮塔上方配有可电控的12.7mmM2HB重机枪。在炮塔的两侧还配有两组六联装6毫米M250烟雾弹发射器,除发射烟雾弹外还可根据需求换装人员杀伤榴弹。
M1A1的动力由一台霍尼韦尔AGT1500燃气涡轮发动机提供,输出功率1500马力,最高时速可达67km/h。相较于传统的柴油发动机,燃气轮机的加速性较佳,并且即使在低温环境下也很容易启动。可使用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作为燃料,且因为结构复杂度低所以维修保养都比较简单。但燃气轮机也有个通病,那就是油耗极大,M1的怠速油耗为每小时10加仑,平坦路面每小时30加仑,而越野条件更是会达到每小时60加仑,这个油耗真的不低了,比很多柴油发动机要高出将近一倍不止。高油耗导致M1的作战距离比较短,也很吃后勤,不适合长距离奔袭,比如伊拉克战争中M1就曾因为油料跟不上而不得不延迟进攻。而且燃气轮机的缺点也不止于续航,发热量大也使得M1比较容易暴露在红外探测设备之下(不过也是有补救措施的)
装甲防护方面M1A1的炮塔正面复合装甲采用抗弹性能更好的陶瓷材料,对于动能弹的防护水平相当于400mmRHA(等效轧制均质装甲),而对破甲弹的防护则可达到1000mmRHA。这只是基本型。1988年之后还出现了换装贫铀复合装甲的M1A1HA型。相较于传统复合装甲,贫铀装甲夹层所提供的防护力是具有颠覆性的,改进后的HA对动能弹为600mmRHA,破甲弹则为1300mmRHA。贫铀装甲的防护原理源于贫铀元素的高单位密度/硬度,其自锐性和高熔点可以持续磨损穿甲弹弹芯并抵御金属射流,从而大大削弱其穿甲效果。不过铀毕竟是放射性元素,即使是贫铀在损耗过程中也会产生放射性,容易威胁乘员健康和作战地的环境,这也是贫铀技术受诟病的一个点。
时至今日,经过不断的更新迭代,M1坦克仍然称得上是世界最先进的三代主战坦克之一,并在全球有着广泛的用户,如澳大利亚、波兰、沙特等。
勒克莱尔
又称AMX-56主战坦克,由Nexter(原GIAT)设计制造,是法国目前最先进的现役主战坦克。
1970年代起,法国服役的AMX-13、AMX-30等坦克在设计上均以机动能力为主,大幅牺牲装甲厚度。但80年代后,由于军事技术的大幅提升,美国M1、德国豹二等先进主战坦克都能同时兼顾火力、机动和防护指标。在此背景下,像AMX-30这样的薄皮坦克就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步。于是,法国陆军于1977年提出换装进口坦克的提案,但被否决,而德法联合研发的项目也因为意见不合理于1982年宣告撤销分道扬镳。经历了种种不顺后,法国决定自己研发新一代主战坦克,计划名称为EPC(Engin Principal de Combat,发动机导向战斗),由GIAT集团承包研发,基本设计于1985年1月定案,并于1986年正式命名为勒克莱尔,以此纪念二战法国名将菲利普·勒克莱尔元帅。勒克莱尔于92年正式服役,取代AMX-30成为法国新一代主战坦克。
勒克莱尔使用一门CN-120-26/52 120mm滑膛炮,后面的52指的是52倍径。该炮可以使用其他西方120mm滑膛炮的炮弹,但配发的还是以法国国产弹药为主。拿OFL 120 F2 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来说,这一款是96年后交付的贫铀穿甲弹,其2000m穿深可达640mmRHA。除了主炮外,勒克莱尔还有一挺12.7mm同轴机枪和7.62mm防空机枪,而作为被动防御手段,勒克莱尔在炮塔后部装有14个80mm Galix多用途抛射器,常用弹药有Galix 4破片自卫弹,Galix 6红外诱饵弹,Galix 7照明弹和Galix 13红外屏蔽烟幕弹等。
动力方面勒克莱尔使用SACM V8X-1500八气缸柴油引擎,可提供1500马力。公路极速72km/h,越野55km/h。勒克莱尔的引擎采用横置式配置,车身较短,每侧只有六对路轮,较同1500马力的M1和豹二要少一对,战斗重量仅56吨,是欧洲同期最轻的主战坦克之一,推重比高,同时也是加速最快的坦克。
装甲防护方面勒克莱尔首上平均los(倾斜装甲等效)为600mm,炮塔周围安装了可拆卸的复合装甲模块,可免受30mm穿甲弹和RPG-7的伤害。一侧的复合储物箱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充当间隔装甲。此外,六个重型防弹板也保护了车体侧面前三分之一的面积。
