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明灭 于 2019-4-8 11:31 编辑 
 鉴于魔女的停战条约,这个事不适合说的太直白,但我相信,任何有着健全常识的读者,看完之后大概都能理解我想表达什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楼主一样,当年是因为油库里才入了东方这个坑的——首先受到这种由面皮和豆沙组成的神奇小生物的吸引,然后才去找原作
 
 然后前几天突发奇想,多年之后重游百度馒馒来吧...呃,似乎许多年过去,油库里文化中得到了最茁壮成长的部分,恰恰是它最阴暗的部分——这是比较婉转的说法
 
 
 
 当爱派被边缘化成为小众 
 当反感虐油者被斥为爱厨(好吧,这两件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涉及一个“不喜勿入”的问题,先暂且不提) 
   当自然派不再着重于搭建一个自洽的神奇生态圈,而是沉迷于开发1001种新奇的方式弄死馒头并让它们在死前感受到最大的痛苦 
 当混沌派这个名字不再意味着“卡通片般的不可思议”而是“想爱就爱,想虐就虐” 
   当制裁派...好吧,制裁派这个东西从一开始,就是个自己立稻草人的玩意。就好比全副武装的猎人面对一个无害软弱的小兔子:“我们人类如果射杀无力反抗的小动物,未免太low了...好了,现在我往它脚底下扔了把刀,它不再是手无寸铁的了,砰” 
   但哪怕制裁派,都没有纯虐那样,能如此轻易的激发引发圈外人的反感:前者至少知道需要搞一块遮羞布,将“我就是想搞死这些馒头”的欲望合理正当化;而在纯虐向的作品里,你能看到人性几乎一切的丑恶阴暗猥琐,以及对此恬不知耻的炫耀式展现。如果谁希望毁灭圈外路人对“东方”这个牌子的观感(真有人想嘛),很简单,只要领着ta到馒馒来吧转一圈,然后说这是东方二次创作衍生物就行了,保证大多数人会一脸吃了翔的表情,得出“这也贼几把变态了”的结论(也不排除会有少数人觉醒奇怪的爱好,加入虐油队伍) 
   曾经我认为哪怕纯虐向作品都可能有它的价值所在:类似那种“真正好的悲剧的”价值所在,在毁灭美好的同时给人醍醐灌顶般的启示和震撼(另外就是,有深度的虐向剧本往往同时也具备着高质量恐怖片剧本的潜质);但现在看来,到底多少虐向爱好者的视角能有这种高度,实在令人怀疑——诸位看来只是类似于瞎几把撸,瞎几把射,瞎几把发泄,反思什么不存在的(或沦为单薄的点缀),对馒头的施虐欲作为至高动机,超越其它一切 其实他人的观感,反感不反感,从来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发泄,这种既可以被宣泄掉,但同时又不断被喂养起来,助长起来的畸形欲望,到底能让当事人自己活的更健康,还是相反?凄惨和软弱到什么地步的心灵,才会需要通过虐杀如此无力和弱小的萌物,来感受自身的正确和强大?
 
 任何人如果想要体会“自身强大”的感觉,从来有两种途径:1. 想办法让自己真正变强——这一定是困难的,而且往往是危险的;2. 从比自己更弱小的存在身上,找到“自己已经很强了”的错觉。选择了2,也就等于主动弃绝了1;“表面上的捷径往往最绕远”从来就是这宇宙运行的隐秘规则之一,为了逃避1的困难而选择2的人,往往终会发现,自己其实付出的代价远比预计的更多。
 
 
 然后我就莫名联想起了坑货马丁曾获雨果奖的一个短篇《沙王》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583727/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描绘了一个,气质和上级虐油者非常近似的,高智商,高决断与行动力,精致利己的司马玩意,是如何得到与其德性匹配的下场的
 
 (顺便,该链接后面还有一段刘电工的评论,这个评论...我只能说非常的电工)
 
 
 Play God, pay the price. 谁可以逃脱自己为自己下达的判决?
 
 当人类扮演上帝(也包括作为作者——架空世界的创造者——时)时,其面貌会自然的从其造物中折射出来——《沙王》中商店里那个女人对主角的告诫,值得所有二次创作者铭记:
 
 “留意你的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