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小路有祐 于 2014-1-21 10:11 编辑
《鸟船遗迹》是神主ZUN在其弹幕大作《东方神灵庙~~Ten desires》,也是在其专辑《未知之花,魅知之旅》后的新作CD专辑。一开始吸引我的便是它的Title,"鸟船遗迹"。不过它指的具体是什么,本人暂时不会去关注那些考据的东西。只是看到这专辑的介绍,该专辑是于2012年04月30日公开发行的,而那时已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时段,刚好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距我朝的"瓦良格"舾装完毕,打上"16"号舷号正式命名为"辽宁号"的航母交付的那一天也不过20周(2012年9月25日)时间。而在此之前的时间里(三年前),11区的“日向级载机巡洋舰”首舰“日向号”(DDH-181)在2006年5月11日开工建造(此外DDH-181于2007年8月23日下水,命名为日向号,2008年8月完工并进行为时半年左右的试航,在2009年3月18日于横须贺交舰);还有2013年5月10日,我朝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在渤海湾畔正式组建。这些时间点上的意外契合,实在令人浮想朕翩。而我也不经意间加入了遐想的行列中。那么鸟船遗迹,又令我想到了些什么呢?这次我就打算完完全抛开那些考据的东西,尽情地随着旋律展开联想。目前联想到的,主要有以下几样东东:
(〇·五)“鸟船”这东西,真的存在过:我朝古代“四大古船”中的小吨位快速海船。
现实中,历史上能够被称为“鸟船”的古典海运帆船,是我朝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为我朝古代著名海船“福船”船型改制而来。其中,“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福船”是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它的两舷向外拱,两侧有护板,有坚强的防撞梁,吃水线又深,可达到四米;船体高大,上有宽平的甲板、连续的舱段。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湾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 由于福船具有上述特点,适合于海上航行,可以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后来,福船有了它的简化小吨位船型,那就是“鸟船”。它主要建造于浙江沿海一带,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名。古代浙江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由于鸟船船头眼钉上方往往会装饰绿色眉状线条,故它又得名“绿眉毛”。 郑和船队中就有福船这种古船型。一般形制为:船长31米,宽6.8米,吃水深2.2米,排水量230吨;采用古老的单木制舵,舵长11米,宽2.3米;有三桅五帆,其中主桅高24.5米,主帆三面,使用风力航速最高可达每小时9海里。 鸟船,属福船型的简缩小型快速海船。船长10米,船宽3.4米,双舵改回为单舵。在明朝末某国姓爷水师的船队中,“鸟船”是用的比“福船”数量多的一种快攻船型。
(一) 最原始的:载有鱼鹰的小鱼排。
这里的"鱼鹰"当然不是指山姆大叔的V-22倾转旋翼机,而是一种旧时江河上渔民曾驯养过的水鸟:鸬鹚。它又名"水老鸦","鱼鹰",是一种专以水中鱼类为食的淡水水鸟。人们利用它的水性好,善捕鱼且每每都能得手的习性,驯养它们成为捕鱼的好助手,只要渔排离岸打鱼,渔排上除了船工外,就是小群的鸬鹚等侍着到达鱼群出没点,在渔人的吆喝下纷纷扑进水里充当能干的"潜水猎手"(详细过程请见郑振铎所写的文章《鸬鹚》)。一条停满水鸟的小鱼排在水上晃呀晃地,別有一番情趣,但是这不就和现代兵器库中载满战机的平顶大船有共通之处吗?只是鱼排对比平顶大船的规模已然很小,但是渔排上的"舰载机"通人性,肯听话,且专门从事反"潜水艇"(鱼类)的工作,所以,如果说载有鸬鹚的渔排是"土航母"的话,渔排的主人是“舰长”也是“舰载机集群”的“指挥官”,只是他脑海里沒有"航母"的现代概念,只知道利用船只作为载体与平台,为其上的“舰载机集群”提供栖息与必要的给养罢了。 