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花落丿天使 于 2021-4-9 16:25 编辑 
 【写在前面】
 这个是我作为一个萌新考据者,试图对ZUN的符卡命名等的neta进行一个稍微详细的科普。如果说只是想简单看看符卡名称都是什么来头,这边建议直接前往thbwiki的分析与考据栏目之中仔细阅读,并且还能了解到这些符卡涉及到的文化方面的neta。
 写这篇考据的缘由,是因为ZUN在永琳符卡的里评论中写了一句“不是理科生也不懂吧”,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东方众全部是和ZUN一样都是理科生吧?还有,ZUN并不是完全根据日本的宗教以及历史对符卡进行设计的,他所受到的所有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于游戏,对于幻想的理解吧。
 那么,请让我按照作品的顺序,先从红魔乡开始,来说说符卡命名中的那些数理化原neta吧~
 [注意:]
 ①这里如魔理沙的大量直接照搬天体名称。或者单纯描述某种仪器的符卡将不会讲解。
 ②符卡名称将全部采用日文原文。
 
 
 【正文】
 ①金符「メタルファティーグ」
 第一张要介绍的符卡,是红魔乡魔理沙B线(恋之御札)N难度符卡,名称其实是英文,"Metal Fatigue",意思是金属疲劳。
 金属疲劳是什么?定义性的话,是“金属疲劳(Metal fatigue)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说人话就是你来回掰扯一个金属材料,可能没用啥力就给他掰断了。
 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来回”两个字,大家应该都玩过铁丝,我们知道哪怕是那种扎面包袋子,外面有两片窄窄的金色塑料包着的那种铁丝,使出吃奶的力气都掰不断,但是一旦在某个点前后弯折,铁丝会在被弯折的位置轻松断开,如果使用的是比较粗的铁丝,甚至可能会感到铁丝有些烫手。这个现象大家可以自己回去用废旧的铁质衣架试一下,仅仅是前后掰几下,就可能会原地断开大家不妨一试。
 对于游戏当中的符卡,可以看到是帕秋莉向周围发射8枚中玉,然后中玉碎裂糊脸,这和金属产生疲劳断裂的情况基本相似,只是游戏当中很难用弹幕再现金属由弯折到产生裂纹最后断开的过程,只能看到“金属弹”发生破碎,倘若是真正按照符卡名给出的情况,怕是姆Q本人在发射之后给金属弹加上了来回撕裂的外力吧。
 (这里扯一句,魔理沙的魔法书里面倒是写了一句“以投掷金属铸成的弹丸进行攻击的符卡。”,那基本就是实锤了)
 
 ②禁弾「カタディオプトリック」
 第二张符卡,则是红魔馆二小姐的符卡“折反射”,这张符卡也是很多人在ex关卡中的噩梦。
 这个其实是一个光学名词,我们知道凸透镜凹透镜什么的可以折射光线,而镜子可以反射光线,当一个光学系统(望远镜,照相机镜头)里面既有折射光线的东西又有反射光线的东西的时候,就称这个系统是折反射系统。
 就是一个专业术语,这里并没有比thb和百度百科多介绍什么。
 
 
 ③QED「495年の波紋」
 芙兰的终符,弹幕的样式是根据jojo原neta波纹来的,和那个QED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这里想说一下QED是什么。(这个还是量子电动力学的缩写,但是这里细究这个没啥意义,毕竟作为终符应该不会采用这个neta)
 QED是拉丁语“Quod Erat Demonstrandum”的缩写,是“这就是需要证明的”的意思,一般写在数学证明的末尾,更常见的证明末尾的东西是一个黑色的实心小正方形。这玩意当年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都用过(关键是这词的语源还能向上再追溯到希腊语),现在一般都用来作调侃意,毕竟这个用法已经较为过时,写一个方块不比这东西省事?
 作为终符,使用QED作为Ex关卡,以及整个游戏剧情上最后一张符卡的符卡类型名,是十分恰当的。或许前面的战斗都是小打小闹,灵梦和魔理沙已经在芙兰面前证明了自己不是玩具,而芙兰也不是一个普通的、被困在地下室里的吸血鬼,那么,用这495年的波纹,证明自己的实力,又何如?
 (还有这个数学词汇已经被某臭圈子搞得风评被害了……希望东方还能保持其纯洁性)
 
