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喵玉殿官方微博

 找回密码
 少女注册中
搜索
查看: 14068|回复: 15

[考据] 外界人类眼中的妖怪宇宙——让思想在香霖堂21话的谜团里驰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1 17: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rwinTATP 于 2014-11-11 20:04 编辑

“在等待最新单行本『东方求闻史纪 ~Perfect Mement in Strict Sence』(一迅社)发售的这回,是魔理沙和灵梦以香霖堂为舞台观察流星群的故事。等不及单行本的粉丝们就读这次的『香霖堂』,试着让思想在宇宙的谜团里驰骋,怎么样呢?”

于是我试着让思想在香霖堂21话的谜团里驰骋,结果……嗯。

本文将分为如下部分:
1.北极星==不动明王==大日如来==太阳?
2.西方的猎户、妖怪的天龙和日本独立的天文学
3.浑仪很复杂吗
4.向流星许愿
除了我比较了解的天文之外,还不可避免要牵扯到物理学、数学、佛学和日语资料。然而我完全不懂佛学,日语只会假名,物理和数学是半吊子,所以本文可靠性如何还请诸君自行斟酌。

其次,有关这个那个是否准确的讨论,完全没有意义。且不说这些事情都可以用“作者就是自己作品的神作者设定的世界观就是如此”解释,文中魔理沙说过这样一句话:
“话说,虽然你那样详细地解释明显是在无谓地浪费时间,不过我想问一件事。……”
这句话说明霖之助拉拉杂杂的一大堆,是在向灵梦和魔理沙这两个熊孩子解释。而哄熊孩子用的故事嘛……说得文雅一点就是以理解性为前提,忽略一些逻辑过程并牺牲一定的真实性。比如说“妖怪的天文学就是如此的优越”,可能只是告诉魔理沙要向妖怪学习而已。
当然这只是大多数情况。也有个别没童年的人——比如我——的父母从来用科学道理来解答问题或者说“我真不知道但你可以去查”,而不是编一些“小孩子能理解的故事”搪塞。


总之,在继续阅读之前,请确认你不介意一个没童年的家伙把霖之助用来哄小孩子的故事用半瓶子醋的知识抬杠顺带黑个遍。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17: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北极星==不动明王==大日如来==日

“妖怪的星座里北极星是不动之星,也就是指不动明王的夜貌,不动明王——据说是大日如来的化身。大日如来,不用多说即是能够使妖怪无力化的太阳的化身,在这里为了避免夜里妖怪的百鬼夜行失去控制,于是化为北极星进行阻拦。”

在这段文字中,霖之助做了如下代换:
北极星==不动明王==大日如来==太阳的化身

那么接下来看看这几层关系是否成立。

1.1北极星==不动明王
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
“妖怪的星座里北极星是不动之星,也就是指不动明王的夜貌”
也就是说,北极星=不动的,不动明王=不动的,所以北极星==不动明王。
于是接下来一层问题就是:
1.1.1,北极星=不动的
似乎如此。我在之前的几篇帖子中也提到,“北极星不动”是历代航海家进行纬度测定的基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是如此。
问题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和我们现在的北极星根本就不是一颗星。这就牵扯到一个“岁差” 的问题:地轴按照一定的周期不停旋转,每大约26000年扫出一个圆周,就像一个歪陀螺一样。
把陀螺仪当成我们的地球,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这样运动的结果是,北天极对应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图中数字就是北天极所在位置对应的公元年份。
此外,从恒星的命名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我们现在所用的中国的恒星命名系统——星官,是从商周时代开始形成系统,汉末晋初基本定型的。毕宿五心宿二这些名字基本是那时编号传下来的。在星官系统中,现在位于北天极至高无上的北极星只有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勾陈一;而旁边很远的一颗星(现代命名小熊座β)被称作“帝”,旁边更是有“太子”“后宫”“庶子”这样的星官。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因为在周代,小熊座β才是离北天极最近的亮星(其实后宫离北天极更近。后宫不必多说就是王母娘娘)。

umi.png
上图为西式现代星图,下图为《天文成象》节选。太子就是γ,大帝就是β.剩下的请自己找位置.

沿着帝—庶子-后宫的连线,有一颗星叫纽星,是汉代到宋初的极星,因此它在星官中又得名“北极天枢”——不过它只有暗得要命的5.80等,所以用帝星指极效果可能反而好些。至于幻想乡缘起初版的时候,也就是距今1200年前,北极天枢偏离北极已经超过一度了,旁边的帝带着太子后宫跟今天的北极星勾陈一一起绕着北天极一天到晚绕大圈。这个大圈的半径大概是7度,也就是把胳膊伸直,能够看到的食指宽度的7倍,各位可以比划一下,想象一颗恒星沿着这么大一个圆一天转一圈,到底能不能被称作不动。
即使这个视运动真的很难被发现,寿命远超人类的妖怪应该更容易看出“极星在做偏离北极的运动”这样的结论,乃至得出极星变动的规律。更何况是能够编制星表以及心算北极星吞没时间的八云紫。(不对啊八云紫只有17年的观测记录怎么可能看出北极星在变化呢)
如果从单纯的天文学角度分析的话,我们能得出两个结论:(1)霖之助直到最近几百年才开始进行观测,或者(2)他根本没有进行精细观测而只是玩票而已。不管是哪种情况,他根本不了解妖怪天文学有关岁差问题的研究结果。这一点还有一个佐证:直到看到浑仪的署名,霖之助才知道妖怪曾经编制过自己的星表。要知道编制星表可是无论什么天文学史上都值得大书特书的史诗级事件(甘石巫三家、步天歌、徐光启续南天星官、涩川春海编日本星官;喜帕恰斯星表、托勒密、第谷、哈雷、拉卡伊)。

然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天文学问题。北极星的“不动”不是单纯的物理意义上的不运动,而是有文化上的特殊意义。
在星官体系中,“极星”的地位是如何被赋予的?观测者们寻找一颗离北天极距离不到3度的恒星(右枢/太一/帝/北极天枢/勾陈一/……),确立它为北极星;然后,星官系统会定义“右枢/太一/帝/北极天枢/勾陈一/……是不动的,其它的恒星绕着它运动”。也就是说,尽管从岁差的角度上来讲,北极星确实在偏离北极,每天北极星也会绕着一个半径不到3度的圆圈运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北极星就是不动的,只是过上几百年会换一换。
岁差推出来的结论在“文化传统”面前毫无意义。中国的天文学家从来都知道极星在运动——晋代虞喜和南朝的祖暅之(祖冲之之子)已经观察到了岁差,之后的很多著名学者——如唐代的一行法师,宋代的沈括——测量过极星和北天极的偏差,并且对极星偏离北极的运动有所记载。但是孔子说的“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仍旧是正确的。

