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故事狂Tokinomania又来了,怎么又是你?
总之这次还是我的小众话题,但为了公众的接受能力考虑,放掉原来的各种个人因素,姑且算是讨论。
1. 你“最愿意读”的作家是谁:
总之这个“最愿意读”,在我这儿的定义算是“读起来舒服”,“跟电波合得来”,“读起来入戏”等等,总之就是当你没有书或者读完了一本书时,在下个选择里你最乐意拿起来读的熟悉的作家。
要我说的话,我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热衷的作家,大概有三位能勉强排的上前三甲——1. 京极夏彦,2. 东野圭吾,3. 村上春树。
不要因为全是日本作家就认为我是个只读日式文学的家伙,实际上自己给出评价最高的书大多也都是西方作家写的,单举这三位只是因为自己认为东方的语言更容易表现”风格的多样性"而已。而且确实,这几位作家具备我最享受的一些特征:如阴冷清冽的气氛和一本正经的诡辩(京极)、社会阴暗面及其善恶悖论(东野)、文艺得让人想跑去咖啡厅听爵士乐看狄更斯的小资气氛和语言(村上)。当然,最后一个是广为被世人接受,也就是村上为什么比前面两位更为被外部世界所知的原因。
总之把我的谈完了,各位可以谈一下你们的,作家人数不限。
2. 关于bug
我固然认为合理的设定是很重要的,但幻想就是幻想,写书的也是人。有些读者拿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小问题甚至错字也能给你吹毛求疵一番,拿着百科和什么地方找到的资料给作者科普完走人,深藏功与名。殊不知作者很可能只是无意中犯了这个错误,或者本身作者借鉴的某个理论就已经过时了(比如阿西莫夫),或者,因为这个细节无关紧要,没有必要着重描写。
幻想就是幻想,如果什么都能合理解释,那叫什么”幻想“?
因此,我个人认为,看故事就是看故事,考据和查资料是另一回事。当然,你如果读到了自己熟悉的东西被别人曲解或者误读理所当然会觉得不自在,但故事的好坏不会受到影响。术语很可能只是一个基于理论的幻想,为何非得要给你一个能在现实中找到合理模型的东西?还有一些人(比如过去的我)在看到未经完善描写的细节后对故事的”不科学“感到反感,于是直接弃卷并专门发一篇帖子吐槽,殊不知后面的故事已经提供了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这算什么?
所以,看故事归看故事,找问题归找问题,不要让阅读变成学术检查,不要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虽然这样可能开了地图炮,但总之,我还是要说,不要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硬要找硬伤,从《基地》系列到《三体》都能找出一大堆,不过人家照样是好作品,不是吗?
当然啦,作者们还是必须朝尽量准确的方向发展。
最后,《海伯利安》算是以上做法中我错过的最大的作品了... 这种做法里最有吐槽价值的,大概是河马的作品吧。
理了半天,感觉自己的论点似乎很模糊...不过这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了,果然能力不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