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喵玉殿官方微博

 找回密码
 少女注册中
搜索
查看: 4759|回复: 2

[评论] 我如何谈《东方Project》的创作魅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6 1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院长each 于 2021-11-24 06:18 编辑

    如果想推广《东方Project》,总绕不过定义其原作的魅力。不然,直接拿现成的二次创作说事,装作二创创作是大势所趋,装作选用这个原作是大势所趋,就会生出各种误解,何况这还是个外国作品。其最初得以流行的缘由、经过,就像某声剧的一样,和中国人几乎没关系,不理解是再正常不过的,我这次谈的也有限,基本是谈其文字部分,但起码不必急着摆出各种假大空的理论,在日本之外立几个中国特色的靶子,要中国人跟着自己一起膜拜或者围攻,来维护某些鸡肋般的社群的所谓“稳定”。再者,《东方Project》官方自己对该系列作品的定义,曾经还在“同人”、“商業”、“インディー”几个日语词汇之间来回跳过,汉语使用者很容易望文生义,抓着哪个词哪个字自定义玩。



    首先不能说,《东方Project》原作游戏曾经有多么好玩。在ZUN开始创作游戏时,STG已经被FTG抢走了风头,他自己也很喜欢《街头霸王II》,亲眼见证了这次游戏类别的夺权,后来在曾做出了《Night Striker》的太东也见证了STG的3D化转型受挫。打砖块只是其中一个编程入门时的练手作品,不细说了。他坚持做STG,是因为他自己本来在街机上就喜欢、熟悉,以及STG恰好是他一个人就能做出游戏来的类别。他大学不怎么听课,专门做游戏,成功拿做出来的旧作当敲门砖进了STG代表性的公司台东上班,作为商业游戏作者,自己把没能交由公司商业化的《东方Project》企划,再次作为“同人”作品营销。在旧作时,他就已经从《Darius Gaiden》里学到了可以侧重仿生Boss设定、淡化道中;从《ESP RA.DE.》、《Ikaruga》等作品里,学到了维持作品内世界观的连贯性,比如人形角色和抽象的弹幕机制能更自然地在STG中组合;从《街头霸王II》等卡普空社作品里学到了基于人物设定来分别生成剧情、机制的编剧手法,不限于FTG;从“女神转生”系列等Atlus社作品,还有不少幻想题材的出版物里学到了取材方向。推理作品是正作前后才开始大量看的。



    综上所述,重启《东方Project》时,ZUN将《GRADIUS III》、《Battle Garegga》等STG已发明的弹幕这一机制,交给人形的角色们,使之成为由角色们本人各自命名的“符卡”或者技能。“Spellcard”一词直接出自Atlus的“女神异闻录”系列,为每个角色指定一个专属的“恶魔”并以卡片形式表现,这又是参考了《乔乔的奇妙冒险》系列人设,但没能成功TCG化。再次强调,不管其他人要不要用《东方Project》来二次创作,从Windows上的正作开始,《东方Project》作品内绝大多数角色都已经是有意识地创作着战斗用品的创作者。至于游戏机制和游戏音乐(ZUN说过不能脱离游戏来评价游戏音乐),ZUN做到了接近商业水平,但美术上哪怕有3D建模……确实还是挺节省的,结果在同样以“同人”渠道销售的作品中依然有着超高的性价比。然后他和主动找上门来的黄昏边境合作,开始创作大到一个人创作不出来的官方FTG。不算弹幕,黄昏边境打一开始就自己记挂着FTG的机制创新,但到第二代官方FTG才得以正式实践,效果就不提了。总之,游戏机制是很容易给故事加上条条框框、拖累机制的,所以这些FTG的剧情哪怕可以整合到《东方绯想天》这个程度,编剧也是很随便的,中间部分调整的余地很大,大部分情况根本没必要打起来,对单个作品而言有大量多余的剧情,只能在各个作品之间串联起共同话题。为了让人打起来,编剧上类似STG的,说这次打是为了收集气、气质、希望、深秘珠或别的什么,然后固定打多少多少个人,再往里面填文本,不愿意为了迁就叙事而颠覆游戏框架,再加上当下故事优先于游戏,很多老问题正在暴露出来,但ACT总还是比FTG更方便敘事的。之前《东方凭依华》像《东方非想天则》那样没有要收集什么,所以剧情模式面数多不了,但自机是两个角色一组,还有对战模式有指定对战组合的隐藏台词,所以看起来量很大。《东方刚欲异闻》这个ACT,虽然是费力做了些特色场景(上升平台、凹凸地面、下落坑道、水面平台)来服务敘事,但操作方面的体验就是被落下了。以依神姐妹的为代表,剧情也有故意无厘头的。为了让芙兰朵露面对久侘歌,非要第二次水淹灼热地狱。结果,这次黄昏边境的风格就像是《街头霸王II》那年做出了《The Cliffhanger: Edward Randy》的DATA EAST社了,在ACT等类别上大胆创新,愿意结合世界观但也可能牺牲世界观,最后做出不够完善但保证有意思的作品