所以霖之助到底有没有搞错,北极星到底动还是不动呢,对此我的回答是,你高兴就好。
我已经够闹心的了。

1.1.2,不动明王=不动的,不动明王==大日如来

注意:因为我实在不通佛学,所以接下来会有大段的粘资料,至于个人见解部分不保证其准确。
注意:所有引文以“【条目名称】条目内容”形式表示的,均引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引用较多不一一细述。

不管北极星到底动还是不动,假定真的是文化引申义上的“位置不动”吧。那么不动明王的情况,按照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描述:
“【名字殊异】(杂语)无量力神通无动使者(底哩三昧耶不动念诵法),不动尊(同上,又,立印轨,大日经一,同经七,同疏九),大威怒王圣者无动(立印轨),无动尊(同轨大日经七),(这里略掉一大堆名字,TATP注)此中通称不动又称无动者,菩提心之坚固不动,又安住于金刚智之中实,而不动于有空二边之义也
——根本就不是位置不动嘛。这个“不动”的含义更接近“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不动明王】(菩萨)Aryaacalanatha,梵名阿遮罗曩他。译言不动尊,又翻无动尊。又阿奢啰逝咤Acalaceta,亦谓之不动使者。密教诸尊,依三轮身之分类而总判之:则大日如来为一切诸尊之总体,为自性轮身,而此尊为一切诸佛之教令轮身。故又称为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在密教诸尊中与大日如来相并,享多数之祭祀。约金胎两部,而分别其德,则五方之五佛各有三轮身:中央者毗卢遮那如来,为自性轮身,金刚波罗蜜多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是奉大日如来教令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有大威势之真言王也又称明王,明王者与称真言王同(是约于金刚界,(参见:教令轮身))。又,此尊于大日华台虽久已成佛,而以其本誓之故,现初发心之形,为如来之童仆而给使诸务,且给使于真言行者,故称使者。(后略)

“【不动金刚明王】(菩萨)不动明王也。安镇轨曰:’毗卢遮那如来(即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后文会解释——TATP注),为拔济一切有情,于三界中现威德光明自在之身,号曰不动金刚明王。’”

这两条中可以看出两点:
(1)不动明王可“降伏一切恶魔”,确实如同霖之助所说可以进行阻拦妖怪。然而阻拦妖怪的法力来源,不是因为“是能使妖怪无力化的太阳的化身”,而是因为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至于大日如来是不是太阳,以后再说。
(2)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关于教令轮身,解释如下:

“【教令轮身】(术语)行教令轮之身也。诸明王现忿怒之相者。凡一一之佛,有三种之轮身:本地之佛体,为自性轮身,现菩萨之身为正法轮身,现明王忿怒之相为教令轮身。例如大日如来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

嗯看到这里我也晕得差不多了,还是慢慢捋一遍吧。
密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分支,日本密教传承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有东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两大分支。不动明王是由真言宗的创始人——空海自中国引入的。所以香霖堂中关于不动明王的这个问题,需要从大乘、密教的观点进行分析。

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探讨“这个佛和那个佛是不是一个佛”根本没有意义:
“从基本信仰上来讲,大乘佛教三世十方每个世界都有一佛教化,但在本娑婆世界内,这个阶段只有释迦牟尼一尊佛为教主。大乘佛教并不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阶段会有两尊佛。至于肉眼所见的释迦牟尼佛也非佛的实相。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曾在人间的释迦牟尼佛只是应化之身,是向世人揭示证悟之道的一个“模范”。释迦牟尼佛来人间诞生,示现成道,度化世人只要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去修证,就能够达到佛果。”[维基百科“大乘佛教”条目]

我们这个世界中只有一个佛,佛在不同情况下显出不同的身,可能看上去有很多个,但本质是同一个。(我这个凡夫俗子的理解是,佛是没有ATField的)
在大乘佛教中,关于佛有“一体三身”这个说法。具体是哪三身,各身又是谁,不同派别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按照密教的观点,大日如来是三身之一的法身佛。
而在大乘佛教中的密宗中,佛有三种轮身,大日如来是自性轮身(本地佛体),其教令轮身为不动明王。详见下表:
三轮.png
可能有人想到了什么,没错,确实有些学者研究出耶稣曾到印度学佛的结论。这学者可能是霖之助在外界的马甲。

1.1.3. 北极星==不动明王

那么抛开“北极星和不动明王都不动”这种论证方式,北极星在传统上是不是不动明王呢?
再来几段资料:

“【妙见】(菩萨)谓妙见大士妙见菩萨等。北斗七星之名。有神咒拥护国土。经中不明其本地。诸师异说,或以为释迦,或以为观音,或以为药师。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二曰:“我北辰菩萨名曰妙见,今欲说神咒拥护诸国土,所作甚奇特,故名曰妙见。处于阎浮提众星中最胜,神仙中之仙,菩萨之大将,光目诸菩萨,旷济诸群生。有大神咒名胡捺波,晋言拥护国土,佐诸国王,消灾却敌,莫不由之。”(论语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北辰为北极星,非北斗。然而古来密教之法,以此北辰菩萨为北斗七星之事,而为尊星王,亦言妙见大士也)。”

“【北辰菩萨】(菩萨)北辰者,北极星,密教以之为北斗七星,故谓为妙见菩萨之化现也。”

“古来有关北辰与北斗七星之异同,诸说纷纭。有人以为北斗七星即北辰,有人则以北斗中的文曲星为北辰,有人以水曜为北辰,有人更以天帝星为北辰。然多数经典仍谓北辰、北极、妙见、尊星王是同体异名,为诸星之王。”
“此尊之形像,一般作菩萨形或乘龙于云中之天女形,有二臂、四臂之别。其中,二臂像为菩萨形,左手持莲花,莲上有北斗七星,右手之拇指、食指相捻,中指稍屈,掌向外,作说法印,头戴宝冠,结跏趺坐于五色云中。[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二、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


可见,妙见菩萨才是极星,而不是不动明王。而且北斗七星也是妙见菩萨,这样看来霖之助说的北斗七星的天龙要吞噬极星……
所以说本来香霖堂就是自创一派的故事你纠结个啥。

1.2. 大日如来==太阳
[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卢舍那即是大日如来的别译]

“【大日如来】(佛名)密教之本尊,梵名谓之摩诃毗卢遮那Mahavaircana,摩诃者大之义,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译云大日。又,毗卢遮那者光明遍照之义,谓之遍照如来。又,云最高显广眼藏如来。大日经疏一曰:’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别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中略)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是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也。’”

于是,似乎又是霖之助只看了“大日”两个字,就开始满嘴跑火车了。不过等等,还记得有张符卡叫习合「垂迹大日如来」吗?

