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日治時期之貨幣史
--------------------------------------------------------------------------
請避談政治 避談政治 若有不適請立刻離開 圖片若無法加載,可以到我相冊看
自1895年(明治28年)以後,臺灣正式變成了日本的領土,一直到1945年(昭和20年)才脫離日本,而在這一段時間中,臺灣的交易媒介究竟為何呢?
首先,在清治時期,臺灣人不管是來自哪裡的貨幣,只要重量固定、含銀量比例固定,都會用來流通,所以在日治時期之前,就有一定數量的日本貨幣在台灣流通。在日本佔領並台灣後,由於當時並未有專門適用於台灣的專法,故在硬輔幣的部分便依照日本的「貨幣條例」規定,將國內使用、非黃金製作的硬輔幣透過船隻運來台灣直接使用,而前政權所使用的貨幣以及外國銀圓一律回收。
而明治30年,日本啟用貨幣法,並發行五錢白銅幣(75成銅25成鎳),直徑20.60毫米,重7.13公克,設計為稻穗圖。隔年發行一錢銅幣(95成銅4成錫1成亞鉛),直徑27.87毫米,重7.13公克,設計為稻穗圖。其餘還沒有調整。
在明治30年4月1日,日本通過「臺灣銀行法」並開始籌備資金。在這期間,日本曾嘗在一圓銀貨和貿易銀背面的左右兩側加蓋「丸」字戳(其他面額不用),用以區分貿易地區。但最後因為流通不便導致金融市場混亂,於是在明治31年10月廢止該制度。
明治32年6月,「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正式成立。日本政府撥用100萬圓購買期股份,並於同年9月發行「臺灣銀行券銀券」,設計為直版雙鳳圖,面額壹圓(長95毫米寬135毫米),12月再發行銀券的五、拾、五拾圓,以回收在台灣民間流通的日本銀圓,但因為臺灣人不習慣用紙幣來交易,銀券的流通量微乎其微(基本上,除了一圓銀券以外,其他面額雖有發行但實際未流通)。
明治37年,臺灣銀行發行「臺灣銀行金券」,設計和銀券相似並維持直版,面額為壹圓(長85毫米寬147毫米)、五圓(長100毫米寬160毫米)、拾圓(長105毫米寬172毫米),並規定舊「臺灣銀行銀券」需要在明治42年兌換完畢,否則銀券將不能作為貨幣使用並且不能再兌換金券。所以在明治42年以後,已經無法見到「臺灣銀行銀券」的身影。
明治39年,日本國內修正「貨幣法」,將五十錢銀幣的直徑縮小成27.27毫米(原30.90毫米),質量縮小成10.13公克(原10.13毫米),並且將幣面龍圖的設計改為旭日圖。、二十錢銀幣的直徑縮小成20.30毫米(原23.50毫米),質量縮小成4.05公克(原5.39毫米),並且也將幣面龍圖的設計改為旭日圖。緊接著明治40年,十錢銀幣的質量縮小成2.25公克(原2.70毫米),含銀量從8成降低至72成,並且也將幣面龍圖的設計改為旭日圖,而舊版貨幣的除了一錢、五錢(稻穗圖菊花圖)。
大正3年,臺灣銀行發行「臺灣銀行大正改造券」,改為橫版並以台灣神社和台灣鵝鑾鼻燈塔附近的海岸作為設計,一開始先發行五圓(長145毫米寬87毫米),緊接著隔年發行壹圓(長135毫米寬82毫米),大正5年再發行了拾圓(長162毫米寬96毫米),最後於大正10年發行五拾圓(長172毫米寬102毫米),用於兌換舊時的「臺灣銀行金券」。而同時間日本於大正三年發行了最後一次龍銀,用於當作維持海外殖民地的準備金。
大正5年,日本國內修改「貨幣法」,發行了新面額5厘銅幣,其直徑18.78毫米,成分為98成銅,重3.56公克,並將一錢銅幣的直徑縮小成23.03毫米,質量縮小成3.75公克,並且也將幣面稻穗圖的設計改為桐葉圖。隔年,將五錢白銅幣(75成銅和25成鎳),直徑改成20.6毫米,質量4.28公克,並且也將幣面旭日圖的設計改為中間打圓孔配上桐葉圖。
大正7年,日本國內再次修改「貨幣法」,修改了五十錢銀幣的直徑縮小成24.85毫米,質量縮小成6.75公克,並且也將幣面旭日圖的設計改為八咫鳥圖。十錢銀幣的直徑縮小成16.06毫米,質量縮小成1.50公克,並且也將幣面旭日圖的設計改為八咫鳥圖,這二枚銀幣已經鑄造完成並準備發行,卻因為國際銀價上漲,最後未發行便被回收。
大正9年,日本又修改了「貨幣法」,將十錢從銀幣改成白銅幣(75成銅和25成鎳),直徑改成22.17毫米,質量3.75公克,並且也將幣面旭日圖的設計改為中間打圓孔配上桐葉圖,五錢白銅幣的質量減少成2.63公克,設計不變。
