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然沙包 于 2013-7-9 18:42 编辑
我说一下我的观点无声电影(或称默片),就是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因为默片没有与影像同步的声音或说话,所以会加入所谓的“间幕”,以文字表示向戏院观众展示主要对话,甚至对电影内容的评价,或后来发展的暗示。
间幕(那时候通常称为字幕)自身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一种视觉上的元素,有着对电影本身或电影里的行为的一种阐释或简介;甚至可以提高戏院内的气氛。大部份默片的播放速度都比有声电影缓慢,因应年份和影院的不同,每秒约为16至23格,而非现今统一规格的每秒24格。 播放默片几乎时时都需要现场的音乐。一开始,人们一直认为音乐不可或缺,对气氛或培养观众情绪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小镇或住宅区的戏院都有琴师。在1910年代开始,很多大城市开始有管乐师,或整队管弦乐团。大量的戏剧管乐和调音器,都能够有效刺激观众的情绪。
我想说什么呢。事实上上面引用的全都是无声电影的定义,无声电影是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不得不采用无声的形式。现在——作为东方众大家一定知道了,就是手书。手书和一般意义上的动画表现的侧重是不同的,因为在制作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配音的情况(少数有配音的比如幻想乡的哭泣者是因为一开始就有这个打算),所以大家看这个配音版的时候就会发现——音画不同步。因为阅读速度和说话速度是不一样的。假如到了后面出现“间幕”的情况,违和感可能更加的明显。所谓的褒贬不一,我想肯定是指声优配的好不好方面吧。
估计像我这样从根本上不认同的一定是脑子进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