“【垂迹】(术语)佛菩萨之本体,曰本地,由其本体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曰垂迹。佛三身中法身报身为本地,化身为垂迹。此本地垂迹之义,为法华经寿量品所说,又为大日经胎藏界四重曼陀罗所说,大乘摄化门之枢纽也。于胎藏界第四重,外金刚院摄印度古来诸天诸神,皆是大日之垂迹也。”

“古印度盛行轮回转生之说,诸神应化之说亦不少。佛教传入中国后,有被视为伪作之清净法行经记载,孔子、颜回、老子三圣为菩萨、罗汉之应化。道教且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说,此外,禅宗亦有寒山、拾得、布袋等为垂迹而来等说,凡此,皆可显示中国亦有本地垂迹之说。然于日本,则专门针对传统固有’神道’中之神而说本地垂迹,例如,在天台、真言等诸宗,则以佛为本,以神为迹,每一神均有一佛、菩萨与之搭配,其神只皆为佛、菩萨之垂迹。”
http://cidian.foyuan.net/%B1%BE%B5%D8%B4%B9%BC%A3/

在日本,佛教和神道教经过长期的交流,逐渐产生了“神佛习合”现象:佛教和神道教在思想及仪礼层面上融合,产生新的信仰。“本地垂迹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佛的法身报身(本地)借着所谓“本地神”的形象出现(垂迹),是为本地垂迹。其中,佛有时会基于权宜而采取神的形貌出现,这些神因而被称作“权现”。蓝的符卡“饭纲权现降临”即是一例,此外还有熊野权现等。


天照大神是垂迹神,其本地佛便是大日如来(另有十一面观世音菩萨一说)。记载空海真言宗思想的《高野物语》记载:
“……因大日如来垂化之故,称吾国为大日本,其主称天照大神也。天照之名当与大日同意,而大神者,无违乎大觉之义也。……”

但在文花帖DS的评价中,文文给出的评价是:
“へー、本地垂迹って言うんですね。神様のコスプレを大日如来の格好をした天照大御神を見たのはそういう理由でし”
“诶——这就是本地垂迹呀。所谓的看到天照大御神COS成大日如来的模样就是指这个吗”

那么到底是天照大神Cos大日如来还是大日如来cos天照大神?从佛学来讲,天照大神是大日如来所化,所以应当是大日如来cOS天照大神;然而随着神道教和佛教的不断习合混淆,后来又有了吉田兼俱的“根枝花实论”:神道教为根,儒教为枝,佛教为花实。关系完全翻了过来。从日本妖怪的立场,似乎应该是以本土的神道教为根,问题是有关日本妖怪的很多传说也是神佛习合的产物也就是两边都有……

霖之助说“大日如来是太阳的化身”,可能不是他自己根据“大日”胡勒的,而是根据日本已有的垂迹说得出的理论——问题是垂迹说的“大日如来==天照”仍然是有意曲解了“大日”的含义。
嗯,你爱咋理解咋理解吧,你高兴就好。
“大日如来,不用多说即是能够使妖怪无力化的太阳的化身”。好一个“不用多说”,跟高数大物课本上的“易证”一样清晰易懂令人信服。


北极星,不用多说是在运动的,“不动”仅是文化上的引申义。
不动明王不用多说,不是“身形不动”久居一处,而是“菩提心不可撼动”。
北极星真正对应的是妙见菩萨,自不必多说;
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的化身,确实有降妖伏魔的功效,不必多说。
容易证明的是,无论是自己领悟还是受已有的垂迹说影响,“大日如来是太阳的化身”这个结论是对“大日”有意无意的曲解。


“三轮车有三轮,为毗卢舍那如来之三轮身;其一轮导向,为真理之当体,如来之自性轮身;两轮驱动,为教化众生之正法轮身与降妖除魔之自性轮身。《妙法莲华经》譬喻品中譬喻声闻为“羊车”;而修菩萨道者,则称为“大乘”,因其度众生多,又能双具“解脱果与大菩提果”故,经典中以大“牛车”喻之。此三轮之车之功用为载物乘人,即有度化之意,大乘之喻也。”
以上这段是我胡编的《板车经》。说真的,如果外界传进去一辆三轮车估计会被霖之助宗奉为法器,毕竟他是连书的内容都不看一眼仅凭三个编号就能推出现代计算机运作原理的半妖,给他一个不动明王和一辆板车让他创立一个密宗新教派估计也不是什么难事。千万不能让他知道,佛教中确实有个三轮教……
罪过罪过,到此为止。

最后一点关于真言宗的小八卦:

在《信贵山缘起》中,命莲他姐在东大寺大佛前祈祷了一夜。东大寺的大佛就是大日如来。

《信贵山缘起》现藏于信贵山的朝護孫子寺,本尊为毗沙门天,命莲建立塑像进行修行所指的可能就是此寺。该寺属真言宗。
另据记载朝護孫子寺的开基人为圣德太子。好乱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喵玉币 +10 萌度 +25 收起 理由
凯风快晴 + 10 + 25 考据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18: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霖之助的岁数不大吧,应该不会观测过很长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18: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winTATP 于 2014-11-11 18:44 编辑

2.西方的猎户、妖怪的天龙和日本独立的天文学
“所以,虽说也有些日本古代的星座,但没有留下来多少。而且比起星星之间的联结,日本往往会给单独的星星起名字并加以崇拜。”

可以看 http://www.geocities.jp/north_tail_kk/nihonseiza.html 在这个地方有日本取的星名,列表洋洋洒洒几大篇;大多数命名的是单独的星星,也有一些是数个星星的连接。截部分如下。
stars.png


至于日本独有的“星星之间的连接”到底是不是很少,我们就要看“大陆传来的天文学”在日本是什么样子。日本的天文学是从大陆传来的。明治维新之前从大陆传来的天文学命名,自然就是遣唐使带来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命名法了。
星官是中国古代对恒星分组的方式,其名称通常是由星群排列的特征来联想附会。相较于现代天文学的星座,星官的各自范围较小、数量较多,因此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又将星官划分为三垣和二十八宿等较大的区域。
不难看出,如果按照日本早期的天文学描述的话,那个被霖之助称作“猎户座”的星座应当被称作“参(中文读shen)宿”;而下面的“太宰府”“小貳”是日本原创的星座,不在中国283星官之列。
此外,可能有人在看星图的时候关注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在这里解释一下,那个“厕”确实是天上的厕所,而且是中国的283星官之一……而且,你可以去维基查一下天鸽座μ在中国星官中叫什么……
算了你不用查了。

回到正题。
关于星官在日本的使用,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涩川春海,幕府的第一任天文方。
他编制了《天文琼统》,之后又和儿子涩川昔尹编制了日本的第一部星图《天文成象》。在这两部著作中,涩川春海参考了中国的天文著作,朝鲜传来的《天象列次分野之图》等,汇总星座如下:

三家.png

“魏石申以赤点记星百三十八座八百八十星,商巫咸以黄点计星四十四座百四十四星,齐甘德以黑点计星百十八座五百十一星,三家合三百座计一千四百五十六星”
于是问题来了。中国自三国时陈卓汇总甘石巫三家开始,到明末清初西法历书传入为止,从来都是二百八十三家星官。我曾拿中国星座表和《天文成象》一一比对,结果是……不重不漏。仔细分析,涩川春海编制星官时可能把中国星官中的“附属星官”单独列出:比如“华盖”附属的“杠”分立出来,“辅”“弼”二星从北斗中独立出来,北辰五星分为五个独立星官等。附属星官也列在中国星官列表当中,但不在编号之列。
当然初代天文方并不仅仅是从中国星表中照抄数据,然后再行命名划分;从星图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些星辰进行过实测。
不见.png
顺带给天鸽座μ改了个看上去不是那么直白的名字。
厕.png
此外注意一点:
海石.png