说到勒克莱尔,不得不说的就是其搭载的先进信息化和数字火控系统。勒克莱尔使用FINDERS战场管理系统和ICONE TIS数位通讯系统,可以统合各车资讯和位置给更高层指挥官,也可用于各车之间共享战场态势。而其坦克乘员与车辆电子装备(VET RONICS)可自动显示坦克故障部位,从而大大减少维修时间。勒克莱尔的火控系统可以说是非常先进了,它提供来自所有坦克传感器和瞄准具的实时集成成像并可同时锁定六个目标。炮手可使用SAGEM开发的SAVAN 20稳定瞄准镜识别2000米之外的目标,车长则可通过7个星座镜和SFIM HL 70稳定全景瞄准器观察周围环境,这两种手段的结合使得勒克莱尔能够在猎歼模式下运行。得益于火炮稳定器,勒克莱尔可以在50km/h的高速下开火攻击4000米外的目标。
虽然勒克莱尔性能优异,但一辆高达1000万美金的造价(16年之后才降到400万)令法国难以承受,也因此原本1400辆的采购计划被缩减至406辆,并没能全面替换AMX-30。目前勒克莱尔的现役国家只有法国和阿联酋。
梅卡瓦
说到以色列坦克恐怕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梅卡瓦吧。梅卡瓦是由以色列塔尔公司研制的一款主战坦克。与其说它是主战坦克,不如说是一种极度特异化的重型坦克。为了满足以色列本土作战(侵略扩张)的需求,梅卡瓦剑走偏锋,极其注重乘员生存性,虽然很多指标算不上优秀甚至离同期坦克还有较大距离,但在巷战方面梅卡瓦无疑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1965年,以色列军方开始在萨布拉坦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开发。最初,英国和以色列合作,准备为以色列提供酋长坦克。然而,1969年,出于政治原因英国决定不向以色列出售坦克。也因此以色列国产坦克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1974年,初步设计完成,而到了1979年4月,第一辆梅卡瓦MK1坦克交付以色列国防军,并于12月正式装备。梅卡瓦(Merkava)一词源于希伯来语中的“战车”
考虑到永远亭的装备都挺先进的,所以就假设小说中出现的是梅卡瓦的最新型号MK4
梅卡瓦MK4装配一门以色列自制的MG253 120mm滑膛炮,拿M322箭头“APFSDS为例,其在2000m的穿深约为575mmRHA。除了发射普通弹药外还可在安装适配器的情况下发射“拉哈特”激光制导炮射导弹。此外,梅卡瓦的自卫火力也堪称豪华。MK4拥有两挺7.6毫米FNMAG型机枪,一挺作为同轴机枪,另一挺则供车长或装填手使用,而主炮上方还安装有一挺12.7毫米M2HB重机枪。不仅如此,梅卡瓦在炮塔一侧还装有一门60mm迫击炮,乘员可在车体内部装弹发射。
动力方面MK4为了摆脱之前因发动机所导致的机动性极大限制,以色列在梅卡瓦MK4上换装了德国MTU M883(GD883)发动机,功率1500马力(总算和处在前列的主战坦克持平了,之前的AVDS-1790发动机才900马力),公路时速64km/h。前三型所使用的AVDS发动机因风冷设备布局造成坦克右半侧直上装甲凸起,一定程度上会遮挡驾驶员的视线,而M883由于采用液冷,因此散热器布置比较灵活,首上装甲也得以成为一个完整平面。此外,为了追求防护性能,梅卡瓦使用了独特的动力舱前置布局,即发动机处于乘员舱前侧。这一设计使得动力系统换装步骤比较复杂,正面被弹面积大,主动轮前置导致履带效率降低等缺陷,并且发动机长时间运行也会导致乘员舱温度过高,这也是为什么梅卡瓦的成员舱会配备空调