大正11年,日本修改「貨幣法」,五十錢銀幣的直徑縮小成23.50毫米,質量縮小成4.95公克,並且用雙鳳圖做為錢幣設計。
昭和7年,臺灣銀行發行了「臺灣銀行券甲券」,保持橫版並還是以台灣神社和台灣鵝鑾鼻燈塔附近的海岸作為設計,用於兌換「臺灣銀行大正改造券」。一開始發行拾圓(長144毫米寬77毫米),隔年發行了壹圓(長128毫米寬67毫米),之後於昭和9年又發行了五圓(長135毫米寬74毫米),昭和12年,發行了百圓(長154毫米寬85毫米),並額外在背面加上了檳榔樹的設計。
昭和8年,日本最後一次修正了貨幣法,並十錢從白銅幣改成鎳幣(純鎳),直徑改成22毫米,質量4.02公克,設計則是維持孔幣並修改了桐葉圖的樣貌,而五錢也從白銅幣改成鎳幣(純鎳),直徑改成19毫米,質量2.80公克,設計則是維持孔幣並將桐葉圖改成金鵄圖。
昭和12年,日本正式開始中日戰爭,由於戰爭開始後由於需要大量金屬(銅、鎳),日本制定了「臨時通貨法」來回收貨幣上的金屬,在該法出現之後,原本正統的「貨幣法」也正是被暫停使用(理論上是戰爭打完之後,但那時已經有別的法律凌駕在貨幣法之上了),一直到昭和63年被廢止。
昭和13年,在「臨時通貨法」實施後,五十錢銀貨開始逐漸被回收(但似乎對台灣引響不大,且台灣銀行也未像日本國內一樣發行五拾錢紙幣),十錢從鎳幣改成黃銅鋁幣(95成銅5成鋁),直徑改成22毫米,質量4.00公克,設計則是改成海浪圖配櫻花圖,五錢也從鎳幣改成黃銅鋁幣(95成銅5成鋁),直徑改成19毫米,質量2.80公克,設計則是改成桐葉圖配櫻花圖。一錢從銅幣改成黃銅幣(9成銅1成亞鉛),直徑改成23.03毫米,質量3.75公克,設計則是改成金鵄圖,沒多久又改為鋁質(純鋁) ,直徑改成17.6毫米,質量0.9公克,設計無改變。
昭和15年,日本開打太平洋戰爭,十錢從黃銅鋁幣改成鋁幣(純鋁),質量改成1.50公克,設計則是改成菊花圖配櫻花圖,並於昭和16、18年分別有減重0.3、0.2公克。五錢也從黃銅鋁幣改成鋁幣(純鋁),質量改成1.50公克,設計則是改成菊花圖配金鵄圖,並於昭和16、18年分別有減重0.2、0.2公克,一錢則是於昭和16年將直徑縮小成16毫米,質量改成0.65公克,設計則是改成富士山圖,於昭和18年減重0.1公克。
昭和17年,由於戰爭導致的通貨膨脹,缺乏高面額紙幣,台灣銀行開始發行「臺灣銀行券乙券」,面額為壹圓(長129毫米寬68毫米)、五圓(長129毫米寬68毫米)、拾圓(長142毫米寬75毫米)、百圓(長153毫米寬82毫米),該類型紙幣正面與甲券相似並同時流通,但在乙券上但只保留了组號,並且除壹圓外在背面都加上了金鵄圖。
昭和18年以後,由於臺日的交通逐漸受到阻擾,日本將印鈔用模具運至台灣銀行讓台灣銀行自行發行使用。最後,台灣銀行發行了大量的「臺灣銀行券現地刷券」拾圓(長143毫米寬75毫米)和百圓(長153毫米寬82毫米),其設計和乙券相似,如果按水印細分,可分成日本引刷和台灣印刷。
而在昭和19年,十錢從鋁幣改成錫幣(93成錫7成亞鉛),直徑19毫米,質量改成2.40公克,設計則是改成簡易的桐葉圖並打孔。五錢從鋁幣改成錫幣(93成錫7成亞鉛),直徑17毫米,質量改成1.95公克,設計則是也改成簡易的桐葉圖並打孔,一錢也從鋁幣改成錫幣(5成錫5成亞鉛),直徑19毫米,質量改成2.40公克,設計則是改成簡易菊花圖,台灣銀行也開始大量發行「臺灣銀行券現地刷」拾圓(長140毫米寬76毫米)和百圓(長153毫米寬82毫米)券。
昭和20年9月2日,日本投降,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前,台灣銀行原本欲發行了千圓紙幣(玉山圖,長172毫米寬100毫米),後來放棄並請日本透過飛機將日本國內過剩的「日本銀行券千圓」(武尊,長172毫米寬100毫米)運來台灣加蓋「臺灣銀行」印章直接使用。同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日治時代正式結束。而日治時期所剩下的幣券,有的拿去台灣銀行兌換成舊台幣,有的則流落民間。
硬幣圖片出自PCGS鑑定公司,紙幣圖片出自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
備註:有鑑於 喵玉殿 版權申明指到2020年為止。筆者特別在此申明,此文章、圖片皆為筆者所有。未經通知允許,嚴禁任依使用。若要轉載,請轉載喵玉殿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