“海石“是徐光启在《崇祯历书》中命名的南极星官之一;涩川春海没有直接从西方天文学中获取南极星空的数据,而是从中国的星表中进行借鉴。

回到之前我们所说的问题:日本独有的“星星之间的连接”情况到底如何?
涩川春海除了把中国283星官重新整理为300星官之外,自己根据日本情况加入了61星座308星,比如左卫门、右卫门、造酒司,上文引图的太宰府,太微垣的阴阳僚,天市垣的镇守府等。
base.png
换言之,涩川春海星官系统的361星座中,有61个日本自己的星座。这比例不少了。

此后,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和星表逐渐在日本传播开来。1828年,《方円星図》发行。星图参考了中国的《仪象考成》,并推算了《仪象考成》发行以来由岁差引起的误差,并进行了实际测量。再加上《仪象考成》的基础就是西式星表,因此《方円星図》可以说是一张基于西方星座测绘的日本星图。然而我们来看这张星图——
参宿.png
虽然采用了西式坐标绘制法,星座数有所删减,使用的仍是涩川春海的星官系统。可见,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星座描述就是传统的星官系统描述。

“河の近くで力強く輝くオリオン座の三つ星は、妖怪の伊吹童子座と呼ばれ、伊吹童子の三つの力――即ち、調和と有限、そして無限を示しているらしい。”
"在河旁强力闪耀着的猎户座的三颗星,被称作是妖怪的伊吹童子座,显示着伊吹童子的三种力量——即调和、有限和无限。"

霖之助所说的“オリオン座”是明治维新时期从西方传来的星座;这些星座的日文译名正式确定下来,则要等到1944年。

于是整理时间如下: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普遍采用由再整理的甘石巫三家星官+涩川春海自创星官+徐光启南极星官组成的星官系统;明治维新之后,西方星座逐渐成为星座的主流描述;明治十七年,博丽大结界建立;1944年,西式星座译名正式确定并成为标准。
幻想乡和外界隔绝前,西方星座已经传入了日本;幻想乡和外界隔绝后几十年,西方星座的译名才正式确定。如果描述猎户之外的星座的话,可能会出现和现代日语不同的情况。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外界定型的星座名称随着各种资料幻想入。

至于这些名称对于我们理解《香霖堂》到底有多大影响,可以看霖之助提到了“天龙座”这个例子。
天龙.png
这里必须要把原文截图出来,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在日文中不明显,但在中文翻译中很容易引起混淆的名称问题。
外界的现代星座——也就是起源于西方的,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定义的88星座——确实有“天龙座”这个星座,如图所示。

可见,龙头根本是在远离极星;北斗七星更是跟天龙没什么关系。
但是,图上显示的Draco这个天龙,可能并不是霖之助所说的天龙。因为Draco在日文的翻译中为りゅう座 或 竜座,而不是 天龍座 。
当然,这可能是记错了名字,或者当初传入幻想乡的译名就不准确。但根据上下文能得出的更可信的解释是,霖之助所说的“天龙座”属于“酒吞童子座”的体系,而不是“猎户座”的体系;是他在观察八云紫在浑仪上的标记,而不是我最开始理解的”他把北斗属于大熊座还是天龙座搞错了。”
霖之助看到之前从未见过的妖怪星表之后,立刻想到了天龙吞噬北斗的传说。这个传说估计早就在幻想乡中流传了,或者说八云紫可能正是根据这个传说,才把那几颗星星编成“天龙”的;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传说同样是八云紫提出的。不管这个传说的来源如何,虽然霖之助没有听说过妖怪的星表,但是传说却记得好好的。
至于霖之助知不知道外界的天龙座,我觉得就算知道他也会选择性无视——毕竟外界的天龙座是尾巴冲着北斗星的。天龙意图把不动明王一菊花坐死,这也太奇怪了。
不过天龙或许会使用庐山升龙霸?紫龙的那个天龙座,原文也不是竜座,而是龍星座。之后我就不清楚了,我没看过圣斗士。
至于 天龍 轻巡洋舰,由发源自诹访湖的 天竜川 得名,大概和星座也没有关系。

这一段的最后,我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如何称呼一个具体的天体?日本基本使用纯西方的描述系统,只有少部分的星体还沿用星官系统的描述(比如织女)。中国现在的描述方法是西方星座名中国星官系统的星官编号/星官名。比如:天鹰座河鼓二/天鹰座牛郎星(而不是天鹰座天鹰座α(姑且算对)/阿泰尔(绝对不对),或者河鼓河鼓二。《刺客信条:启示录》中用过阿泰尔=天鹰座α这个梗。)
当然星官系统没有的就乖乖地使用西方的命名了,比如猎户座M78.
而现在霖之助这里,有西方星座、日本的传统星名,很可能还有涩川春海改良的星官系统,现在又多了八云紫的妖怪星表。那么他会如何称呼一颗具体的星?很可惜,文中回避了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19: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3.浑仪很复杂吗
“浑天仪,既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道具……”
文中长这个样子:
东方香霖堂(第21话2).jpg
……很复杂?给看几个真货。
……一中一西,其实把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去掉,也不是那么复杂。
首先,浑仪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中西各自独立发明。八云紫的这个浑仪,从中心的球来看可能是西式,从开洞的描述来看可能是中式,当然更有可能是妖怪式。
那还是从中式开始吧,中国离日本更近。以下图片均引自http://www.oocities.org/volkou/astro/A11/A11_2_1.htm
或维基共享资源。
中央的那个位置,就是我们所在的地球;外面由各环包络的大球就是假想的天球——因为星星们看上去就像缀在一个球面上运行,所以说“测量星星的坐标”其实就是像绘制地图一样测量星星在天球上的经纬度。
至于测量经纬所用的标准,有多种不同选法。一般人最常用的就是地平高度:比如,星体位于西南方,高度为35度。在浑天仪中,有一个水平的大圈表示地平面,一个竖直的圈沿正南正北安置,指示方向。这样描述的话,很方便给观测者指明该把眼睛对准哪个地方,但是……你看太阳的东升西落就知道,用地平坐标描述的话星体纬度坐标无时不刻在变化。
浑天仪的主要部件——也就是中间的圆环套圆环——使用的是赤道坐标表述。这种坐标系用地球的经纬度参考面找天球经纬度参考面。