在南方水乡,有经验的渔人捕鱼时常随船带上驯化好的鸬鹚。鸬鹚整齐地站在渔排一侧,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鸬鹚的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然而,东南沿海某省的海洋渔业局以于2006年10月通告正式实施《渔业捕捞禁止和限制使用渔具渔法目录》,其中包括鸬鹚在内的原有多种渔具渔法均被列入禁用或限用的范围。独具高超捕鱼本领的鸬鹚,就这样被禁用为水上捕鱼动物。这样美丽的意境,今后将再也无法看见了。驯养鸬鹚协助捕鱼,至此已经成为南方的渔人的一种绝活,能够掌握的渔人已经不多了,使用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这个传统的捕鱼方式将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也就是说,现在只能能够在渔家乐之类的地方一览鱼鹰捕鱼,而通常都是以表演项目的形式出现的。
(二)也许是恰当的:载着钢铁巨鸟——舰载机(好吧飞机是硬铝造的)的平顶大船——航空母舰 代表:山姆各大平顶大船战斗群的旗舰(有很多。CV常规动力系、CVN核动力系……)
我认为和上文的载有鸬鹚的渔排相比,这些军事用途的平顶大船气势更大,联系也更加紧密,甚至可以说,“鸟船”=航母!有必要扩充介绍。
早在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是由平顶大船(航母)和平底小船(登陆艇)打赢的,航母是太平洋战争的战斗主力,各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最强大,数量最多的航母为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平顶大船成为各参战大国投入资金物力财力人力最大的兵器项目,也是兵器当中尖端,太平洋战场是平顶大船们各秀绝技的舞台,而时至今日,平顶大船也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它的发展强大和富强兴旺对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实力是一个极大考验,于是在有的国家,砸锅卖铁也要摆出平顶大船和上面装载的各式舰载机,更多的国家倒是望而兴叹,或者不得不购买他国无力支付"养船费用"或为了升级换代而贱价出售的"扔货"平顶大船,比如说泰国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由西班牙建造“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轻型航母的设计理念;而印度海军的1985年的"维拉特号"(还有后来的“维克兰特”、“维克拉马蒂亚”)由1955年约翰的皇家海军"竞技神"轻航母改编而来。这些平顶大船使得拥有它的国家在战时具备了可以随时出动的前进基地,在平时的海上救援行动中也有了一个理想的指控、通讯中心。
我朝接手的前"瓦良格",一开始已然是“鸟船”之"遗迹"了(动力,武备、观瞄指挥通信设施和数据链等等压根就从没装上去过,只是一躯未完成的半成品空壳),但我朝才子多奇俊,终于在庞大躯壳中披挂上了我朝为其预备的兵刃和战机(写这篇文章的时侯是2013年5月11日,我朝舰载士兵刚刚成立两天,正在紧锣密鼓的招兵买马、聘帅造机),在"遗迹"上重现了辉煌的"殿堂"。诚然,为了摸索我朝蓝水海军外洋征战的出路,借鉴他国经验与成品势在必行,而不是现抄现用,闭门造船更不可行。
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乌里杨诺夫斯克"号,好端端一介超级核动力大吨位平顶船,在建造到半途乌克兰国内经济交困、建造它的黑海尼古拉耶夫船厂南厂举步维艰的黑暗时刻,挪威用“六艘商船”的订单先将“乌里杨诺夫斯克”船花挤下了建造它的船台,然后可怜的船花被肢解后送进熔解炉灰飞烟灭,被山姆以先开价废钢一吨450美元后来以“不懂市场行情,应该是一吨150美元”的价格买走全部再生废钢,也沒有留下半处名叫“乌里杨诺夫斯克”的"遗迹"。没多久,斯堪的纳维亚海盗敲定原来要定购的6艘商船合同解除——当然解除这两份合同,山姆的钢铁公司和斯堪的纳维亚海盗的公司只付出极小的违约代价。山姆和斯堪的纳维亚海盗巧妙的一唱一和,利用一个假合同就瓦解了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和山姆的平顶大船竞争的可能性(弹射+核动力)。给对国防十二分关注的人只留下念念不忘的叹息记忆。