梅卡瓦的设计所强调的是巷战中的生存性而非装甲战中的对抗性,因此梅卡瓦的大部分配置都是朝着防护方面靠拢的。其独特的尖嘴炮塔外观以及不到20度的首上倾角可有效提高防护效能,根据B站up@一般通过FlightIIA所计算的数据,Mk4首上los约为900多毫米,侧面则可达到630毫米。除了基本装甲外,Mk4可在易受攻击部位挂装模块式复合装甲组件,并且在车体多处的复合装甲构件也采用了多层间隙或间隔装甲的排布方案。为了降低弹药殉爆的概率,梅卡瓦的主炮弹药全部集中在车尾的多用途舱中,降低了被正面引爆的可能,但仍有被RPG-7从侧后引爆的事件发生。不过梅卡瓦还配备了AFEDSS自动灭火抑制装置,可在短时间内抑制油气混合气体的燃烧和爆炸。除了被动的甲弹对抗外,Mk4还可进行主动防御,其依赖的就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研制的“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此系统也被安装在美国的M1A2SEP V2上)。该系统由4个EL/M-2133相控阵雷达,2个拦截器和再装填系统组成。当反坦克导弹来袭时,相控阵雷达会实时监测并将警告信号回传给乘员,而此时拦截器会发射破片提前引爆来袭导弹(当然周围的步兵就遭殃了)。该系统于2010年正式装备给Mk4,并在实战中证明其对于火箭弹与导弹拦截的有效性。
前文也说了,与其说梅卡瓦是主战坦克,不如说是防护特异化的重型坦克。不过除了坦克这一概念之外梅卡瓦还兼顾有一些步兵战车的特点。在4人车组之外,梅卡瓦还能携带8名步兵或数个担架,可掩护步兵进入战场并提供医疗后送等支援服务,也因此梅卡瓦还被戏称为最强的步兵战车。
不过在大量指标的堆砌下梅卡瓦也有着臃肿的无奈。Mk4高达70吨的自重导致其几乎不能通过空运部署,并且对于路面强度的要求极高,可以说和艾布拉姆斯有得一拼了。而这70吨的战斗全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给了防护,火力和机动比较薄弱,并且车体太过庞大了,发动机的红外特征也很明显,因此在现场上没太多隐蔽性可言,一露头就能被一大堆反坦克武器招呼。而且由于现代反坦克手段的更迭,面对新型反坦克武器和无人机攻顶等战术的出现,梅卡瓦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巴以冲突中被哈马斯击毁多辆的表现也让其多年宣传的防御神话渐渐破灭。从以上的这些数据来看,梅卡瓦更适合去打治安战,给周围国家的老式坦克装甲车和游击民兵之类的上上压力,真要碰到其他主战坦克就抓瞎了。估计也就只有中东大区的优秀匹配机制才能催生出这样一款独特的主战坦克了。
AMX-10步兵战车
通常说AMX-10步兵战车的话指的就是AMX-10P。AMX-10P是一款由法国GIAT研发的步兵战车,也是西方最早一批步兵战车之一
196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使用火力强大,能有效支援步兵的步兵战车(IFV)来取代传统的装甲运兵车(APC)。苏联这边推出BMP-1,而北约则以法国的AMX-10P和德国的貂鼠式为首。AMX-10P从1965年开始研发,在1973年进入服役,取代原本的AMX-VCI,成为法国陆军的重要机械化装备
AMX-10P的主要武器为一门M693 20mm机关炮,可使用燃烧榴弹和脱壳穿甲弹,1000mm穿深为20mmRHA。在主炮右上方还有一挺7.62mm机枪作为辅助武器,除此之外车体每侧还配备2具烟幕弹发射器,04年初的改装计划还追加了Galix多用途抛射系统。
动力方面AMX-10P使用一台HS-115/1缸水冷发动机,功率260马力,不过考虑到车体全重才不到20吨,这个功率已经够用了。AMX-10P的时速约为65km/h。不过和梅卡瓦一样,AMX-10P的发动机布局也很独特,位于车身左前方,但我不清楚这么做的目的,如果有知道的话在此请教一下
AMX-10P采用铝合金车身,全车可抵挡14.5mm机枪的穿甲弹。车头呈箭头状,大倾角可以获得不错的避弹效果,可抵挡23mm机炮穿甲弹的命中,并且还可加装SNPE爆反装甲进一步强化防护性能。AMX-10P可以携带8名步兵,尾舱的跳板门上有两个舱门,每个舱门各有一个射击口可供射击,步兵也可通过步兵舱顶部的矩形舱盖探身射击,不过缺少防护
AMX-10P自诞生以来凭借优秀的性能获得了法国陆军的青睐,服役数十年来共采购千余辆基本型及衍生型号。此外,AMX-10P也曾销售到希腊、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和新加坡等。不过毕竟是70年代的产物了,目前正在被新一代VBCI轮式装甲车逐步取代
发现目标......