天球的北极自然就是地球的北极正上方的那个点(不是北极星!而是北极星旁边一小点的一个位置。),在浑天仪中会用一根转轴(图中的直距 )展现;将地球的赤道投到天球面上,就是天赤道,在浑天仪中以赤道环表示。大型浑天仪由于不用移动,极星的位置不用变动,赤道环的外环固定在地平圈上;有的浑天仪由于航海需要,所在纬度经常变动,赤道环和地平环的角度可以调整。

地球每天绕着极轴自转一圈,在地球人看来就是天球沿极轴自转一周,也就是浑天仪的内球以中间的那根轴旋转。这样,模拟恒星每天的运动非常方便——恒星的纬度不会因为地球自转而变化。而且如果这样设置坐标,恒星的高度也不会因为观测点位置不同而改变。这样就能确定,在北京正北方高40度的那颗星,和在台湾嘉义正北方高23度26分的那颗星是同一颗——北极星。
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不变,因此坐标也不变。至于太阳——由于地球的公转,在地上看来太阳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每年在天球上运行一圈。这个轨迹叫做黄道,也就是图中的黄道双环。黄道和赤道在春分点和秋分点相交,其中春分点被选作经度的确定基准。而在西式浑仪中,夏至点和冬至点所在的纬线——地上的南北回归线的投影——也会用金属圈标出。“二分环”和“二至环”与黄道的交点,就是太阳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在天球上的位置。标注二分环和二至环,作用类似在地球上标注格林尼治子午线。
有了经度(赤经)和纬度(赤纬),就可以测量星体位置了。中心的“四游仪”就是测量工具:窥管可以沿南北方向旋转,通过四游仪双环上的刻度指示赤纬;四游仪双环绕直距(极轴)转动,通过赤道环上的刻度表示赤经。
基础的浑仪就是这样,只是看上去复杂而已。其实复杂的只是赤道坐标这套玩意,以及圆环套圆环的制造工艺。后来浑仪自天文仪器逐渐沦落为工艺品之后,就更是为了复杂而复杂了。
至于后来又有把月亮加进去的浑仪,那个确实复杂一些——月球轨道(白道圈)和黄道环的交点在不断移动,每18.6年环绕一圈,一年转动20度。要把这个旋转表现出来,机械设计会比较困难。至于黄道和赤道的交点变动(岁差),虽然会导致整个天球上星体的坐标变化,但是26000年环绕一圈影响远没有那么大,需要的时候把圈上的标记改一改嘛。

除去太阳运动以及表示相对复杂的月球运动,太阳系其它星体相对地球的运动不在浑仪的表述范围之内。因为行星的运动速度和轨迹都不规律,有时还会逆行,所以用浑仪这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圆环模型”几乎无法表示。如果要表示行星运动,要么用托勒密的模型,做出圆心偏离地心的轨道+本均轮模型:
要么在黄道环上面加一堆超级复杂的圆圈,表示“其它行星绕太阳转太阳绕地球转”的第谷模型(注意这确实是个地心说模型!)。

反正这两种浑仪我都没见有人做过,巧匠托勒密和巧匠+土豪第谷自己都没有做过。工艺上也不太可能。现在回过头来看八云紫的浑仪。
浑仪正.jpg
图上的这个浑仪……圈数明显少很多。
有地平圈和地平子午圈;一千年前猎户座三星在天赤道附近,所以这里应该有一个环是赤道环。因为天球要绕着地球旋转,所以赤道环应当是固定外环+可旋转内层环(球)结构,应当是从中间的地球开始向外数第三个环,固定在子午圈上。
然后黄道环应该固定在赤道环上,但是图上固定在赤道环上那个环怎么看都是和地平圈垂直的……要想达到这样的黄道环角度,除非是北回归线附近的星空。八云紫可以不在日本,可以理解。

但是最里面那个固定非常诡异的环到底是怎么回事……且不说怎么读赤道环上的赤经坐标数据,子午圈应当过极轴,可是极轴附近根本没有轴,也没有测量环,根本没法测赤纬坐标。
前文所述,妖怪的天龙座也就是北斗七星,在北天极附近。然而这个浑天仪北天极附近没有环,天龙座又是怎么表述的呢……
“行星因为其亮度和不固定的运动而被称为天狗之星。可以认为其游走漂浮于各处,搅乱妖怪的圈子。”这个浑仪的结构根本不允许按照第谷模型或者托勒密模型加入行星运动,至于预测亮度……
八云紫的智慧我等普通人类果然还是无法理解啊。不纠结这个了,看下半句。

“……却又仅仅是测量星星位置的东西而已。”

浑仪除了有测定星体位置的功能之外,更是个出色的星空模拟器。
太阳一年在黄道的金属圈上绕一圈,根据黄道环上的刻度,我们能够模拟太阳于某一天在天空中的位置。天球每天绕地球旋转一圈——也就是地球每天自转一圈。整个内层可以以直距为轴,沿着赤道环旋转,这样就能够模拟太阳和星辰每天的东升西落,确定星体相对观测者的位置等。决定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计算埃及人关注的尼罗河泛滥周期,占星术师推算出生的星盘,浑仪都能帮上忙。
有了太阳和星体的位置,就可以进行天文导航:浑仪能显示某一时刻某星体投影在地球上的位置。如果观测出星体的高度,就能知道观测点和投影点的角距离。比如,浑仪显示晚上8点织女星在地球的A点正上方,而观测点B看到的织女星高度是40度。那么在地球上以A为极点,距A为(90-40=50)度画纬线,就是B点所在地的可能范围;如果有另一颗星体的观测结果,两纬线的交点之一就是B的位置,而另一个交点往往错得离谱。
CelNav.png
总之,这就是看星星确定所在位置程度的能力,超劣化版。不过这程度对于阿拉伯商人和西班牙葡萄牙航海家而言已经足够了。人类的天文学就是这样的程度。
葡萄牙人甚至把这个“仅仅是测量星星位置的东西”放到了国旗上、国徽上、喷泉中……无处不在。下面是葡萄牙国徽,盾牌背后就是浑仪。


妖怪的天文学就是如此的优越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传说妖怪早在千年以前就去过月球。那个时候的人类,应该还既不了解星星也不了解月球。妖怪的天文技术就是如此的优越。”

那么那个时候的人类天文学是什么水平呢?那个时候的人类确实不知道恒星是聚变反应的等离子体星体,也不知道月球地幔的主要组成矿物是橄榄石、直辉石类和斜辉石类,并且比地球的含有更多的铁。和今天的人相比,他们确实既不了解星星也不了解月球。

那么一千年前的人知道什么?

