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池、 于 2013-7-17 11:02 编辑 
 接7楼:
 前面说过人的听觉系统功能上是相同,那为何不同人听音有差别呢。别忘了欣赏是主观的,人对节奏、音高、音长的认知 可以说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节奏感好 但是分辨音高的能力差,有的人反之。别小瞧了主观的作用,举个极端的栗子,精力不足快睡着的人的注意力是极不集中的,若此时他在听音乐,那么日后再听时他会发现听到的与印象中大不相同。
 即使清醒状态,精力的集中也会影响对细节的欣赏,亢奋状态时、刚接触某器材/音乐时,注意力无法投在所有点上,只有慢慢熟悉了音乐的细节,才能具体的说出差别。这并不是说初听就没有差别,反而说明了主观的不确定性,不信的同学可以测测自己的音感,刚接触时想必很难分辨音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也即是熟悉了之后 便有了分辨能力。
 那么是不是常听就能一瞬间分辨无损压缩和未压缩的音频文件的区别呢,这就不仅仅是音高等基本要素的区别了,微小的振动、微妙的音色、头尾音、结相(ps,我还是那个观点,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结相,要他们听现场画出发音体的大致形状没几个画的出)等不仅需要高端器材,更需要尽可能还原频谱的算法(这就是格式问题(像mp3这种格式,就通过心理声学把人容易忽略的一些细节选择性丢失了,以达到减少信息量的目的,不过主要手段还是削高频)),还需要听者的集中。这是很难说清的,即使前两者相同,第三者也没有办法保证。
 譬如听某张唱片时你的精力集中在铜管上,很可能会出现弦乐部力度轻了的错觉,这仅仅是通过对比得出的主观印象,下一次聆听精力集中在低音部时,这种错觉很可能会消失。有人会说他听无损和wav有明显差别,如果没办法具体指出差在哪里,那 很遗憾无法排除错觉的可能,毕竟人不是机器,不能精确同时处理多个信号,这 就是听音差别的一个简单原因(当然机器也无法欣赏声音的主观美^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