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73 于 2013-12-16 00:13 编辑
注意: 1、有男主、无后宫、轻微限制级要素(?); 2、无CP、无糖分、无粗口; 3、拢共没几句台词所以当它作一设文大概也不是不可以的(第一次写一设文诶,dokidoki~);
钟 鼓 楼
坐107,到鼓楼站下,顺着总是挤得慌的地安门外大街走个十来分钟,就到了钟鼓楼。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钟楼在后,灰墙黑瓦。”
这五年来,每天下午六点,我都到这儿来。 今天是几个白人小姑娘在和三轮车把式还价,炒肝馆子里广播的是马老板的《甘露寺》。
和平常一样,我拿二十块钱买了张鼓楼的票。卖票的姑娘早认得我,冲我笑着点了点头。
鼓楼的楼梯又窄又陡,许有快一百级吧,没数过。我腿脚不算很灵活,每次都爬得很累,倒也习惯了。
每天大约这钟点,是鼓楼上的工作人员要换班的时候,这是我早就算好了的。爬到楼上时,我和要下楼的陈师傅打了个招呼。
钟鼓楼是那种没什么意思的景点,傍晚的时候是不会有其他游客的。
在露台上和我一起看着南边的,还是只有那个穿着紫色衣服,不论什么天气都打着洋伞的金发少女。
五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只是突兀地觉得这个看风景的异国少女与这里应该不相称的。
那时,我透过没有因事故瞎掉的那只左眼,悄悄观察过她。
她很美,真的很美,美到让人失去了去把握这种美的实感。她斜坐在围栏上,侧倚着掉了漆的石柱,用那双淡紫色的瞳向风景中望去。她看风景的眼中,散发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忧郁光彩。
说不出原因来,我只觉得那眼神是如此的熟悉和亲切,而最初的不协调感早已烟消云散了。
然后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每天的这个时候,我们都在这里相会。
她为什么要来这里?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我和她大概都不在乎。
所以我们几乎从不说什么话,却建立了奇怪的默契:一齐安静地看着晚霞中的天际线,互相沦为对方眼中的风景,像三流的超现实主义画作一样。
从鼓楼的南边露台往外看,北京城的剪影在夕阳下呼吸了数千年,然后被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撕成了碎片。那是种让人觉得自己渺小到无从战栗的触感。
今天她也一如既往地看着这条残破的影子,一言不发,仿佛没有察觉到我的到来一样。
“紫”,三年前她曾告诉我这是她的名字。“紫,”我转过身,对着那个五年来没有一丝变化的少女说道:“要不,您嫁给我吧?”
这应该是个很有趣的笑话吧?可是我和她却都没有笑。她缓缓地转过头来,面无表情,用她这五年里一直注视着北京城的那种目光注视着我。四目相对,过了好一会。她脸上全没有悲伤的神情,却流下了泪来。
“啊,她知道的。”我很是欣慰地确认了这点。
在鼓楼上,我们俩毫无逻辑地这么互相理解着,日复一日地舔着对方的伤口。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也没多久,鼓楼上又只有我一个人了。
我从兜里掏出那根帽针。四十二年前,我拿到第一笔工资,买给她做礼物的。这五年里我一直随身带着。
我把它慢慢地,插进了我左眼里去。倒是没有我想的那么痛。
拔出来,擦干净,放回兜里,我斜倚着那根红漆柱子。我看着夕阳下的老北京城越变越红。更红,更红了,越发红了。
“要不,今晚给孙子炸几个韭菜盒子吧?”我莫名其妙地盘算了起来。
于是我一面这么想着,一面缓缓向下落去,觉着特别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