我朝开建自己的平顶大船时候,也拒绝过来自高卢的"扔货"——“克莱蒙梭”号,高卢政府提出的条件是,我朝必须从高卢购买雷达和通讯系统。考虑到购买后维护航母的费用及当时的政治外交因素,我朝政府最终没有答应高卢人送上门的“美事”;二是因为考虑到我国这边条件不成熟,没有足够的护航舰队及当时没有合适的舰载机。大家想一想,高卢又不是那么愚蠢的把一艘(只当废铁卖都能卖几千万法郎)航母以几乎是白送的价位送给你,主要原因并不是高卢提出我朝必须从高卢购买雷达和通讯系统这些条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克莱蒙梭号”航空母舰上石棉的事——对于没有生命的航母,石棉是作为一种阻燃材料,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造船业中;而对于人来说,石棉则是致癌的猛毒。退役后的该航母却因含有毒物质而成为令法国军方蒙羞的“毒船”。由于携带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石棉物质,居然在退役之后成了万人嫌的“巨型垃圾”。后来,1984年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航母作为废船卖给中国联合拆船公司。澳大利亚在交船之前已经把关键的蒸汽弹射器、导航雷达等设备拆除。中国得到的仅仅是伤痕累累的船壳,连自身动力也没有,仅存可以借鉴的便是它的斜向跑道甲板以及现代航母的构造。1985年5月21日,墨尔本号被牵引进广州黄埔船厂,先后有1万多人次登舰参观。这是个近2万吨级的废弃老舰,拆船公司足足用了9个月时间才拆完。 同样也是来自黑海尼古拉耶夫船厂的两条“基辅”级航母的废船体,其一的“基辅号”在我朝的国情要求当中早已被“瓦良格”取代,1993年6月30日退役,1996年用废铁价出售给我朝并存放于天津塘沽的军事主题公园。"明斯克号"残体(1993年1月退役)没有送去肢解火化。它几经周折到达我朝深圳沙头角大鹏湾,改建成由四万吨级航母改造而成的大型军事主题公园,只作轻微维修,开辟了军事展厅,供人游玩凭票参观,凭吊,触摸战争的利剑,感受不一样的心跳。最终令两条姊妹舰永远地成为两处还活着的"遗迹",也许是对她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的最好念想吧。
( 三•五)无脚能走,有翅难飞——水翼船(Hydrofloat) 代表作:山姆的:“飞马座级”(PEGASUS,1977)水翼导弹艇 大卫的:希姆里特级(SHIMRIT)反舰水翼艇 前苏联的:1240型水翼导弹艇 11区的:PGO-1式防空水翼艇 原理:也是运用了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原理,在船的吃水线下装一至两组鸟类翅膀一般的水翼,当船舶加速时,可由于上下方水流速度差产生压力差而产生提升力,从而把船身部分或全部抬离水面,以降低航行阻力,这种快速船舶方案是与气垫船并行以及被穿浪体船舶、小水线面体船舶所替代前的快速船舶方案。
( 四),过渡方案:地效飞行器 旧称"冲翼艇",是一种利用"地面效应"进行起飞空滑动飞行的水栖飞行器。 代表作:前苏联的:A-90 Орлёнок(对拼为Orlyonok,“鹰雏”)(1972年Экраноплан,对拼为Ekranoplan)。 伊朗的:2010年9月“信心-2”型地效飞行器 原理:气流流过机翼后,会向后下方流动,这对地面或者水面将产生一股反作用力,当它在距离水面大约≤1/2翼展的高度上飞行时,整个机体的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会陡然增加,阻力减小,阻挡飞行器机翼下坠。这种可以使飞行器诱导阻力减小,同时能获得比空中飞行更高升阻比的物理现象,这就是地面效应。升力陡然增加,被认为适合某些军事场合特殊性时代的产物,冷战时期关于它最著名的莫过于前苏联的阿列克谢耶夫设计师牵头的Ekranoplan产品,或为军备竟赛中的后起之秀。