    哪怕结果看上去可能很像,但ZUN明言过很讨厌那些,特意准备各种浮于表面的设定来引诱人进行二次创作的作品。他的这个编剧理念,至今在游戏各大IP里也是非常少见的。当然部分BGM曲名、部分称号还是凭空给的,但角色们起码不再是被不知道谁编派了才有什么什么名目的招式,而分别有着对话用的和起名用的两套完整语境,ZUN为此给角色们分别准备了能生成两套系统的语境的基础人设,然后不写明,而不是凡庸的编剧那样,在表格上填空做加法,此时的他还不是把这个那个没人形的事物作为“东方特色妖怪”给拟人化的编剧作风。旧作有的战车,就没有被拟人化成为角色,到了正作STG,非人形的单位更是外表看起来全都不像STG惯用的兵器了。他作为STG作者不会缺少军事方面的取材渠道,他也玩过一些STG之外的军事题材游戏比如“Metal Gear”系列(字面上的正确译名应为“金属齿轮”),但他在《东方Project》坚持不那样设计角色,在旧作优先用了从小(其实我也不清楚他的性癖好)他喜欢看的少女奇幻漫画。在创作《东方红魔乡》时他也考虑过参考“女神转生”系列的种族来分类然后填空,但是结果没这么做了,或许就只是觉得这样量产角色很麻烦,比如一定要有哪些就叫什么的种族,外观上一定要有白头发的和浑身毛茸茸的,性格一定要有口是心非的和高高在上的……



    《命名决斗法案》鼓励的是“命名”,即文字创作,而弹幕和文字是同源的,而文字在微观上又是二进制的,和2D游戏里的弹幕一样以像素为单位。所以说,《东方Project》官作群是极端的“文字游戏”,次要地参与决定了游戏的深度,而游戏长存要的是深度而非难度,但堆砌美工和数值即可造就的肤浅深度是死路一条,和英语的ADV一样包含巨量的多关语,以此作为卖点,但又不至于像后者一样因为母语玩家都越来越跟不上剑走偏锋了的谜题设计思路而迅速没落。除了用多层面的文字来逐个、分别堆砌单位设定,用动作当然也可以,比如现在日本的任天堂、卡普空、From SoftwareKojima ProductionsgenDESIGN等厂家,因为交互才是游戏这种作品体裁最适合的“语言”。打好了这些基础逻辑,哪怕总不够“开放”,游戏里的“世界”才能像个“世界”。英语游戏和JRPG看上去也有不少这样的,但大部分还是被剧情限制了头尾,把加法的多结局做成了乘法的多结局,中间部分则继续模仿TRPG或者《Rogue》,现在尝试突破的一个例子是《Shadows of Doubt》。当然,说到现在我偷懒用了很多游戏类别的英语简写,但这些类别的来路也乱七八糟,不少是照搬了电影这种非互动媒体的大众分类来定义剧情的,按现在大陆游戏(对比日本,剧情方面慢慢达到以前JRPG甚至是GALGAME的水平了)坐井观天用的俗称大约是“赛道”?



