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Ue10332 于 2022-2-5 03:16 编辑 
 
 -------------------------------------------------------------------------- 
 關於幻想鄉的貨幣考據 
 -------------------------------------------------------------------------- 
 
 幻想鄉,是一個自15-16世紀左右就建立第一道"虛幻與現實大結界"的地區。而到明治18年,幻想鄉徹底與世界隔絕,那麼幻想鄉的貨幣流通狀態究竟為何呢?剛好筆者是收藏古幣的藏家,且手上正好持有昭和31年出版的"日本通貨變遷圖鑑",此書是日本大藏省(類似財政部)所出版的,裡面提供詳細的數據可供筆者考據。
 
 首先,透過現存的設定可以得知,在16世紀以前幻想鄉是可以自由流通的,即使第一道結界建立了,也沒有完全切斷幻想鄉與外界世界的聯繫,直到明治18年才停止,總共約300年有餘。拉回日本本身,筆者先來幫各位打一點關於貨幣的基礎知識,首先在過去,日本一直是採用金屬本位制,所謂金屬本位制,就是指以一種金屬的市價作為標準訂定價格,例如一但使用銀子做本位金屬,如果銀價上漲,則貨幣會升值; 反之如果銀價下跌,則貨幣會貶值。
 其次,便是錢種,日本官方貨幣共分為穴錢、判形貨幣、金銀錠、天保錢(當作穴錢)、半官方性質的地方錢及民間的繪錢和私錢,在古代教育尚未普及時,銅質有沒有變、重量有沒有少反而更加重要會比他是不是本朝鑄造的更重要。故常常有"清末近然還在用唐朝的貨幣"這一趣事發生。論紙幣,日本最早的官方紙幣則始於幕府年間,稱作"札",面額則各有不同,多為地方發行。而非官方也是"札",但其用途跟我們當今的概念不同,更具有"借據"的感覺。
 最後是幣制,早期日本幣制較難以考據。故採用幕府時期的為主。除了穴錢、判形貨幣、天保錢以外,金銀錠、大金判分別要透過相場兌換成金小判。當時的面額是"1兩=4分=16朱=4000文"的四進位制,明治維新以後是"1圓=100錢=1000厘(同"文")"。
 
 而依據"日本通貨變遷圖鑑",我們可以將日本貨幣史切成4個時期為古日本時期、外來錢時期、幕府時期、明治初期。另外,由於穴錢和金銀錠又另有分別,我們再飛開來討論。
 日本目前已知最早的貨幣起於8世紀和銅元年,當時官方僅鑄造"和同開珎"作為貨幣,有銀、銅錢兩種。而在"和同開珎"之後,還有"神功開寶"、"萬年通寶"等12種年號的銅錢(通稱皇朝十二錢)傳世,一直持續到958年為止。期間,在760年日本有鑄造開基勝寶金錢傳世。和同開珎則有銀質傳世。
 在皇朝十二錢的時代結束以後,由於長時間的使用及人口的擴張,就時期留下來的貨幣已經難以應付,故日本開始引入中原地區的貨幣來使用(當時中日兩國貿易非常興盛),多為唐宋明三朝的貨幣,又以唐的開元通寶(當時關係最好、且鑄造量最大且當時日本最缺錢)、明的永樂通寶(日本正值戰國時期,且永樂通寶的精良程度遠超於同類)為最大宗。直至寬文十年之後,德川幕府下令除特定貿易區以外其他地區皆禁止使用,其餘者則需到官方機構兌換寬永通寶為止。
 在幕府成立前的桃山時代,日本官方就有償是鑄造天正通寶、慶長通寶和元和通寶及古寬永通寶,甚至仿造中國的永樂通寶及將皇朝十二錢改刻為中原的貨幣。然而他們完全無法和中原的水平匹敵,故在寬文十年以後,幕府下令禁止外國貨幣輸入,國內的外國、舊貨幣需兌換成新制的寬永通寶(和古寬永不同)。而長期特別貿易區則有專門鑄造的"元豐通寶"等"日本鑄中國錢"進行貿易。達到了完全控制國內貨幣市場的目的。往後直至明治初期,整個日本基本上都只鑄造寬永通寶了,僅會在背文和字體書寫方式略有差異,材質有銅、鐵兩種。寶永5年,發行寶永通寶,值10文。天保6年,日本開始發行天保通寶,一枚值100文(為何小小一枚銅幣能和10枚寬永錢相當呢?其實就是財政困難了,加上之前的財政改革失利,只能以"發大面額貨幣,回收銅料"的方式穩定經濟)。文久3年,發行文久永寶,值4文錢。除此之外,地方藩國有時也會"自行制錢"維持財政,故也有一些形狀特異、僅流通地方的貨幣出現。 
 自明治以後,日本開始"開國維新",其中貨幣為了與外界接軌,變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對外貿易改鑄一枚重七錢二分的"明治三年龍圖一圓"做貿易貨幣,對內則是先大量發行札券回收國內的黃金和白銀。並重新在國納發行新的貨幣及制度(1圓=100錢=1000厘),並發行了20、10、5、1圓金幣和1圓、50、20、10、5錢銀圓及2、1錢和1厘銅圓,均是用來回收國內的"寬永通寶",其中黃金系列的貨幣由於發行沒多久變遇到金價爆漲,使的其發行量稀少,成了"有名無實的貨幣"。而銀5錢、銅2錢、銅1厘也相互退出市場,其於者則是逐漸降低重量、改變材質的方式慢慢消失。
 該種貨幣多為神社、寺廟所發行。多為是給有參加祭典、或是提供很多賽錢的人。除此之外,也可以跟造幣廠訂製。他們通常是用來祈福、紀念、把玩、代幣用的,不會被用來交易。但如果品質夠精良的話,依舊會有人收。
 賞錢是當人對其領主有功績時,會特別鑄造贈予的,多為金、銀材質。故鑄量稀少且不會大量流通,通常需經過相場進行兌換成金小判才可使用。除非到萬不得已的程度,是不可能出現在民間的,即使出現了,也會先被收藏家買走。
 私鑄錢是一種比較耐人尋味的東西。前面有提過,當時貨幣的價值源自於貨幣本身,也就是上面的銅金屬含量和重量,因此會有人會自行鑄造貨幣,並降低其銅含量和重量,達到偷銅偷"錢"的手段。
 
