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肺A高压 于 2012-9-20 21:31 编辑
东方偏百合是大趋势,谁叫一设里面没几个爷们,搞得妹红都被大家默认成一个空有撸管的志向却偏偏得了一个来大姨妈的身体的悲催存在。CP也是如此,大家都熟悉那些所谓的“官配”,就连我也很难跳出这些老套的窠臼。 但真要码起字来,我就会持有一个相对激进的看法:CP、BG、百合、搞基都是浮云,关键是小说剧情是否吸引人、是否符合基础逻辑,以及作者希望通过剧情表达些什么。
我可以举三个我非常喜欢的二次创作压倒原作的作品当例子来说明:
1:攻壳机动队SAC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科幻TV动漫,但如果神山健治照搬士郎正宗的漫画原作,那SAC估计会被我直接拖回收站。神山健治只是照搬了士郎正宗的世界观,笑脸男、公安九课、厚生省三方博弈的剧情完全是原创,而沃卓斯基看了漫画原作之后更High——丫直接搞了个黑客帝国三部曲出来,完全无视原作。(老实说,我真心不喜欢士郎正宗的原作) 2:仙界传.封神演义 我在喵玉已经不止一次的提到这部漫画,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大魔王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完全被它俘虏了,藤崎龙对于剧情的操控及人物的描写相当给力(当然那些恶趣味更是没救),这在故事中期的仙界大战里面达到了最高峰。看完漫画我就去翻明朝许仲琳的原作,我艹,简直看不下去了,人物勉强还算过关,剧情拖沓重复,如果给《三国演义》打90分,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只值50分,整一个不及格。(当然动画版的《仙界传.封神演义》更糟糕,恕不详述。)虽然现在看来仙界传.封神演义漫画还是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几乎已经是公认结论。 3:浪客行 浪客行的原作是吉川英治(去查查看,这哥们挺牛X)于上世纪30年代写的《宫本武藏》,然后井上雄彦说“我要把它漫画化”,于是就开始动笔。井上也不是个安分的人,《浪客行》只有前面还算规规矩矩的按照吉川英治的路走,到了中期就开始疯狂原创,最离经叛道的是把佐佐木小次郎写成了一个天真烂漫的聋哑人。如果说吉川英治的小次郎是一个强悍而阴险的普通小次郎,fate的小次郎是花鸟风月的文艺小次郎,那井上雄彦的小次郎就是只懂挥剑与睡女人的2B小次郎——但我看完原作小说再与漫画相比较,我认为井上雄彦确实比吉川英治技高一筹。
我之所以选择东方进行文字创作,是因为东方的设定是半开放的——居然连二设都能达成默契,这还是我第一次见。东方光拿原作游戏撑不起现在的辉煌,二次创作在里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如此一个大环境下我可以放手写我想写的东西。而鉴于我对于创作的看法,很多时候我甚至激进到如果一设二设让我无从下手进行剧情,我就把它连根拔起扔掉,然后开私设继续剧情。BG、CP、原创、搞基、百合统统都只是手里进行创作的工具,有必要就用,没必要就搁着不管。
对于原创人物我有狂热的爱好,因为我讨厌再去重复已经写了无数次的角色。又拿封神演义说事:许仲琳原作里面的“王天君”是一个上将潘凤式的角色,而到了藤崎龙手里面,王天君成了一个从中期开始纵贯全剧的角色,对剧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二次创作”几乎等同于原创。实际上不止是王天君,像妲己、闻仲、太公望、普贤真人、黄天化这些角色,跟原著的差别就像春哥与凤姐差别那样大。
关于“玛丽苏”、“汤姆苏”这类概念,我认为牵涉到一个问题:作者是否应当自我代入。
就我现在的观点而言:作者必须自我代入,但是绝不能过分代入。
小说这种东西多半可以反映一个作者内心的某些角落,不管作者愿不愿意,小说里都会有作者自己的印记。如果作者的年龄较小,经历的事情太少,思想和愿望都过分简单,就会导致写出来的角色同样带着一股稚气,如果这个角色是原作人物还好,因为读者头脑里的固有映射会掩盖这些稚气;假设这个人物是原创的那就惨了,简直一抓一个准。那些经历了各种生活风霜的老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之所以被人称赞,是因为读者能从小说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当中看到自己的人生,然后读者自己不自觉的“自我代入”进了小说之中产生共鸣。所以说作者的自我代入是否导致玛丽苏,要看这个作者自己生命的沉淀有几斤几两。
小说需要作者在对生活有一定理解和感悟之后进行自我代入,但我认为这并不表示必须完全自我代入,因为作者不是在写自传。完全自我代入会使作者很难控制剧情(这在长篇尤其突出)。小说的本质里面那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估计就是这个意思。《追忆似水年华》在国际文坛里之所以被诟病,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过分自我代入脱不了干系,所以即使有了生活的沉淀,要写出好作品也尽量别过分自我代入。 我听过的,比较实用的一个判定是否过分代入的方法:如果觉得批评小说里的人物就像在批评自己,那可能就要小心过分自我代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