  • 大地是圆的(古希腊,年代不可考,那些“中世纪欧洲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都是扯犊子;落下闳,前156-前87年),并给出了地球周长40008km(埃拉托色尼,前240年)。
  • 地月距离(地球直径58~67倍。现代值[平均值]为60倍左右)和月球直径(地球直径的1/3;现代值为地球直径的1/3.5。阿里斯塔克斯,约前310年-约前230年。).
  • 一套测量地日距离和太阳直径的合理方法,得出太阳尺寸远大于地球,因此应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阿里斯塔克斯,约前310年-约前230年)
  • 测量天体位置的浑仪(埃拉托色尼,前255年;落下闳,前156-前87年)
  • 朔望月周期(29.53058天,喜帕恰斯,约前190~约前120;29.530593天,郭守敬,1281年。现代平均值为29.530588天)
  • 回归年长度(365.2425天,杨忠辅,1199年。现代值为365.2422天)
  • 详细的恒星列表(巴比伦“三星一表”,前12世纪,36颗;《甘石星经》,前4世纪,800余颗;喜帕恰斯星表,前135年,收录恒星1025颗。)
  • 彗星(甲骨文,前17世纪~前11世纪)、流星雨(前687年,《春秋》)、太阳黑子(汉初,《淮南子》)、超新星(185年,《后汉书·天文志》)的观测记录;彗星可能是一种行星一样的天体(塞内卡,65年)
  • 岁差现象(喜帕恰斯,约前190~约前120;虞喜,281~356),并推算出分点岁差大小(51弧秒,中世纪伊斯兰《伊尔汗历表》。非常接近现代值50.2弧秒)
  • 可推算恒星位置,沙罗周期(日月食周期)和默冬章(朔望月和回归年的公倍数)的精密天文钟——安提基特拉机械,制造于前150~前100:

[安提基特拉机械齿轮结构图]


一千年前的人类不了解星星也不了解月球?两千年前的人类,已经差不多把只用肉眼这一种光学器件就能研究的天文现象研究了个底儿掉。

人类的天文技术,就是如此的优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19: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winTATP 于 2014-11-11 21:51 编辑

4.向流星许愿

“流れ星が落ちてくる間に願い事を三回なんて、殆ど無理じゃない。”
“想要在流星流过的时候许三次愿不是很难做到嘛?”
-《东方香霖堂》第二十一话 妖怪所见的宇宙

向流星许愿,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新闻上有、小说中有、天文社团骗人外出观测流星雨的宣传材料中有,就连我拿来练习英文阅读的Erotic literature里偶尔也会有个女主向流星许愿让胸部变大/下体长出那活儿/让谁谁谁性转的桥段。而在日本的幻想乡之中,灵梦也知道向流星许愿,还是要许愿三次。

首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在日本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流星的本来意义不是许愿机。比如,日本有这样的记述:

“江戸時代前期、1685年3月23日、関西地方を中心に大流星が出現した。ちょうどこの頃京都では、当時上皇であった後西天皇が崩御された。各地に残る文献資料はこの大流星と崩御を関連づけ考えている。江戸時代ではこれが人々の話題で流れ星が凶兆として扱われた最大級の事件であった。”
[大東文化大学 法学部 政治学科 瓜生ゼミナール 白井 絵理  的论文, http://www.ic.daito.ac.jp/~uriu/thesis/2007/shiroi.html ]

光看汉字就大致理解什么意思了吧。我不懂日语,所以我也只是光看汉字了。

中国方面,据《乙巳占》所载:
“流星者,天皇之使,五行之散精也。飞行列宿,告示休咎。若星大使大,星小使小。星大则使大而害深,星小则事小而祸浅。……凡流星有芒角者,及有声为怒;色润而迟为喜;疾则事速;缓而事迟……”
可见,虽然有的流星是“喜”,但是影响更大的似乎是“祸”的征兆。具体的例子,远的比如《晋书·天文志》:
“有长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占曰:’雨军相当,有大流星来走军上,及坠军中者,皆破败之征也。’九月,亮卒于军,焚营而退,群帅交怨,多相诛残。”
近的比如1975年吉林陨石雨之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先后去世。此外,自唐代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摘几例如下:
流星犯大角二

《黄帝占》曰:“流星抵破大角,兵大起,四塞有急,若刺大角过,王者失位;期三年。”石氏曰:“流星抵大角,有兵起,大将出,人主忧;期百八十日。流星触破大角,四兵合,有急。刺大角,主失位,裂之,尤甚。流星发大角,盛光明耀,大将出;破大角,亡;不吉。”

流星犯梗河三

陈卓曰:“流星入梗河,王者诛夷国,不出三年。”《玉历》曰:“流星入犯梗河,王者诛四夷,若边兵起,一曰蛮王死,期一年,远二年。”

流星犯招摇四

《黄帝占》曰:“流星起招摇,其所向者,兵在焉;又曰贼寇大败。”石氏曰:“流星入抵招摇,四夷兵来,边兵大败;若王败,敌有忧,期一年。”

……

我的妈,天帝的使者只是为了降灾发兵而去,原来天庭是军国主义的……当然不是。也有象征吉兆的流星。《宋史·天文志》:“为天晖,天雁,夜陨而为天保,则祥。若夜陨而为地雁,梁星,昼陨而为营头,则妖。……自下而升曰飞,飞星有五,亦有妖祥之分,飞星化而为天刑则祥;为降石,为顿顽,为解衔,为大滑则为妖。”
至于这些流星的具体归类,则按照大小,声音,尾迹长度和颜色区分。不过这个分类方法根本不靠谱……举个流星之外的例子,1006年的客星颜色被宋朝官员说成“黄色”成为象征吉兆的周伯星;然而日本的记述则称这颗客星为“青白色”,按照星占则是凶星。[《帝王的星占 中国星占揭秘》]
说到客星,也有说法称古书中的“客星”有些是指现代天文学中的流星,而特定颜色的客星(比如黄色)是吉兆。然而客星通常会持续几天乃至几个月,和流星的记述不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字史上最亮的超新星颜色尚且有这些争议,更不必说像现充一样瞬间爆炸的流星所占何物了。至于占流星的术士们对1833年狮子座流星雨那240000颗流星会有何感想,我没去查,估计无外乎“世界已完蛋”和“老子不干了”两种。

总之流星是一个“通知”而不是“传话员”,接到天帝通知后就将所主何事、所属吉凶以形状、方位等形式告知地上的人。它们不负责把地上人的话带到天庭。

那么什么时候流星变成许愿机了呢?

