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稗田夏木 于 2023-7-25 00:45 编辑 
 1.去年从家里润了出来,没有了某些人的干扰之后,我发现自己心态没那么容易爆炸了。
 加上去年疫情被封在家里,闲来无事看到《秋兴八首》,因为诗歌本身的沉郁顿挫和少年老成心态的共鸣,这组律诗让我很快就陷了进去,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背完了。现在看来大惊小怪,其实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不可思议,因为我觉得我是个智障,背书是一点也背不下来。
 后来就开始大规模背诵诗词了,像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还有其他一些名家有名有姓的散篇,状态好的时候甚至要去挑战《秦妇吟》和《哀江南赋》,还有《论语》,虽然《论语》和《秦妇吟》都只背完了一半,哀江南赋根本没动,但这些经历还有和诗歌共情的心路历程确实给自己奠定了认真备考的自信。还有一点自信就是发现自己看的书背的诗文比上岸的同学多很多,但是这无关考试,不影响我英语一错114514个客观题。
 
 2.复习得越久越是麻木和疲惫,不过一开始就没对周围人报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加上一直是孤儿备考,所以也就没什么情感上的落差。我经常觉得去除了血缘关系,一个自然人对另一个人是没有正输出的义务的,所以寂寞的时候找不到说话的人也觉得没太多大不了。但是这么说又未免太无情(就算只是对自己这么说),比起暴论,更像是防御性的悲观心态。
 
 3.书读多了不加以反思是真的会产生傲慢和偏见,有意识或无意识,例如见到别人推荐读书,一看到没有写进文学史就会下意识认为这本书意义不大,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尝试前人早就写过了云云。这些不由自主的观念毫无疑问带着傲慢,静下心来想就感觉自己纯纯孔乙己+赵七爷+阿Q
 所以现在暂时想的还是那样,不建议身边的人去读文史哲,一读就最好读到底,停下来就会陷入庸俗化和概念化的思维。
 
 4.今年暑假开头跟日本留学的朋友偶然提到自己的研究思路,对方表示可以拿去问日本大学的相关教授,遂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了一大堆。得到的答复大概就是思路值得鼓励,以后可以大规模阅读相关论文和文献形成研究思路。我是真没想到会得到肯定,还是那样,我觉得自己是个智障,嘴里吐出来的都是狗牙。
 加上自己想研究的Massacre叙事,一开始的动因是非常主观的:去年读过一些集中营的研究,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某段时期的某些群体的,然而我还不料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于是深入了解相关历史和文学,加上最近瘟疫叙事的研究启发,我就觉得不止瘟疫,Massacre也可以作为一个叙事的特殊题材入手研究。
 ↑以上学术想法都只是自己的思而不学,学也只学了一点点。说到底自己想考学硕的最终目的非常抽象,这些实际的计划都是自然而然生出来的。
 
 虽然自己还没考上,在这里胡言乱语更多的就只是想说下话,到底还是《一句顶一万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