(四 •五)也许这船是真的飞起来了:水上飞机/水陆两栖飞机 代表作:山姆的:PBY“卡特里娜”系列水上飞机(1935) 11区的:川西H8K1二式大型水上飞机(二式大艇,1941) 前苏联的:沙夫罗夫(Шавров) 沙-1、沙-2型(Ш-2,1926) 别里也夫 (Беръев)别-6 (Бе-6,1960)、别-12(1962)、A-40“信天翁”(1983~1987),别-103(1996~97),别-200(1998) 汉斯的:道尼尔 Do X、Bv222系列(1929、1940) 我朝的:水轰-5(1973) 要说水上飞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我朝战国时期,庄子亲笔的《逍遥游》开篇有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于是庄周他老人家对人类有朝一日能够在水天之间行进自如的方式的伟大设想。类似的还有凡尔纳的小说《主宰世界的人》及其前传剧情《征服者罗布尔》,当中提到的“恐怖号”三栖快船,还有"信天翁号"飞行船,更是对人类借助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在天水之间任意去留的猜想实现可能性的肯定回答。 伟大的尝试总开始在伟大的设想之后。1921年,意大利人试制的Caproni Ca.60 Noviplano超大飞行客船建造完成,总共拥有三层三对共九条机翼,可承载100人。试飞初期,期望用来打通从意大利到山姆的航线。但设计组壮志未酬,不孚众望,飞机勉强爬升到18米的空中随即坠落,试飞员侥幸逃生,机体严重损毁,飞机勉强爬升到18米的空中随即坠落,试飞员侥幸逃生,机体严重损毁。飞机制造商一开始宣布将会修理飞机,但当晚机身被拿去给德国的汉斯们作为"齐伯苓式"飞艇的艇舱。开发计划也宣告失败。 (东方灵异传中死亡天使萨莉艾尔也是三对翅膀——注)尔后更多的会社、组织与设计者及试飞员加入了水上飞机/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与飞行中…… 汉斯们的道尼尔公司1929年研制的“Do X”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飞机,最大速度达到224千米/小时,1929年10月曾创造一项载169名乘客飞行的世界纪录,一直保持了20多年。,后来又有了顶着战火纷飞而诞生于1940年的Bv222型水上飞机,通过降低巡航速度,使得留空时间达到难以置信的33小时。山姆的“联合”公司30年代研制的PBY—5“卡塔林娜”两栖飞机在二次大战中广泛用作海上巡逻机,生产量达4000架,战后改作森林消防飞机。战后水机发展速度放慢,主要代表机种有前苏联的别-10和11区的PS—1水上飞机(后来被US-1代替),后者由于采用了附面层吹除襟翼和喷溅抑制槽技术,具有较高的抗浪能力。我朝在伊尔-28的国产改造版本轰-5的基础上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水轰-5,能执行反潜猎雷任务。
(五)轨道上的办公室:空间站 代表作: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在建)ISS-ALPLHA 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1986) “礼炮号”空间站(1971~1982年) 和平号,在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出现之前,是当时世界上最巨大的绕地航天器,重达137吨。在2001年3月坠入南太平洋之前,它接受了从各国来的宇航员,成为一座"宇宙客栈"。但由于运行年久失收加上苏联解体,还未从经济凋敝中治愈的俄罗斯不得不逐步削减调拔对和平号的维护费用,在耀眼火花的照射下,和平号怀揣着人类的骄傲和上面未及而造宇宙环境致变的细菌和害虫们一道魂归大海。庆幸中说明中提到鸟船尚未和和平号一样落雁归海,而是仍在轨自主环行,但本质已和太空垃圾无异了。庆幸的是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是作为永久性人造天体而建造的,对于我朝亦在进行永久性空间实验室的试造——天宫系列也是绝好的范例。
( 六) 不可理喻:“行星裂解飞船(Plant Cracker Star-ship)”(它已经遁入幻想。)