 
 ④合葬「プリズムコンチェルト」
 棱镜协奏曲,作为妖妖梦四面的关底符卡,弹幕经过激光变向的特性,使得这张符卡多出了意外的随机性和难度。符卡名称中的"Prism"指棱镜(对,就是当年牛顿发现七色光的三棱镜那个棱镜),是一个能够折射光线的光学器件。ZUN在设计骚灵三姐妹这几个人物的符卡时,是一定考虑到了这一点,甚至将这个词插入到了她们的姓氏当中去。
 我们注意可以看出,骚灵三姐妹衣着颜色正好是RGB的红绿蓝三色(就是常说的三原色),而我们熟知的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等几乎都是RGB显色,当这三种颜色一起显示时我们就能看到白色。这张符卡后的升级版符卡大合葬「霊車コンチェルトグロッソ」更是直接由三人组成三角形,像三棱镜一样折射弹幕,乃至弹幕被折射的方向甚至都和三棱镜内光线射出的情况相似,而这个弹幕棱镜的三条边,也是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⑤火金符「セントエルモピラー」
 St.Elmo,这里直接摘一段thb的原文过来解释这个词的历史渊源:“三世纪时的意大利圣人,圣伊拉斯莫(意大利文:Sant'Erasmo,又常称为福尔米亚的伊拉斯莫(Erasmus of Formiae)或“圣艾尔摩”(St. Erasmus of Formiae)。由於传统上圣艾尔摩一直是海员的守护神,因此早期时当人们在狂暴的雷雨中看到船只桅杆上发生发光的现象时,都归论是守护圣人圣艾尔摩显灵保佑,因而称为‘St Elmo's fire’。”,那么这种发光现象,究竟是什么?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尖端放电现象,像避雷针什么的,就是因为尖端更容易聚集电荷,能够让雷先劈到针上而不是楼上。但是这里只是发光,并没有雷直接打下来啊?这里就要提一个专业术语,叫做“电晕放电”(其实应该算是尖端放电产生的效应),既然我们都知道尖端更容易聚集电荷,那么当电荷太多了没处跑怎么办?只能打周围空气的主意了,咱都知道“一力胜十会”,电荷积累多了空气也得服软,上头没有雷劈下来一次性消除,那就周围的空气过来刮痧,空气中的分子在电荷聚集产生的电场下被强拆,变成了导体,导体咱知道是可以导电的嘛,这样就把电慢慢弄走了,在这个弄走的过程当中会发光,被当年的海员看到了,误以为是神仙显灵+桅杆头部着火,所以取了这样一个名称。
 至于姆Q为何要加一个“金”,大概率是neta避雷针吧,毕竟是格斗作符卡,用个更能导电的玩意释放技能是不是伤害更高呢?
 
