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莲二幽三大八 发表于 2017-2-4 22:08:01

宗教源于人类对自身存在短暂,对环境变迁自然之力之惧怕,对浮世无常世事百态不得由心从一而终。信仰是愿景,是寄托,是渴求,是贪欲,是邪念,是众生愿力,是大功德,是为虚幻。人类本就虚幻,信仰是人类的必然。历史中不是信仰困住了人类,是人类选择了信仰。
我坚持人类的本质就是虚拟这一点。“信仰是为了虚无的人类” 这个中译,老实说,一开始根本搞不清楚这曲名是在说什么,但是现在看来,身为神祝的早苗使用这个曲名,若代表了她能理解信仰对人类的本质,作为神职人员,苗爷是很成功的,很值得尊敬的。

一莲二幽三大八 发表于 2017-2-4 22:09:50

一莲二幽三大八 发表于 2017-2-4 22:08
宗教源于人类对自身存在短暂,对环境变迁自然之力之惧怕,对浮世无常世事百态不得由心从一而终。信仰是愿景 ...

.....正正得负?? 男+男=女???

呵呵丢肥皂 发表于 2017-2-4 22:58:13

干脆从反面看那么精神不虚无的不爱做梦的人就不需要信仰了?


感觉从反面来讲的话,应该是指爱做梦的人(毕竟虽然外界没有了信仰但是从神主的香霖堂来看神主还是认为外界是有些浮躁精神层次有些虚无/空虚)
爱做梦有反义,不好好做自己应做的事情,反而要求神明来“降福”,这也是很多信教者的写照(现实中不努力反而烧香拜佛)
但爱做梦也有正面意义。香霖堂所描写的外界就是对缺少了拥有想象力的“现代”的一种写照。这一点来看苗爷来幻想乡就是在寻找还拥有着未被科学所束缚的想象力的信众(毕竟信众所认为的神明的能力也能影响到无实体神明(非月民)的本质)


原谅我语无伦次,我的意见其实是:【信仰是为了虚幻之人】应该是讲的人类和科学和想象力和信仰的关系!?



11楼的神棍语气很熟练嘛www
不过我也有一个不一样的观点是:人类创造了信仰来弥补自己内心的虚无,但又在用其他种类的虚无填补了原先的虚无后抛弃了信仰。

belotsebelo 发表于 2017-2-5 02:12:18

前言:由於早苗畢竟是兩柱神的風祝,因此我在下文裡無可避免地傾向將曲名〈信仰は儚き人間の為に〉所指的「信仰」以狹義的「宗教式的信仰」來分析。當然我不排除可以用廣義的「信仰」來解讀。


也許「虛幻」可以有以下的意思:
一是時間性的虛幻。人和物象皆會隨時間而變化、甚至消逝,沒有東西是「永恆地」、「不變地」「存有」(exist)的,因此一切都是當下的、瞬間的、剎那的,只能是曇花一現、一期一會的「虛幻」。
二是語言和概念的虛幻。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哲學研究》(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裡利用「語言遊戲」(language-games)這概念指出人類使用和描繪語言時開放了很多可能性,又用「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這概念指出一些我們在使用的概念可能無法以清晰的必要及充分條件(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來進行一般性的界定(維根斯坦以「game」為例,指出我們無法找到『一切被稱為game的活動的共通之處,以及那些使它們成為語言或語言的一部份的地方』("what is common to all these activities and what makes them into language or parts of language"))。在此觀點下,我認為正由於語言的開放性,使得語言和概念亦似乎失去了某種的「確實性」,變得「虛幻」。「人」和「信仰」作為概念,又何嘗不是?
三是認知的虛幻。人所認知的很可能與「現實」(reality)有所距離,人所理解他人的想法亦很可能與他人「真正」的想法有所出入,人甚至無法「完全」地理解自己。在狄爾泰(Wilhelm Dilthey)的詮釋學(Hermeneutics)觀點裡,人要理解自身就首先要將自己客體化(objectification),從而進行詮釋(interpretation)。但人終究是「有限制的」(finite),無可避免產生過度詮釋或誤解;而人將自己客體化時亦無疑已經扭曲了真象(distort reality),使自己永遠無法理解到「真正」的自己。在此情況下,人無法完全掌握真正的自己,自己亦成為了自己的陌生人。自己的「心靈」和自己的「信仰」的「本質」,當然亦無法「確實」掌握,只能流於「虛幻」。