 
 最早期的時候,日本尚未有"判"的概念,而最早的原型就是竹流金。簡單來說就是一整條金塊,形制有"判"的形狀,重量落在10兩左右。而銀子則較為隨興,多為銀粒。最早可見的過度品是加賀地區的"牛舌大判",其在形制、加工上都和未來的大判有異曲同工之妙。
 豐臣秀吉時期,開始出現押花的金銀錠,一開始都是普通的壓痕,漸漸地便演化成我們熟知的"金判",後面便開始固定形制重量、壓印自家家徽、在上面書寫文字的習慣,由於不同用途,又分成了大金判和小金判。大判和小判最大的區分方式便是重量,大判為賞錢,始於天正年間,重量都是10兩以上,並且皆印有德川加加徽,並由德川加御用工匠後藤家在上面的墨書(上至下: 十兩+後藤XX),止於萬延年間。而小金判始於慶長年間,當作國家的本位貨幣。依樣印有家徽、壹兩等特徵。由於作為流通貨幣,所以其工藝相對粗糙,而在往後也因為經濟問題,預做越小,止於萬延年間。其中,天保年間有出過五兩金判工藝與小判相似。
 在官方中,其實一值沒有"銀判"存在(皆用銀錠,在相場換小金判),反之在秋田、盛岡、會津地區則有自行生產,秋田有九匁二分、四匁六分,盛岡則是八匁,會津為一兩、二分、一分,皆僅為地方流通貨。
 
 除了發行金判以外,由於"兩"是大面額,平常不利於流通,幕府便發行了小面額"分金"和"朱金",總共有二分金、一分金、二朱金、一朱金,分別始於文政年間、慶長年間、天保年間、文政年間。除此之外,幕府同時也發行了銀質的一分銀、一朱銀、二朱銀還有上等品質的"南鐐二朱"和"南鐐一朱"。他們分別始於天保年間、嘉永年間,而二朱銀則是貿易用銀,始於安政年間。南鐐在古日語是指"上等的銀子",而其也具有八枚兌換金判一兩的能力(一朱則是十六枚),後來因成本過高而停鑄。僅在明和、文正年間有鑄。
 這類貨幣往往出現在幣制改革、地方錢中,作為"過渡品"、"試用品"、"地方用"存在。黃金的有太閣円歩金(試用或過渡)和筑錢地區的三分金(地方)以及嘉甲州的分、朱金(該地產金)。銀質的有明和五匁銀,其帷幕府嘗試改革銀錠市場的象徵,12枚抵金一兩,出現時間極短,除此之外美作、但馬、加賀等地都有自行製作分、朱銀(形至上的變化)而秋田則自己發明了二匁、四匁、八匁銀。
 部分小面額的朱銀、分銀在明治年間仍有鑄造。但都在明治維新以後,漸漸的被新式貨幣取代。並在往後的貨幣法中,徹底廢止了這類貨幣的存在。
 
 金銀錠,是人類最開始能製作的貴金屬交易方式。旗鼓日本最早出現的便是碎金、碎銀。後來在黃金的部分就出現了甲州金(黃金產地,很早當地就使用黃金)、竹流金,衍伸出金判。
 而銀子,最早除了豐臣秀吉的古丁銀還有加賀地區的切銀。最早是元和年間的"御用銀"、"公用銀"等丁銀。慶長之後,便大肆發行銀錠,又分丁銀、豆板銀,前者為條狀,並押有在位者年號的其中一字+大黑(財神)+常是等字。後者為顆粒狀,壓印是大黑、年號的一字甚至混和等方式。由於他們的含銀量、重量都有極大的差異,皆需通過相場兌換才行。除此之外,也有地方字行鑄造銀錠、切碎後用以交易。此現象一直到安政年以後才消失,多為被更安全、好測量的分銀、朱銀取代。
 銀錠作為廣泛流通、且相對難以測量的金屬。也成為了私鑄者的最愛,他們也會用同私鑄錢的方式處理銀錠,通常會將原本的含銀量便得更少。而在官方鑄銀時,也偶有這類情況發生。
 前者在金判發明之後便消逝了,後者則是被分銀朱銀取代。
 
