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小的習慣調查。
就目前觀察,寫同人文的作者在寫作之先的動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種:故事優先
先擁有自己想寫的東西,有某種發想或是思想,希望借由文字寫出一個故事,表達一些什麼。
作者在腦內有故事的雛型,然後他們找原作的一些角色往故事上套,為故事安排一個個原作角色套進去,再在寫作期間根據原作角色性格和故事發展需要作調整。
過程舉例:
靈感來了,有個故事很想寫出來→故事中大概有這樣那樣的角色/故事需要這樣那樣的角色,然後發生這樣那樣的事→聯想哪些原作角色可以擔當那些故事中的角色和其作用/職責→寫作小說,故事為主導,角色的性格和背景能為了更精準演譯故事而作出修改和調節。
特點:
很少特定寫某些角色或CP的故事,有的話背景和性格可能都比較不一樣,沒有作者固定某種二設一脈相承的特點,卻有種彷彿什麼角色都寫過的感覺。
儘管有些角色會比較常出現,但出現的原因多是「劇情需要」,形式多是「故事職責所需」(例如我的故事需要一個總在妒忌的角色,於是我把橋姬安排入去;又或者故事需要一個不死身的角色,於是我把妹紅安排入去)
但基本上對於演譯故事的角色沒太多執念,比起想寫某角色、某CP的故事,更多是為自己的劇本選出最合適的角色來演出,作者比較像是冷靜的導演那般存在。
要是對某個角色/CP沒有梗,就不會寫作他們的故事,也不會主動去找梗。
第二種:角色/CP優先
一直追棒、熱愛著某個角色或CP,在寫作之先,比起想寫什麼故事,更多的是腦內一開始已經裝著某角色/某CP,寫作時也是無懸念地以這角色/CP出發。
作者腦內一開始或許還沒有故事的雛型,但在故事和靈感出現前就已經決定了要寫的角色或CP,他們寫作的動機多是突然對某個題材或是背景靈機一觸,希望喜歡的角色/CP能活躍在這樣的背景,才再想會發展怎樣的故事。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於想要塑造或是表現自身對某個角色/CP的看法,他們的各種互動、感情進而開始想故事或背景而進行創作。
過程舉例:
(一)XX本命/想寫XX的小說→發現了某個架空背景很帶感→讓XXPARO到該背景→發展故事→在故事上多寫關於XX的事多是因為自己高興。
(二)XX本命/想寫XX的小說→某天突然挖掘到關於XX的特點和自我看法→開始想背景或怎樣表現這種看法→寫成故事→XX為主導,故事會為了更精準表現及塑造XX的特點和看法作出修改和調節。
*「XX」為某個角色或CP。
特點:
多是集中寫某些角色或是CP,小說以人物交流或感情心理描寫偏多。
基本上喜歡那個角色或CP的人會對該小說很重視,但其他讀者未必對該小說與前者給的評價一樣高。
對該角色/CP有種執念,不樂意單純為了故事或劇情扭曲心目中的角色/CP(除非小說要表達的就是該角色/CP的扭曲面)。
但故事有需要發展到暫時不能寫那角色/CP相關的段落時,寫作動力下降,相反寫到那角色/CP相關的段落時動力回升。
從來不存在對於某個角色/CP有沒梗的問題,因為想寫他們,所以幾乎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找梗,例如在電影、其他小說等,以主動挖掘他們的梗為樂。
此外也有第三種情況,也就是第一種+第二種。
第一種>第二種:
始終以故事或思想為主導,或真心會偏愛某些角色而愛寫某些角色。
不過要是對某個角色/CP沒有梗,仍然不會寫作他們的故事,當問他們為什麼不寫某角色/CP時,他們大多是答「沒有梗」而不是「對他們無感」。
第二種>第一種:
故事的主角眾明顯以某些角色或CP為主導,但由於故事未必能光以那些角色支撐,所以在加入其他角色時會以「第一種」的原則安排及分配一些原作角色到故事中負責某種職責角或是劇情推動,但故事始終以作者最想寫的角色/CP所主導,其他角色和安排更多是輔助作用。
當問他們為什麼不寫某角色/CP時,他們大多是答「對他們無感」而不是「沒有梗」。
各位認為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呢?
「第一種+第二種」那兩個選項可能會比較多人選,畢竟比較折衷。
但不代表上述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是完全的極端,但若然覺得自己有九成以上是就「第一種」or「第二種」動機來寫作,就請投其中一種。
相反認為自己兩種都摻集,但就「第一種」or「第二種」動機來說,沒一邊的佔有率高於90%,那麼請斟酌選擇「第一種>第二種」or「第二種>第一種」。
其他:請回帖說明,但若然說是第一種第二種各50%的話,比較選其他,我還是更希望能請投票在那四個選項中選中其中一個。
感謝m(_ _)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