而曲名「信仰是『為了』虛幻的人間」,我認為可以如此解讀這種目的性的意涵:
一是「逃避性」的。馬克思(Karl Marx)指『宗教是被壓迫的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當中的有情』,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指希臘悲劇有兩大元素:「醉」(drunkenness)和「夢」(dream),在充滿苦難的生命裡,前者為求「一醉解千愁」,後者為求編織出美夢,好讓注意力暫時轉移。在虛幻、無常的生命裡,逃避苦難,也許正是信仰的作用。當然,我不否定有時候「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二是「定己性」的。希臘悲劇帶出的悲劇精神不是負面,而是正面的:英雄縱使面對各式各樣的苦難,仍然堅毅不屈、努力面對,展現出一種生命的美。我認為信仰作為自己相信之物,不僅能成為自己努力的目標、前進的明燈,亦能成為自己構築現在的指引、實踐的標準,甚至是自身「存在」的基石、為身處虛幻的世界裡的虛幻的自己所奠定的一根錨。如此一來,甚至可以說信仰協助構成了人自身的「世界觀」(worldview, Weltanschauung),理解自己的信仰成為了理解自己的必要條件。
三是「超越性」的。誠如康德((Immanuel Kant)在《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所言,人的心靈無法超出經驗,人無法去探討「物自身」(thing-in-itself) 。因此,人是有限制的,亦很可能終會面對無法處理的疑難。要戰勝疑問和理性上通常認為不可能之事,祈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認為我們不能依靠理性,而是要靠着「信仰的飛躍(Leap of Faith)」進入宗教性的人生,用信念的力量去達成。也就是說,「理性」思考後發現「人的虛幻」所帶來的絕望和空虛感,只能靠着「信仰的飛躍」來脫離、重燃希望。



註腳:
本文使用了不少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人物的觀點,乃是由於筆者在最近的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他們,碰巧此議題似乎與本文所處理的曲名有關,因此便嘗試將兩者扯上關係。
參考自維基百科條目〈哲學研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B2%E5%AD%A6%E7%A0%94%E7%A9%B6
參考自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條目 “Wilhelm Dilthey”。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dilthey/
可見於卡繆(Albert Camus)的作品《異鄉人》(L'étranger)。
引用自維基百科條目〈馬克思主義與宗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85%8B%E6%80%9D%E4%B8%BB%E4%B9%89%E4%B8%8E%E5%AE%97%E6%95%99
在此我質疑為何對馬克思主義的相信在一些地方被提升至宗教般的程度。
參考自關子尹(2015),〈哲學概論 - 希臘悲劇與哲學〉。
捏他出自日本漫畫及劇集標題《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
參考自維基百科條目〈純粹理性批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F%E7%B2%B9%E7%90%86%E6%80%A7%E6%89%B9%E5%88%A4
參考自維基百科條目〈索倫·奧貝·齊克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A2%E5%80%AB%C2%B7%E5%A5%A7%E8%B2%9D%C2%B7%E5%85%8B%E7%88%BE%E5%87%B1%E9%83%AD%E7%88%BE
總覺得我扯遠了,只是在就着「信仰」、「虛幻」和「人」借題發揮。也許有人能夠將曲名與早苗的經歷以及幻想鄉的情況緊緊地扣聯起來吧。