 
 ⑥幻想「第一種永久機関」
 翻译过来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啥意思了,第一类永动机。我们都知道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因为这种永动机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即使是幻想乡之中,能量守恒定律依然是不可违抗的铁律,即使是幻想乡中考虑魔法产生没有任何能量耗散的理想环境,《魔理沙的魔法书》也写了这样一句话:“只是一旦使用了永动机的能量,均衡貌似就会被破坏而停止运作。”
 永动机大家都很熟悉,这东西是已经被自然规律给判了死刑的,倘若谁要说永动机存在,怕是他的物理老师已经一粉笔头丢过去了吧,这里就提一下这个“第一类”的概念。
 最早的时候,人们幻想有一种永动机,可以不加入任何输入就能获取能量,说白了就是白嫖能量,但是自然界哪有这样的事情,能量是守恒的,直到焦耳测量出了热功当量,证明出在实验误差条件下给水做的功全部成水的热量了,这算是彻底拍死了第一类永动机,正式建立起能量守恒定律,即使后面爱因斯坦提出了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也没能改变能量守恒定律——毕竟按照他的理论质量也是能量的一种。
 但是,有人要说了,既然能量守恒,那么可以这样,我们把地球的平均温度降低一度,然后把这个温度差带来的能量用来发电,这不比什么能源还厉害?这就是所谓的第二类永动机,他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当年曾经困扰过无数的科学家,毕竟这次不是白嫖了,只是自然界的能量从左手到右手,这样行不行?于是乎科学家找到了一个叫做“熵”的玩意,把第二类永动机拍死了。“熵”的定义就是物质的混乱程度,当物体温度升高,除了吸收了能量,熵还增加了,当能量还回去的时候,是需要把熵也一并还回去才能回到刚开始的状态的,但是,这个还回去就出了大问题: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自己整理好的书包里面的东西全部倒出来撒在地上,但是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重新收拾好书包,这个容易和困难的差别,用比较物理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需要耗费额外的能量去整理书包,而前面说的那个还回去的过程也是一样,所以两个并不是可逆的,这就出了大问题了,前面说把海水降低一度,那么我们一定要花一些能量去“整理海水”,那么我们必然不可能把降低温度获得地能量全部用来发电,那这个“永动”就不成立了,这后来也成为了响当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人话就是变乱,想变回来就得花能量,孤立系统没外面能量就只会变乱,这也是敲在第二类永动机棺木上的最后一颗钉子吧。
 
 ⑦蘇活「生命遊戯 -ライフゲーム-」
 这就是我所说的ZUN在里评论写的“不是理科毕业的话可能会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那张符卡了。生命游戏是由数学家康威提出了一个概念,用一系列方块的黑和白来表示细胞的死和活,这玩意不是游戏,更像是一个由计算机自动驱动的程序(不想说奇奇怪怪的我自己都不懂的名词)。基本规则是这样的:(当然改成了你我都看得懂的版本……)
 先考虑一个3*3的方块里面,你是一个细胞,在最中间:
 1   2   3
 4   你  6
 7   8   9
 如果你还活着:
 1.如果你周围8个里面不到两个活着,你会因为孤独而死。
 2.如果你周围8个里面有2或3个活着,你活得好好的。
 3.如果你周围8个里面超过3个活着,你会因为食物缺乏饿死。
 如果你已经死了:
 4.你周围刚好有三个活着的情况下,你儿子会在你死去的位置活过来。
 
 
 这就是基本规则了……虽然说这个规则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在这样一个规则下,这个程序能够产生很多很奇特的图形,甚至会产生很多周期性变化的图形,这里也不再列举,大家若有时间可以去百度上搜索生命游戏图形,有很多有意思的动图可以供大家观看,thb上也有一个很著名的“脉冲星”图样的gif可以看。一个比较bug的东西是,这玩意是图灵完备的,说人话就是这玩意可以真的用来模拟任何生命,只要规模足够大就行,但是,理论和现实,总有……那么亿丶丶差距。
 回到东方当中,不考虑压下来的菌弹和大玉,单纯只考虑封位的周围一圈小玉,我们可以发现恰好和生命游戏的情况一样,下一层小玉在上一层的小玉边缘出现,却刚好不会在你的位置上生成(当然这是使魔特性),一层一层的出现正好是对于生命游戏中一代一代细胞的致敬,也是永琳自己作为永远亭的医者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
 (只可惜提出这个概念的科学家因为这次新冠疫情的并发症去世了,原他在天堂安好吧。)
 
 
 【后记】
 感觉这次其实没写什么东西出来,看这次考据的反响如何吧,倘若反响还可以,那就争取一路做到虹龙洞吧……先鸽为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