    接下来分析一个《东方Project》角色当作示范,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也可以跳过。随便选的红美铃,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但效果还可以。不谈“《东方紅茶館》”、“冴月麟”这些废案理论上的可能性,非要说的话,按蕾米莉亚相关文本来看,红美铃可能还是原本就在幻想乡然后投靠了红魔馆的妖怪。正式的官方作品里她有台词或者符卡、技能名的地方不多,合计大约一个的FTG,一个STG,漫画里两次,《东方文花帖》里一次,其他出版物里只有游戏里也有同名作品的符卡、技能。最早是《东方红魔乡》,此时整个游戏的文本编写风格还有很多旧作的影子,能夸张地体现角色的特征,但看起来零零散散的,设定文档里也没有很成系统的角色背景。此时红美铃这个角色的特征就已经是短视,或者说见风使舵了,和很多旧作角色表现类似。对灵梦和魔理沙耍嘴皮子,打不过逃跑了才换上敬语,这些性格特征在最近的《东方智灵奇传》中自然也被沿用,比如,明明只是被帕秋莉比作猫(《东方萃梦想》),却对代理古明地觉取材的外来真猫阿燐抬不起头来,还对一时被打入冷宫的咲夜冷言冷语,结果被芙兰朵露说是不争气、没野心的“ポンコツ(凡骨)”即庸人。台词中的进食相关话题在后来的多个作品中被继续,但没有体现在符卡、技能名里,和剧情关系也小,这里就不谈了,简而言之是,她其实不吃外人,伙食由咲夜一起负责,咲夜不便时也会接管厨房,但她喝的茶都是自己泡的功夫茶。此时她符卡名的关键字,是“華”(在日语里和“花”通用)和“彩”,因为是中国风,符卡名几乎不带假名,大部分是看似成语的四个汉字。此时她的称号里就有“華人”一词,但和“中国”这个起源自官方之外的外号一样,还未代表别的什么,和花关系最大的为“華符「セラギネラ9」”,“
セラギネラ9”是出自漫画《鴻鵠館1301》的架空花卉。之后在《东方萃梦想》只登场于对战模式,是补丁附送的角色,台词基本上都是看门的话题,因为和其他红魔馆发生对话所以被指责没做好看门的工作,被怀疑是偷懒了。符卡、技能方面,符卡命名风格不变,因为是FTG,技能名后缀大都是形容肢体、动作的字。接着同年在《东方文花帖》书籍和游戏的文本里,她才被正式加上了负责管理花坛的设定,红魔馆也是从此开始才被以文字设定了有花坛,新符卡名“彩翔「飛花落葉」”终于可以在字面上看成是园艺场景了,称号里的“華人”这下也可以解释为“种花的人”了,此前她的符卡典故里已有一些植物相关的,但不突出,《东方红魔乡》三面场景建模或许是在表现园艺,但实在抽象到难以确定,截图见下。加上相关文本出现地晚,我认为花坛也是后来联想到了才加的内容。新符卡名也开始以“掌”、“拳”来结尾了。另外,从这些新加的红美铃相关剧情里已经,碰巧可以看出在铺垫后来被用于《东方花映塚》等作品的“无色化”主题了。
63.png



    次年《东方求闻史纪》,ZUN通过阿求来间接整理了美铃的设定,把之前在游戏里来历不明的“華人小娘”称号定成了阿求这个角色的作品,加上了有条件地亲近人类、好心肠的设定,同时多少确证了怀疑,即她被人目击有在大白天睡觉。之后在《东方三月精》漫画第二季第八话通过对话中的敬语可以判断出咲夜是美铃的上级。再之后《东方非想天则》,剧情和《东方绯想天》就登场了的角色比很少。新的符卡、技能用字出现了更多传说常用的生物,比如“虎”、“龍”、“鵬”,“虹”字也常用了,动作则被发现多有参考《东方萃梦想》发行后世嘉才开始在主机上运营的《北斗之拳》改编FTG,但此前在《东方绯想天》里射命丸文就被发现有参考更多次,《北斗之拳》的招式命名也大量带有生物名称。考据的话目前的结论是,ZUN自己确实了解一点《北斗之拳》的内容,但可能只看了开头的一点漫画、动画,大部分用典是黄昏边境加上去的。剧情方面,《东方非想天则》里美铃的特征是小题大做、自以为是、眼高手低,对战模式(并不一定是史实即确定发生过的剧情,官方FTG不同于官方STG,除了对战模式和《东方刚欲异闻》的魔理沙自机,剧情都是可以整合到一起不冲突的)战胜台词开始拿有“四千年历史”的“祖国”说事,反之战败时,对方讽刺她的台词话题也从看门不力变成带有中华文化话题,比如天子引用《谏逐客书》说美铃要感激蕾米莉亚的收留,诹访子则对她谈日本的神们来者不拒,和衣玖台词一样,都在怀疑蕾米莉亚要美铃看门的本意并非让她粗暴地攻击、拒绝外人。这期间她是看了射命丸文借给她的、由天狗创作的、内容是幻想乡人妖矛盾的武打漫画(活劇漫画)。“活劇”一词在日语里是“劇”的变种,在现代才翻译自英语的“Action”,意为动作较之以往更丰富,乃至于有少摆架子的格斗场面,但在形容漫画时和“バトル漫画”、“アクション漫画”、“格闘漫画”的分类又稍有不同,以“劇”字强调文化背景,在这里我翻译为“武打漫画”,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活劇漫画”,但基本没问题,当然也能适用于《东方非想天则》里形容的这么个内容的漫画,以及《北斗之拳》。



