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信大家在进入东方之前,就已经或多或少想过不老不死的话题了吧。总之我入东方之前确实想过如果变得不老不死会怎样——当时我觉得很好,因为有时间做现在做不完的事情,还能学很多东西。不过最主要还是因为我怕死。
后来我读了本书,杨绛的《我们仨》,前文杨绛回忆她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的生活往事,很是温馨;读到最后标题“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突然就觉得很悲伤。于是对长寿的看法改变了:杨绛写此书时尚不到百岁,故事在旁人看来已很悲凉;如果是永生呢?就算身体没有病痛,心死也很快吧。
再后来,我读了另一本书,周有光的《拾贝集》,然后——没错,对长寿的看法再一次改变了。全书的内容完全不像105岁的老人所写,更像尚在大学、对社会国家事务满腔热忱的青年(他之前一年写的《朝闻道集》甚至被禁了,可想而知);又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周有光先生曾参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应该会拼音输入法——他还更新博客,去年还开了微博(只是更新较少)。他本人对长寿的看法,只是“上帝糊涂,把我忘了”。而我觉得这就是我设想的那种长寿——做现在做不完的事情,不断地学习并获得知识。
这些都发生在我入坑之前。入坑之后读永夜抄设定、读儚月抄、读那句“我到死都是人类”、读了一堆又一堆的寿命论本子又看了不少手书。感动过,也哭过,但因为之前的思维,仍旧没法认同“放弃长寿与爱情,保持人类的短命到死”这种设定。
为什么要这么选择?永夜抄里咲夜的那句话让人玩味,神主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不深究为什么咲夜说了这句话——因为我写这篇东西不是为了考据,只是在借东方表达我对一种文化的看法。至于二次本,解释各异,但有一共同点,就是所谓“保持人类的短命到死是为了人类的尊严”。用的设定可能不同,但最后总之想证明人类的身份很重要很重要相当重要。自认为比较代表性的是宫本龙一的这段:
想来我为什么向往开头所说的那种永生,正是因为“竭尽全力活着”这一点吧。周有光先生能这么热血,也是因为料想自己时日无多——似乎可以这么解释。
但是让人“竭尽全力活着”只有“让人意识到死亡”这一种方法么?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如考高中考大学、乃至平时费老半天劲写文画图做考据是因为“如果我不做明天就会字面意义上失去生命”么?没听说过用绑票催坑的。对事物的爱也可以让人竭尽全力活着。
看来长寿到底是痛苦还是如何,关键还是看心灵吧。热爱生活,有所追求,比较看得开的人,推迟对他而言应该是幸福的(至少是有益的)。虽然没有那么快死亡,也在符合人类定义地,竭尽全力地活着。不过我想,缺少这样的心态,一般也没法健康地活到百岁吧。
说到底,人们对于异常的长寿乃至永生的看法,对舍弃人类身份实现长生这一行为的看法,都是人类自己的臆想而已。因为人类没法永生,也没有发现外观和人类完全一样的物种。至于长寿者,没有超过150岁的,而100岁还能清晰流畅表达自己思想的也屈指可数。所以我们幻想出永生是悲剧,幻想出人类相对这些根本不存在物种的尊严,幻想出长寿=孤独=痛苦。
但是如果真有转变成妖怪的方法我想我会用,蓬莱之药放在眼前我也会喝下去。——现在有一个100岁还能清晰流畅表达自己思想的人类告诉我们,100多岁也能是当代青年。所以再多活个几百年又怎么了。
我还是更喜欢青帖里的这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