范例:《死亡空间》(Dead space)中的:石村号(USG Ishimura) 天天天号(USM Valor) 先不说这两个槽点颇高的船名,事实上《死亡空间》我也没有看过玩过,这是剧情科幻+恐怖向(欧美类的18X大多时侯的是血腥暴力,不象东半球18X的概念大多时候指情色糟糕內容。太空工程师艾克萨克在不明要旨的指令驱使下,一手调查被所谓“圣物Nes”滋扰了石村号空间运输船,可里面早已成了"地道战",Aegis 7事件(2508年)后船上所有的活物都变成了异样,就连被感染的船员统统变成了Necromorphs,成了上肢变成镰刀状的怪物,猎奇……见艾萨克就猛状猛砍。这简是和《鸟船》里的內容说明十分接近,但是ZUN描述的那荒唐的鸟船沒有荒废得那么异样,鸟船仅仅是由于机械故障报废的,维生系统和环控生保系统(大概吧)完全歇菜而成为一座天上空城;《死亡空间》的两条行星际飞船的遭遇比鸟船更加凄惨先是“石村号”由于“圣物”而变得一片狼藉……一个CQD救援信号从“石村号”发出过。信号吸引了军事船只“天天天号”的注意。然而,“天天天号”接收到了一个“石村号”发射出去里面装着Nes的逃生舱,当他们检查逃生舱时,“天天天号”的所有人全部遭到Nes的感染性攻击,船员或感染或成批死亡;失控的“天天天号”猛烈撞击在石村号上,船体被摧毁。 这《死亡空间》或许是人类对于星间长途长距离长时间飞行甚至是移民的畅想当中的理智思考和风险评估的另类反映吧。
( 七)绝对创意:松本零士的“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的各型空间船艇(毕竟也是遁入幻想的东西,这里不多介绍。) 地球方面(冲田十三舰长)——大和号:把二战时被炸沉在海底(因为海已经没了,所以战舰残骸其实是在陆地上)的战舰“大和”改造成能潜水能飞空能在宇宙中航行的超级宇宙战舰(那个铁疙瘩在海底沉了250年居然没有完全氧化、溶解成离子……(11区语是把前者写作“大和”,而把后者用片假名写作“ヤマト”,以示区别,但是似乎还有复活军国主义之嫌疑) 加鲁曼•加米拉斯(狄思拉总统一方):1号空间航母:搭载驱逐机 2号空间航母:搭载轰炸机 3号空间航母:搭载鱼雷机 二连三段航母:以上三种舰载机都可搭载,左边出飞机,右边进飞机 战斗空间航母:唯一的舰载机飞离后,甲板翻转成为战列舰
另外也由于本人的遐想,本人也设想补充了一下《鸟船遗迹》的自设CD封套: 背景色调色为 蓝到紫色的斜向过渡色,封面为那张著名的、上了我朝各大媒体头条的552号舰载机从漆有16字样的船头滑跃起飞瞬间的那张照片(请允许我把那张照片起名作"小燕出巢",0k?),封底则是从入夜船灯闪亮,从舰岛上向望向大海的镜头一角,有一条同航的测量船上的4个锅形天线指上繁星满布的夜空……
该专辑的首曲《卫星トリフネ》开头的低音电声乐曲的哼声就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巨轮启碇时的汽笛声。试想一下秘封组的两人如果有机会登上了航母主题公园里面的退役航母船体观览一番,大过眼瘾,尔后入夜时分,当游人逐渐稀少的时候,两人并排躺倒在航母的甲板上头,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畅谈着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够乘坐着能在宇宙空间长久航行的航船一面以船为家,一面探索着解开宇宙和地外文明的钥匙的事情,伴着耳边不息的海涛声,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或许就是该专辑最后一曲《宇宙に浮かぶ幻想郷》描绘的吧。
【P.S】本搔捏被鬼隐到了那处全身打上绿色马赛克、随时要准备乖乖♂站好、被军曹和伍长众大声骂“帕秋莉♂go!(骂她作甚?)”的地方已然两年了,本搔捏也希望借着对魔界神的信仰力量在此唤醒我的热情。搔捏在那个地方连数到五的机会都没有,文笔也稍有减退,有了一点奇思妙想也是在值班时摸着黑写的,现在把它给电子化,有什么病句错字不足之处请见谅。
另外,本文是在 2013年5月11日写作纸质版(本搔捏由于上述原因对东方的记忆和了解足有两年的时间断层请注意),现在本文已经修订了众多同好为本搔捏指出的瑕疵,在此特别感谢为本搔捏指瑕的同好。
最后,感谢未曾见面的同好,白银鸟羽莉,提供的TTA试听文件。听后偶有会意,便欣然提笔为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