在中文媒体和轻小说中,有种常见的说法是“向流星许愿”来自北欧神话。闪电和流星是奥丁扔出神枪后发出的闪光;向奥丁的神枪许下的誓言必定会实现。所以奥丁向流星许愿实际上就是向神枪冈格尼尔许愿。
34385611.jpg
问题是北欧没有这个说法。
923358.jpg
这个所谓的“北欧神话”最早的记载现于中文维基百科,中文媒体上和“冈格尼尔”“流星”相关的一切内容都是从维基百科抄的。然而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中根本没有相关的记载;英文的诸多北欧神话字典中也没有提到冈格尼尔和流星的关系,《牛津迷信字典》(A Dictionary of Superstitions)的“流星”条目也没有和冈格尼尔相关的记载。日文资料……拉倒吧和冈格尼尔有关的日文资料都是游戏中的装备或者漫画轻小说设定。
不过“向枪尖发誓”这一点倒是真的。[出自F&W词典,后文会解释F&W是啥。]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一些英文和日文资料中。大量的英文网页将“向流星许愿”的起源指向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说他认为“出现流星是因为神出于好奇在天球上开了一个缝,因此这时许愿神能够听得见”。这些英文网页大致取材于同一个英文博客: [http://the-shooting-star.com/2008/11/09/wish-upon-a-shooting-star/ ]
且不说这个说法在日文和中文资料中都找不到,这个说法和托勒密的宇宙观相矛盾。我们今天说“天体轨道”时,说的是恒星运行的路径,也就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而不是说行星穿在一个实在的大钢圈上到处跑。托勒密宇宙观的基础是抽象的“圆轨道”而不是具体的“天球”,托勒密的轨道只是个抽象的几何学上的路径,而不是把诸神和人类分开的鸡蛋壳。托勒密是个致力于用抽象数学体系建立宇宙观的天文学家,而不是这种实体类的东西,尽管他确实致力于给自己的数学模型赋予物理意义。亚里士多德倒是认为天球是以太之中具体的球,不过好像没人认为他跟许愿有关系。

至于日文资料,有大量日文网页提出,向流星许愿和阿尔泰民族的信仰有关:神把天球扒开一个缝之后就形成了流星,这时许愿神能够听得见——和英文网页假托的托勒密说法何其相似。同样,在英文和中文资料中找不到有关阿尔泰民族和向流星许愿的说法。基于之前被坑了两次,此说存疑。

更是有说法称和基督教信仰有关——拜托《马太福音》都说了末日审判的时候会有大规模星辰坠落,还敢把流星当做吉兆/许愿机,赏你根火刑柱子先。

《牛津迷信字典》中列出的记载(STAR, falling/shooting = wish granted)出现在19世纪:
1839 S.LOVER songs 21 I saw a star that was falling, I wish’d the wish of my soul.
【目睹星辰坠落,我自灵魂发愿。】(S.LOVER: Samuel Lover.爱尔兰歌曲作家。)

1851 N&Q 1st ser IV 99. Whatever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a star shooting, you are sure to have
【不管你在看到流星时在想什么,你必将拥有它。】(N&Q: 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

1887 Folk-Lore Record 218-19[Cornwall] You may.. wish when you see a falling star, and if you can succeed in framing it before it disappears your wish will be granted.
【你可以……在看见流星时许愿,如果能够在流星消失前陈述完这个愿望,它就会实现。】

1953 Folklore 295[Westmorland] Wish quickly while the star falls.
【真的要翻译么。】

至于该词典是不是漏记了更早的记载,我翻了一些其它的条目,发现《牛津迷信字典》对“在梯子下面走路会带来的种种不幸”(LADDER, Walking Under)记述得极为详细,一路追到了16世纪。至于流星和出生/去世相关相关的传说,则是追溯到了《马太福音》和普林尼的《自然史》。而关于向流星许愿的记述只有追溯到19世纪初叶的短短几行。因此,不是说词典不详细,而是向流星许愿的传说在19世纪之前还没有流行开来。

另外一本迷信传说字典,Funk & Wagnalls Standard Dictionary of Folklore, Mythology and Legend (下文简称F&W. 不过F&W是词典出版社的名字所以这么简写不太科学)之中则有这样的记述:
“If you can say, ‘Money, money, money’ before a shooting star disappears, you will find money in your hand. If you can make a wish on a shooting star before it disappears, the wish will come true.”
可惜F&W词典没有给出这段传说的来源。F&W词典出版于1949年,比《迷信字典》列出的几个来源更晚。
F&W词典又提到
“In folktale to wish on a shooting star is motif D1761.1.1”
这里的Motif 是指民间传说研究者们在传说中发现的相似/重复的故事元素,包括人物、物品、行为、设定等。研究者 Stith Thompson 在1932年给它们编了一个拥有长长的标题的长长的列表: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 a classification of narrative elements in folktales, ballads, myths, fables, mediaeval romances, exempla, fabliaux, jest-books, and local legends.
上文F&W词典的D1761.1.1就是指这个列表中的条目编号。Motif Index 中的D1761.1.1条目:

“D1761.1.1. †D1761.1.1. Wishing by shooting star. BP III 234 n. 1.”

这里提到的BP III是指Johannes Bolte和Jiří Polívka 所作的Anmerkungen zu den Kinder- und Hausmärchen der Brüder Grimm  的第三卷。BP是一部对《格林童话》进行注解和增补的著作。这本收录了向流星许愿传说的书,第一卷出版于1913年。这本书现在属于公有领域,但是第三卷没有电子版。实体版在北大图书馆有,不过我就算找到了也懒得逐字敲进Google Translate,所以到此为止吧。

总结上文:向流星许愿直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才在西方成为一种流行的民间传说。


至于日本,有这样的资料:

“そしてこの昭和10年代の伝説の中でひときわ目につくものがある。それは「流れ星を見てそれが消えないうちに言葉を発して願う」、「願いがかなうような動作をする」という例である。これこそが現在の流れ星伝説の中心となって続いているものなのである。唱える言葉は2つに分かれる。1つは流れ星の呼称を唱えるというものである。たとえば岡山県浅口郡の「ヌケボシといえば幸福になれる」などである。2つ目は具体的な希望を早口に唱える例である。たとえば青森県津軽郡の「『金欲し』といえば金持ちになり、『八寸』と言えば背丈がのびる」などがある。また静岡県榛原郡には「好きな女の名前を3度唱えると嫁に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いうものもある。また願いを動作で示す例では福井県坂井郡の「女子が流れ星の消えないうちに運針の真似をすれば裁縫が上手になる」というものがある。また千葉県君津郡には「自分のほうに流れ星が流れると幸福、反対では不吉」というものがあり、吉凶を占う一面も見せている。”  
[依旧摘自白井絵理的论文]

这个我没法翻译,因为我不懂日语……只好用机翻看了个大概。
向流星许愿的传说集中出现在昭和10年(1935年)。传说的种类如下:
1,在流星消失之前许愿。
2,许愿配合动作
至于具体说什么:
1,就是说“流星”。会带来幸福
2,重复具体的希望(“钱啊钱”然后手里就会有钱。和F&W的记述何其相似)
3,喜欢的女生的名字,三遍(注意,“三遍”出现了。)
4,做针线活,效果相当中国的七夕乞巧。
此外还有由流星朝向判断吉凶的说法,比《开元占经》简单得多:向自己飞来的流星(大概是晋书所说的飞星?)是吉兆,相反方向的是凶兆。至于陨石砸脑袋上要怎么算,文中没说。
而在日本流行的“许愿三次”这种说法,有可能是不同地方的传说在传播中的融合(女生的名字三遍->一切愿望三遍),也有可能是和日本本地传说的融合所致,或者只是在流传过程中自己变异了。
总之,“向流星许愿”在日本出现是20世纪初的事情,后来逐渐幻想入的。