 日本的紙幣有分金札、銀札、錢札及"物"札。目前已知最早的紙幣為1613年伊勢地區的"銀札二分",前三者不難理解金札、銀札、錢札就是指兌換黃金、白銀、銅錢的。而"物"札是甚麼呢?你可以這樣想像,你是個賣米的,今天你要用錢,但你只有米,如果你的公信力得到認可的話,你可以開一張"米十石代錢300文"的"物"札。這種物札更類似借據,通常為地方的大商社或藩國之間才能作。
 其實在進代以前,紙幣的局限信很大。因為很少人敢用黃金換白紙,如果今天國家開一張紙把你家的珠寶全換走了,你願意嗎?所以紙幣一質難以被接受,因為除了他很有可能便廢紙外,但若破損、遺失,更是得不償失。且相較於銅錢,如果紙幣濫發了,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在古日本,指地的存世量都非常有限。
 
 明治時期,紙幣的用途多為回收民間的黃金白銀為主。往後便承接了幣制改革的作用。在明治4年以後,明治政府開始發行了"明治通寶"紙幣,面額有100、50 、10、5、2、1、半圓和20、10錢作為承接、回收新式貨幣替代判金判銀和紙札的貨幣。明治5年,日本通過"國立銀行條例",正式的發行"舊國立銀行券"使用,面額有20、10、5、2、1圓。明治10年又發行"新國立銀行券"5和1圓。明治14年,發行改造券回收舊時的"國立銀行券"(當時不同銀行的印刷方式不統一),同時和西鄉軍(西南起義)的紙札對抗。在評定西南起義之後,明治18年。明治政府發行了舊銀行兌換券,至此,明治已經達成了對所有地區銀行的控制。
 
 幻想鄉,從結界的設定上就可以看出。那邊是相對排外的地方,且貨幣為人類所用,妖怪們也會有一套自己的創造的系統,而非採用人類的"貨幣"方式,但是那種是完全隔離或是不會接近人類的妖怪才會那樣,譬如那文文,跑到人類聚落去賣報紙就是最好的證據,部分的妖怪已經被"人化"了,故人類的貨幣在該妖怪的系統中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譬如用人類的貨幣可以在特定的同類中交易,或用人類的貨幣取得人類的東西給自己同類。也有可能他是用來聯繫妖怪與妖怪之間的方式。透過人類的"貨幣"妖怪與妖怪可以更方便的交換東西,當然他們也不一定需要。
 論年代,16世紀以前和外界相同,16世紀到明治18年間多為幕府時代所壟罩,且由博麗大結界的出現可以推估,前一個大結界並沒有完全封死。故明治18年以前的貨幣是完全有機會傳入的。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的貨幣和皇朝十二錢是一個都不會少的,中國貨幣的部分,我傾向開元通寶和永樂通寶,由於當時遣唐使頻繁來往,且日本當時也有意引入,故機會最高,備註唐朝僅有開元通寶(又可分南唐開元、會昌開元、開元等)、乹元重寶、乹封寶泉、大曆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唐國通寶、大唐通寶,其中開元最多,乹元次之,其他的可以形同沒有。而宋錢,可謂多而雜,估計是都有一些。元錢少且鑄工不佳。再來是明錢,永樂之後,中國和日本交惡,而在此之前,日本戰國時期就引入了大量的永樂錢當貨幣使用。
 此後,按照使用年代的消耗,應該都被寬永、天保錢、朱銀等所取代。且基本上不會有大判(稗田家或許有機會)、地方貨、繪錢(博麗神社可能有鑄造過)出現的機會。而明治的東西,則相對困難,因為其本身就是資訊流通緩慢的地方(對人類而言),且大結界不可能一拍腦門就開,一定是威脅漸漸增加,封所逐漸無效時的舉動。故年代最多只會停在江戶過渡時左右。
 另外,紙幣的部分。我認為是不可能存在的。幻想鄉既不是藩國,也不是什麼大型出口地區,幻想鄉內也沒有太多大戶人家可以這樣玩。即使外界有流入,也很大概率無法使用。
 鑑此,可推斷幻想鄉依舊使用寬永通寶、文久永寶、寬永通寶(4文)、寶永通寶、天保通寶、一朱銀、一分銀、二朱金、二分金,而大戶家可能會有一些小判金。且幻想鄉還是保有大量的銀錠、碎銀。而其他貨幣則會參雜著外國錢、舊錢。而幣制是幕府的四近位制,並有小型的銀相場提供援鑄。且一定有人在幕後維持貨幣的狀態,否則在使用程度上,100年已經是許多貨幣,尤其是貴金屬的極限了。可以推斷,應該是妖怪所為,他們才具有開發貴金屬的能力和鑄造的能力。但究竟是誰,目前不得而知。但也是因為幻想鄉的貨幣圈子太小了,才可以這樣維持。否則很快就會出現經濟危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