原话“发现目标,方位133,勒克莱尔坦克17辆,AMX-10步兵战车21辆,平均间隔31.4米,按AJ77号优化攻击方案,从179方位以37度倾角进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这段其实出自大刘的《全频带阻塞干扰》(小说中同样是阿帕奇),不过现实中的美军空中打击流程不是这样的,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RTB
军事航空术语,意为Return to base(返回基地),常用于油量/弹药耗尽,任务完成,损伤,紧急情况等情景下,是有计划,主动性的返航,除了RTB以外还有其他返航术语。比如ABORT(任务中止,立即返航),DIVERT(紧急备降)
ps:其实求救用语也不只有MAYDAY一个,MAYDAY常用于紧急不可控状态(比如被击落),而如果是可控状态并不威胁生命(比如机械故障,医疗救助需求)的话则通常用PAN-PAN,优先级要低于MAYDAY
八一式
81式枪族于1979年开始研制,并于1983年正式投入量产,其目的是为了取代当时正在使用的56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和56式轻机枪。由于1978年我国已经决定采用5.6mm的小口径步枪来替代先前的7.62mm,但适配新子弹的枪械还未研制出来,而56半和56冲又不能完全满足前线部队的需求,于是81式便被紧急研制出来作为过渡。81式枪族包括81式自动步枪和81式班用步枪,而81式自动步枪又根据枪托的不同分为固定木质枪托的81式和折叠金属枪托的81-1式(八一杠),作为一款过渡武器,81式自动步枪的定位就是简单、便宜、耐造。其导气结构和发射机非常简单,无需使用专业工具便可现场拆解,但快慢机有点问题,必须扣着扳机关闭保险,否则再次打开就会自动变为连发。81式有空仓挂机结构,当弹匣内的子弹打光后,枪机会自行停止,方便射手更换弹匣并上膛,但81式没有专门解除挂机的操纵装置,仍需手动将枪机向后拉来进行复位。由于当时工程塑料的落后,81式的枪托,握把和上下护盖仍用木材,而其金属折叠枪托的手感没有木质枪托好,并且在枪托展开的情况下用力向右打击会使得枪托自行折下。过渡定位的限制也导致81式忽略了结构的先进性,新材料新工艺几乎没怎么使用,而且81式没有皮卡汀尼导轨,因此无法配备光学瞄准镜(不过也曾有过量产的专用二倍瞄准镜,香港的一家公司也提供了含有导轨的改装件),甚至连造型外观也没太多辨识度,有时国外就称之为81式AK,影响了外贸出口。不过在定位范围内,81式完美完成了任务,造价便宜,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恶劣环境适应性优秀,虽然有着很多不足,但从经济性看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现实国情的
ps:一众现代武器当中突然冒出来一个八一式,感觉有种老一辈的从容(
M24
M24是雷明顿公司研发的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狙击步枪,从1988年7月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在1991年12月完成全部换装。M24使用了7.62×51mm NATO弹,最大有效射程800米(不过也有超过1000米的命中记录,而且标配的光学瞄准镜本身就有1000米的射程调节能力),精度方面在使用M118LR弹的条件下可能会达到0.5MOA(不保证是平均水平还是最高纪录),不过验收要求为1MOA。