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不拘一嗝降人才 于 2021-3-7 10:33 编辑
鲁迅曾经在《咬文嚼字(一)》中指出外国姓不应该因为性别而改变,因为男女姓是一样的。所以女性的姓氏不应该翻译得女性化。
但是东方一些角色的翻译却不一样。比如诺蕾姬,斯卡蕾特,萝蕾拉,梅兰可莉,切露德,萨菲雅。首先我想没有人会读3声的蕾,因为很拗口。其次,这些姓的翻译带有明显的女性色彩。相对的,像普莉兹姆利巴,奈特巴格,霍瓦特,拉尔瓦,米尔克,赫恩这些翻译就没有,是翻译的比较好的姓。
所以当初的翻译(尤其是重灾区的红妖永花和之后三月精)是谁翻译的呢?翻译的姓的质量如此参差不齐,是不是好几个人翻译的呢?是否是有些没有翻译外文人名经验的人翻译的呢?
但是,后来为什么不改呢?考虑到莉莉白的接受度远大于莉莉·霍瓦特,可能是习惯遗留而不容易改。然而,在同音字选择上,却十分随便,早期的帕裘莉变成现在的帕秋莉就是例子。所以可能是习惯用法的强大力量(当年因幡帝的改动甚至导致过炎上,四季的改动也无接受度)。但是,姓的去女性化可以仅仅是改动同音字,不是把普莉兹姆利巴改成虹川(虽然这种意译没准接受度会很大),那么到底是为什么不改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