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做不到把舰娘和现实兵器结合,单独细化舰娘还是可以的! 
比如这样的: 
舰载机的起飞方式 
 
舰载机的起飞方式由于各国的技术水平等等均有不同,以舰娘发源国自居的日本拥有最多样化的起降方式,不断地扩展着舰娘的可能性。而精密军工技术先进,有更多空母使用经验的英美等则更青睐于弹射器起飞或者火箭助飞。以下将对各国采用的起降方式一一解析。 
日军的起飞方式可分为三种——弓弩型,召唤型和傀儡型。 
搭载在大型舰队空母上的所谓弓弩型,顾名思义便是使用弓箭使舰载机获得起飞初速的方式。舰载机通过将构成其存在的灵力压缩,转换后以箭的形式储存于箭袋状的,悬挂于舰娘背后的机库。当起飞舰载机时舰娘迎风高速航行,当风向与风速均符合要求时通过射箭的方式弹出舰载机。舰载机在距离舰娘五至十米后通过灵力展开及转换重新获得航空器的外形并依靠自身的引擎飞行。早期日军舰载机多为轻巧快速的型号,不需要很高初速便能起飞。弓弩型的好处是由于舰载机被转换为需要较小储存空间的箭,舰娘便不需要即笨重又会升高重心影响稳定性以及造成防御困难的外置大型机库。通过追加外挂箭袋后单一空母的载机量可以大大提升,且弓弩性不需要复杂又消耗灵力的弹射器,操纵简便故障率低。通过射箭方向的改变可以很轻松的改变舰载机起飞方向,高仰角射击则有利于迅速组织舰队防空网。然而该形式的问题亦很突出。首先外置于高湿度高盐度的环境下舰载机容易出现故障,且由于缺少配置齐全的大型机库修复困难,只能运会镇守府大修。其次弓弩型的初速过低,能压缩转换的灵力总量也有极限。当新式舰载重爆“银河”及“天河”以及喷射机“超震电”和“火龙”入役后弓弩型已经无法提供足够该机型起飞的初速亦无法将其压缩为箭的形式,不得不让位给引进的弹射器。即使如此这些机型起飞时仍需要加挂数量不等的助推器方可顺利起飞。 
主要搭载与改造空母与轻空母上的召唤型则借鉴了该国自古以来的阴阳术的理念。舰载机以式神的形式储存于舰娘们携带的大型卷轴中。当舰载机起飞时同样通过灵力转换与展开还原原本的舰载机并依靠自身动力起飞。该起飞方式最大的优点便是极端的轻量化,总重量甚至低于弓弩型,非常适合搭载能力不足,平衡性差的轻型空母和改造空母。该起飞方式亦不需要足够的合成风速,降低燃费消耗。可是召唤型的缺点比弓弩型更为突出,首当其冲的便是由于各舰的卷轴均为特制品所以导致整备性严重恶化。而且卷轴的容积有限使得日后的扩建颇为困难,难以提升机库容量。弓弩型上灵力压缩的问题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轻空母几乎完全无法使用新式重型舰载机。且舰载机的起飞需要灵力提供,使得该方式缺乏隐蔽性且当舰娘无法提供灵力时无法起飞和回收舰载机。以式神状态收纳的舰载机若出现故障同样需要运回工厂修理。 
傀儡型现时点尚未有详细情报流出(没想好)有待日后补完。 
至于英美德意等国家则更青睐于弹射器。该型起飞方式与现实空母上使用之弹射方式几乎完全相同,但是工质并非高压蒸汽。早期由于灵力技术不成熟,弹射器均依靠火药爆发时体积瞬间膨胀的特点驱动滑车带动舰载机加速。该方法结构简单但是对机身的结构有一定损害,且弹射功率难以调整对舰载机的适应性不好。储存在舰上的火药是有限的而且有殉爆的危险。 
当灵力控制技术成熟后弹射器改为灵力驱动。通过两条或多条导轨将压缩后的灵力加速并注入滑块后部的空腔内。急速膨胀的灵力带动滑块以及与之相连的舰载机加速。当滑跑至尽头时连接切断,舰载机获得足够的动能后脱离甲板起飞。滑块则返回起始位置并再次填充灵力准备下次循环。该方式的最大优点便是出力强劲,不仅能在静止条件下直接弹射舰载机更能使喷射机和重型舰载机获得足够动能起飞,大大扩展了任务弹性。其次通过调整灵力的大小及压缩率功率亦可以改变,方便适应不同的舰载机型。在恶劣海况下弹射式依然可以起飞舰载机。英美等国对灵力的操纵水平不如日本,无法做到同级别的压缩与转换,解决方式便是弹射起飞。弹射起飞的缺点则是需要制造精密复杂难以大量生产的弹射器而且要消耗更甚召唤式的灵力,连带需要更大出力的灵力炉和更坚固的管线。和弓弩式与召唤式相比同时能够起飞的舰载机受到弹射器条数的影响数量较少。大型机库以及钢制飞行甲板是必需品,增加了舰娘的运用成本和整备难度。 
在大战后期随着新式舰载机的引入日军已察觉己方空母弹射能力的不足,不得不优先引入火箭助推作为紧急起飞手段。随着对弹射器技术的解析深入量产该装备已成为可能。大部分进行三改的舰娘均换装了弹射器,斜角甲板和光学助降装备。而新建空母如“超大凤级”更是一开始便搭载了三基弹射器。然而同时各舰娘亦保留了原本的起飞方式以备不时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