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0-8-4 15: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h876157 于 2020-8-4 15:09 编辑
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是值得思考的,然而文中的論點我覺得頗難以贊同,試著提出幾點。如果看起來口氣不是那麼和善,希望作者可以知道我沒有惡意,只是想盡量明確的指出我認為不合理的地方。
「cp導向」所指的,其實可以說成是角色塑造上的缺陷,這是我主要想回應的部分。至於所謂「網文化傾向」,我看過的這類作品不多,而「缺乏常識」我實在不太理解在寫些什麼,後文似乎也未細談,因此這兩點就不回應。
換言之,由於角色不夠立體,缺乏較為深刻的塑造,要描寫其互動當然也就會遵循著某些特定的、大家習以為常的方式,也就是第一點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我想,認定作者(以及讀者)缺乏深刻的思考或許是某程度上是可成立的。
而再來,文中提到的解決方法是,我們要帶著現實的邏輯與思考,填補原作中並未細談的社會發展、物質文化等層面;又或者是根據社會環境來塑造作品中的角色,以讓其更加的豐滿。
問題是,缺乏深度的思考不代表就有問題。退一步來說,就算要「帶著現實的邏輯與思考」,也不代表有必要描寫具體的社會環境,或者據此來創作角色。
首先要考量的是同人作品的篇幅。在常常可能只有20頁上下的同人漫畫,或者短篇的同人小說裡,要寫出很有深度的內容是非常困難的。以描寫角色為主的作品為例,這個長度根本很難發展出人物弧光(character arc),或者說很難講一個有情節的故事,角色剛剛遇到困難漫畫或者小說就結束了,要怎麼寫出深刻的形象?那麼自然只能描寫生活的片段不是嗎?
除非要求作者一定要創作篇幅較長的作品,不然這本質上就是難以克服的。而同人創作中,殊難想像大部分作者都有那個精力與時間創作中長篇的作品。這並不是作者或者讀者缺乏意識的問題,要是可以,誰不想看/寫/畫長篇的創作?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是藥味或者森之蟲,可以一次出40多頁的中篇,或者乾脆出四本漫畫講一個故事(思念之人),這種現實上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批評所謂的發糖或者發刀的做法,在我看來是不太恰當的;除非要限定的指那些篇幅長的作品──但即使如此創作者也依舊沒有義務要創作所謂深刻的內容,我接著詳述。
再者,認為同人作品某程度上有義務要去描寫原作未填充的內容,或者認為描寫了這些現實面的作品較為優秀(或者說更好),也是我無法認同的論點。
因為為何可以做出這種評價並不清楚。到底要從何論證出「帶有現實邏輯或思考」的作品就更好?比方說,シノアサ的《blanket》這篇漫畫中,毛毯作為點題的意象,作為妹紅希望慧音「不要努力過頭」的情感,承接起上半篇的矛盾,又預示了下半篇的和解;摸頭這一個反覆出現的動作則帶著不同含意,很好的描繪出了兩人間細微的感情變化(負擔→爭執→和解);然而,這篇漫畫中一丁點對於現實的思考都沒有,主軸的「人類之里跟妖怪協商建造街道」,完全的跳脫一設,毫無實現可能,漫畫也並未打算深入處理這點。
可問題是,在這本漫畫中細微的感情處理會因為這樣就失去價值嗎?還是說只因為他並未處理現實面的東西,就是「娛樂至死」,缺乏「反動」?或者因為缺乏現實邏輯,シノあさ老師的作品就不能讓我們更好的面對生活?
這裡的問題在於,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未帶有現實邏輯或思考」的作品,因為角色間的情感互動本來就不需要奠基在這種思考之上;換句話說,情感本來就是很私人的東西,不一定可以找到那麼多和現實間的關聯。如果可以加上更多合理的動機當然很好,可是就算只是從一設延伸而來,也不一定就是差勁的描寫。
倒不如說同人作品中好的描寫多的是,而且好的情感描寫也確實可以讓讀者體會到很多東西。人類自古以來就一直在描寫情感,不寫現實甚至不合理的東西多了去了。在莫札特寫的歌劇中,唐璜曾經和1003個女性發生關係,試問合理在哪?哪有什麼社會環境對唐璜的影響?唯一的影響我看大概是只要是他遇過的女性,都成了他獵豔名單上的一員。但,君不見莫札特寫的唐璜到現在都還在流傳?
我想說的是,我並非覺得文章中提出的觀點完全錯誤,我只是認為沒有必要捧一踩一,情感描寫不一定就比現實邏輯更不好,如果創作者可以更多的考慮世界觀等東西,當然可以讓作品更加豐滿;但認為不著墨於現實邏輯是某種不好的傾向,或者是同人創作的不幸,我想是言過其實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