    总结一下,ZUN构想的世界观里,角色们大都是文字创作者,包括古明地恋和纯狐这样有些特殊的例子,出场过、有个体名字的人形角色即使不曾创作过符卡、技能名,往往也在游戏和出版物里有过自己的台词,官方作品标题里可能只是说说的、表现文学类别的最后一个字是ZUN负责的,设定由角色们亲自创作的正式(即不计外号)的文字内容涵盖符卡名、技能名、台词、角色名、部分曲名、地名、道具名、日记、小说、报刊、符咒、地图、笔记、信件、史书、采访、店名、魔法书、妖魔书、式、真言、法案、注疏、帮派、卡牌、游记(以日本同人渠道发行)……更有甚者,《东方Project》绝大多数非旁观视角的文字内容都可以假设为是,世界观内某个角色(还不一定是ZUN创作了的角色)创作出来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和细化到点阵的弹幕机制融合,还利用了妖怪等文化产物和其命名的高度相关性。比起用游戏、出版物这样的实体体裁来概括,比起用“同人”、“商業”、“インディー”这些日语中已经过气了的作品类别来转述,整个《东方Project》官方作品群,我用汉语下个更精炼的定义是,以ZUN(太田顺也等人创作的笔名)等人为核心的“名家”。《东方Project》官方作品本身是一个包容各种角色、鼓励他们创作的世界观。



    而美铃的情况理论上可以挺复杂,我试着粗略地说来玩玩假设《东方Project》世界观的外界有着《北斗之拳》这个虚构作品(只记漫画为一次创作)及其衍生物,没准还是官方或者非官方的二次创作呢,幻想乡的射命丸文或别的天狗得到了其中一份,基于它再创作了漫画(至少是二次创作)借给美铃,美铃看了后做梦,因为“大鲶鱼”的图片素材和后来《东方凭依华》剧情里梦境世界天子的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梦可能还真和别人(比如天子)的梦魂混合了,在梦中虚构角色被配上包括符卡名的故事(三次创作),同时美铃说的梦话被咲夜和帕秋莉听见,她俩讨论、猜测美铃做的梦,结论(四次创作)在之后用来教训美铃,然后美铃又可能真和文提起过这事(五次创作),这些剧情又被官方强塞进了FTG的对战模式来敘事成为游戏(六次创作),再下一次的创作
……屏幕面前的你要接棒吗?
发表于 2021-11-6 16: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所有潜在neta当作角色实际阅读过原作的话会推导出一个相当有趣的幻想乡
具体情况包括人均读过jojo和北斗,铃奈庵可能有一大块是放漫画的,一系列漫画中间缺的几本还会重金收购
游戏和动画的neta可以猜测为读了幻想入的相关杂志,但我觉得山童在妖怪社会中开了幻想街机厅和录像厅什么的更加有趣,也相当符合幻想乡的感觉

几个好玩的场景:魔理沙窝在家里看jojo、帕秋莉在翻DQ攻略、百百世悄悄去打虫姬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0 19: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很有收获,有时候自己也会思考同人创作的生命力一类的问题w
但是就文章来说长难句有点多,看得感觉费力...
嘛,能把事情阐释得清楚全面是最棒的w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少女注册中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与事务联系|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喵玉殿

GMT+8, 2025-11-1 06: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