M24是在雷明顿700系列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而与其十分相像的便是海军陆战队的M40,它们虽然看上去很像,但还是有差别的:海军陆战队的M40A1的机匣原本就是给7.62×51mm NATO弹用的,长度刚刚好,但是陆军M24的机匣由于为将来改进使用的308温彻斯特-马格南弹预留了空间,所以M24的机匣较长,也导致枪机的行程比较长(就是枪机复位所需要向后拉的距离变长了),而在膛线方面二者也有不同;M24使用5-R,也就是有五条膛线。奇数的膛线可以有效降低子弹击发时两侧膛线的挤压力,一致性更好,也不容易留下金属碎屑,但海军陆战队不信这个,他们信仰6-R,认为偶数膛线可以平衡力矩,提高一致性,所以M40用的是六条膛线。
作为少数不多的高精度狙击步枪型号,M24被很多国家的军警单位广泛使用,到2010年为止共生产了一万五千余套
ps:除了M24之外,还有一种M24 SWS的说法,这也是有区别的。SWS意为狙击武器系统,包括M24步枪在内的瞄准镜,狙击弹,辅助工具等一个整体称为M24 SWS,而单纯一把狙击步枪就叫M24
ps:图一为M24,图二为M24SWS,除了枪之外还有改装套件和维护工具之类的,图三是M40A1
SVU
SVU狙击步枪,编号 OTs-03,是SVD的无托结构缩短型号,于1991年为满足俄罗斯执法机构特种部队的城市作战需求而研制的战术步枪,曾被内务部安全部队和OMON在车臣战争中使用过。虽然SVU是SVD的改型,且有40% 的零件通用,但是SVU 和德拉贡诺夫并无关系,名称里也没有相关缩写。
SVU 使用 7.62×54mm 弹药,因为无托构型所以比较紧凑,有效射程也比 SVU 要短,大约800m。而且由于SVU采用4-R膛线,所以无法配用专门的7N1 狙击弹。SVU共有两种衍生型——SVU-A和SVU-AS。SVU-A拥有全自动射击的功能(是的你没看错,感觉从这一点上来看SVU并不算是专业狙击枪,而是一种狙击支援武器)以及一个特制的两脚架。为了保证精度,两脚架的节点位于护木下方,通过一条连杆延伸到枪口处。改进型 SVU-AS后缀的S是两脚架的意思 (但SVU-A也是有两脚架的,不知道为啥要特意分两个型号),二者有一个细微的区别: SVU-A的快慢机和保险是在一起的,而SVU-AS的快慢机则是独立的,位于扳机护圈的右上方
ps:U这个后缀代表着短枪管改进型号,比如很常见的AKS-74U
图中这把SVU扳机上方的快慢机是平移的,所以这是一把SVU-AS
剧情原型
这章的场面可谓非常宏大啊,以阿帕奇的视角俯瞰战局还是很新鲜的,而大量军用无线电术语的使用也增添了很多代入感。最后红美铃所在的小队突袭建筑那部分和第五关“查理不会冲浪”中USMC突袭电视台有点相似,不过仅仅只是任务相似罢了,流程不太一样。感觉红魔馆的推进貌似有点顺利过头了,特别是阿帕奇都没遇到什么像样的防空火力,再结合一部分通古斯卡的消失,我认为永远亭是故意被红魔馆打败撤进城市的,是想利用城市战将红魔馆的大部分兵力引入城市从而为其实现真正目的创造条件。红魔馆但凡停下来稍微思考一下都能意识到这些疑点,但永远亭的撤退营造出了一种红魔馆战无不胜的假象,这正好迎合了蕾米莉亚胜券在握的心态。而在高傲与自大的驱使下,蓄米莉亚会心甘情愿的相信这些虚假的战果,反而会对帕秋莉那些与战果相悖的担忧存疑。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柏秋莉之后所有的建议在蕾米莉亚眼中都会戴上滤镜,自然也就得不到蕾米的任何采纳。此时的蕾米就像一个即将赢得所有筹码的赌徒,不计一切代价只为朝着名为胜利的海市蜃楼前进,殊不知自己正逐步陷入永远亭布下的沙坑,而也这正是永远亭所期望的。
想看楼主多介绍些武装载具,话说东方战争里有出场过一些苏系或中系或欧洲的战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