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4-2-17 09: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udumbara 于 2014-2-17 10:05 编辑
无他,正在做。
不那还是多说点……
“有多少人做”和“有多少作品”是不同的概念,“有多少作品”和“出现多少作品”又是不同的概念。国内的话,“有多少人做”的基数初估还是不少的大概,“有多少作品”估计就锐减,这之间的落差可以归结为环境原因,没有培育的环境所以无法支撑个人完成自己的作品,可是同时也是个人本身的原因,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撑自己完成作品,而在开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对对环境过分乐观了,结果没有得到期望的帮助和相应,当然个人能力不足又可以归结到教育上,总之又是环境原因……“出现多少作品”是在“有作品”的基础上更市场化的现象,这几乎完全靠环境支撑,在作品数本来就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暂时没什么好谈的。
可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真的有许多人,尚挣扎在“多少人”的基数中,找不到组织,看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努力是否只是浪费资源。他们中大多数会在两三年内因为学业或生计或孤独或舰C放弃手中的工作,成为从“人”到“作品”巨大落差深渊中的一员。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只会埋怨政府,埋怨大环境,埋怨经济实力,埋怨芒果台和腾讯……我们有没有试图尽自己所能将光播撒到需要的地方?在冲着新人喊“你行你上啊”的同时,前辈们有没有给上了的新人指出一条方向?
举一个简单但有点脱离常识的例子,可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例子:
曾经我会拿录音笔记录自己哼的两小节的动机,生怕忘了一点点灵感,结果存了一大页短音频,完全不知头绪,时间久了旧的点子究竟有哪些细节也忘了。于是我放下录音笔,打开编辑器,从两小节开始,往后发展。动机不值钱,随时随地都可以哼出一个段子作为动机,重要的是能否将这短短的两小节展开成为词曲齐备的4分钟的歌啊。
光想着扩大基数是没有意义的,基数不值钱,而且已经够大了。如今已经不是创意制胜的年代了,创意进一步成为成品才是硬道理。如今默默编wiki的那一群,默默改百科的那一群,默默维护论坛的那一群【似乎是同一群……】,都做着“环境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提供给每一个创意进一步生长并最终成熟的机会。
当我说出【似乎是同一群】的时候,本来是开玩笑,然后就觉得居然真的只有一群好悲哀……想想11区例大祭的规模,我国如今的基本环境……任重而道远啊……
曾经我也很郁闷摇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后来成了金属党,再后来成了同人金属党……倒是越来越不纠结了,因为现状就是这样,你自己做点什么都可以让它更好。于是我盖了个资源楼,于是我开始写乐评,于是我开始为萌核点蜡烛,于是我开始写歌……不知道自己的资源楼会吸引到多少人,不知道自己的乐评会影响到多少人,不知道自己点的蜡烛能燃多久,不知道这歌还要坑到什么时候……但总是要有个产品的,doing总是要done的。
亚月的搬运基本完结了,可是他一直在各手书视频中留下评论,光是这一点,就足够吸引更多关注者前去查看了。环境的建设有很多方法,我想留下评论是最简单也最直接迅速的方法,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那一群一样献身,不过至少力所能及的营造氛围是费不了什么工夫的。
不必催着洒下太多种子,如果它真会成为大树的话,多浇点水又有何不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