没恒心的下午 发表于 2017-2-5 04:26:44

本帖最后由 没恒心的下午 于 2017-2-5 04:42 编辑

「信仰は儚き人間の為に」我認為不應該翻譯成"信仰是為了虛幻之人" , 而是"信仰是為了生命短暫而又渺小脆弱的人類", 如下图 「儚い」的解释:
① 容易消失的, 脆弱而不能長久的. 例: 人生是短暫的 短暫的寿命 短暫的恋爱 (个人认为①是比较贴切)
② 不確定的, 不可信的, 實現的可能性很小. 例: 抓住縹緲的希望
虛幻之人是否應該存在幻想尚不可解, 然而, 信仰就是應該對於我們生命之短暫而又實實在在的人是真實存在的

Francis.J.S 发表于 2017-2-5 09:39:25

sjhz 发表于 2017-2-4 16:09
智慧生物为了给自己树立精神支柱而创立了宗教,拥有了信仰;所以信仰就是心灵与梦想的寄托吧。

所以没有信仰也是没有精神支柱吗?无神论算不算一种信仰呢?【上马哲课中的困惑】

Francis.J.S 发表于 2017-2-5 09:45:41

没恒心的下午 发表于 2017-2-5 04:26
「信仰は儚き人間の為に」我認為不應該翻譯成"信仰是為了虛幻之人" , 而是"信仰是為了生命短暫而又渺小脆弱 ...

所以说找到精炼而贴切的词很不容易啊。如果像层主这样议感觉太长了。蜉蝣之人?(雾)
关于“虚幻”,我觉得很多人如果没有深究(像我一开始一样)很容易往十分消极的方面去联想,最后不明其义又体会不到其美感。还是说“物哀”本身就是消极的呢?(尽管我还是觉得“虚幻”最为贴切)

长州藩士 发表于 2017-2-5 11:45:26

听完楼主的解释以后反而觉得“信仰是为虚幻之人”是一个很不错的翻译了。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者和对于无限的思考和渴望,是需要作为终极关怀的宗教的原因。就像信长唱得那首敦盛的歌词一样,“人间五十年,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梦幻似水 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 ”对于人世短暂渺小的感受带来的虚幻感,正是人们去追求宗教(菩提)的原因。
“虚幻之人”是对人的有限性的一种描述,但是就像17楼所说,人们可以用非常不同的态度,姿态去面对。我想日本人“物哀”的美学,也是对这种虚幻感的一种回应和消解吧。对于转瞬即逝的事物,正因为它的短暂,更应该珍重和感动,去发现它的美好,去赋予它一种(也许只是个人)的意义。从樱花红叶,到情感和人生,都是如此。接受人的有限性,人的虚幻,但是不是去否定和逃避它,而是去努力赋予它以值得我们留恋,值得我们认真生活的价值。我想这是一种很勇敢又很唯美的态度。
懜在中文语境中和日语中褒贬色彩的不同,也反映出两种文化在审美和气质上的不同,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人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是中国人往往是拒绝接受这种虚幻的。如道教的追求长生,佛教的追求解脱,都是要试图改变人生虚幻的现实;儒家则是把个人的人生融入更加宏大的,整个世界的生息变换之中,赋予人生更积极的意义。

sjhz 发表于 2017-2-6 07:35:29

Francis.J.S 发表于 2017-2-5 09:39
所以没有信仰也是没有精神支柱吗?无神论算不算一种信仰呢?【上马哲课中的困惑】

无神论的人相信没有神存在,我个人理解只要一个生物相信某件事物,就是信仰。

流云幻月 发表于 2017-2-7 00:18:46

Francis.J.S 发表于 2017-2-5 09:39
所以没有信仰也是没有精神支柱吗?无神论算不算一种信仰呢?【上马哲课中的困惑】

个人理解信仰可以狭义指信宗教或者神也可以广义扩展为信仰某样事物或某种理论对其的追求达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可以算作信仰了例如可以认为一些入坑比较深的人信仰幻想 Gensokyo 东方或者谐教云云
剩下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解釋「信仰是為了虛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