到了中国又是怎么回事?
根据“流星许愿”传说传入日本的大致年代,我翻了几本民国时期的中国民俗史。结果在“星辰崇拜”“自然崇拜”中根本没有和流星有关的表述,说明那时向流星许愿还不算个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政治影响民间排斥西方文化和西方迷信,所以“向流星许愿”在中国大陆流行开来应当是改革开放以后。

按照我的猜测,“向流星许愿”在中国大陆的大规模传播可能自2001年开始:
1,1999年,2001年和2002年有非常壮观的的狮子座流星暴。如果新华社靠谱的话,我国观测到了10000+的ZHR. http://www.people.com.cn/BIG5/huanbao/57/20011119/608138.html
2,2001年~2002年《流星花园》播出。剧我没看过,主题曲把“流星”等同于“浪漫”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那啥那啥啥。
3,新千年是中国网络文化萌芽的阶段,《流星花园》及相关的流星文化可能搭了顺风车。可以参考《大话西游》的流行。

据中文维基记载,“《流星花园》(日语:花より男子),是日本漫画家神尾叶子的一部爱情校园漫画,1992年至2004年间于《Margaret》上连载。”至于那之前流入大陆的日本漫画是否有类似情节,有的话产生了多大影响……我不知道。

至此事情应该很清楚了。“向流星许愿”这种说法,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传播并为民俗学家所注意,昭和初期传入日本并产生了各种变体,逐渐定型为“向流星许愿三次”。这种西方文化在日本的变体在新千年随着媒体影响和天文奇观传入中国大陆,而在本土传播的时候又产生了种种变化,最终形成你听到的那个“向流星许愿”的说法。

文中提出了几个有趣的观点:1,看见流星某种程度上来讲很幸运,所以这个时机适合许愿;2,流星转瞬即逝所以抓住时机许愿很困难(更不用说像日本那样许愿三次),所以即使没实现也不能说是错的,一定是我反应慢了。3,流星很美。
所以,“向流星许愿”这种想法,很有可能在不受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由人类的本能自发产生并流行开来。
而且,中国人可是能不顾故事的本来意义和宗教背景扯出“平安夜要吃苹果”这种扯淡信仰的,古往今来这么多人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半瓶子醋的天文先生吧。前文一再否认《晋书》所载的“流星乃天之使也”中的“使”能够给天帝带话,但是万一哪个别字先生真的这么跟别人瞎扯呢?不,我们不知道。

可考的是,向流星许愿的文化源自19世纪中叶的西方,借道日本,传入中国。至于那些现在不可考的“自发”来源,以前没人考过,今后也没法考证了。

由于调查时间仓促,有很多问题我未能深究:


  • 通古斯民族的神话中关于流星到底是怎样描述的?我在人文社科阅览室B区确实翻到几本有关通古斯神话的比较研究著作,但是由于时(wo)间(xiang)紧(tou)迫(lan),未能细究。
  • 英文网页假借了托勒密的说法。希腊文化中是否有流星=许愿的相关说法?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化导致了希腊神话和大量被征服地的本地信仰的融合,不同的宇宙观的融合是否会得出一个“向流星许愿”的传说?
  • 有很多神话体系把“天界”和“人间”用具体的屏障分开。有没有哪个神话认为流星是神打开这个“屏障”的结果?如果有,那么相信这套神话的人有没有想到“此时神能够听见人类的愿望”?
  • Anmerkungen zu den Kinder- und Hausmärchen der Brüder Grimm 第三卷到底说了什么?
  • 穿山甲到底说了什么?
  • 日占台湾、英占香港和葡占澳门是否因为外国统治的原因更早接触到这种文化?如果属实,它们是否对中国大陆产生了影响?
  • 80~90年代流入大陆的外国漫画、小说是否将“流星=许愿”的文化带入了大陆?(注意不是“有没有描写这种文化”,而是“这些描写产生了多大影响”)
  • 平安夜吃苹果到底是哪孙子想出来的?
  • 民国时期是否已经有关于“流星许愿”的影响?各类民俗史中的民国卷都没有提到这种说法,可能需要翻地方志还有当时的报纸,不过这样工作量就大了(实际只是我想偷懒)。如果说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向流星许愿”的信仰,而各类民俗学家觉得“这不值得一写”就忽略了的话,实在是太过遗憾。我希望未来的民俗学家在写我们这一代的民俗时,一定不要忘了把“向流星许愿”添进他们的著述中去。


至于我,我见到流星会许愿,不过只有在流星雨的时候才会这样做。我许的愿望几乎不失手,因为直到看睡着之前,我从来只重复一个愿望。“再来一个”。

坐等双子流星雨的ErwinTATP
2014.11.11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喵玉币 +10 萌度 +30 收起 理由
nlp911 + 2 + 10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2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宴夜曲 于 2014-11-11 20:46 编辑

棒极了,100个赞都不够用的

不动明王↔北极星,是霖之助在字面意思上的误解,前者是有特定含义,后者相对于地球而言一直在动
不动明王↔大日如来,根据11区以往“神佛习合”的理论来看,两人对应的形象不是同一个人
大日如来↔太阳,还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导致的误解

这一段没理解错吧?
关于很久以前的人对星星的认识,我倒是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科普视频,说是哥伦布与当时的女皇讨论的并非“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而是“地球究竟有多大”。

听完你的叙述后,浑天仪又复杂了一倍多……

也就是说,“向流星许愿”本来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流言,或者是说一种观念或遐想,自从2000嘉年华过后,大家(包括媒体)都去搬运wiki的内容,于是在内陆这边,流星许愿变成了一个主流观念,而这个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的西方,而后不断传播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老早以前流星是用来预测吉凶的,而非是什么愿望的寄托

点评

我想可以这么讲,霖之助说的不算错,但是不够严谨,幻想乡的环境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情况之下,会生出一套自己的学问也不算怪事,即你吐槽的“妖怪天文学”之类的  发表于 2014-11-11 20:51
不动明王就是大日如来的化身,这个没问题。大日如来就是太阳,可能是字面误解,更可能是根据神佛习合而来。不过严格来讲他咋解释都不能算错,只是说不同于已有的日本佛教体系。  发表于 2014-11-11 20: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20: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赤口大人 于 2014-11-11 21:19 编辑

我對大日與天照的看法:

這裡給個霖之助在八雲立之夜對天照大神的形容:
それとは対照的に晝の空に浮かぶ太陽は無二の存在であった。天照大神、つまり太陽が最高神として崇められる様になるのは當然の結果であろう。
  與此相對,白天浮於天空的太陽卻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陽會被奉為最高神而受到崇拜,便是很自然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
霖之助在形容天照大神時,並沒有像講大日如來一樣,也說天照大神是太陽化身,而是有些天照大神=太陽的暗示
跟文文的符卡評價合在一起看
就會發現東方版本的設定會是天照大神=太陽,大日如來=太陽(天照大神)的化身/權現,同時天照大神也不見得是該神的本名
可是你考據原捏
會發現原捏根本不是這樣形容天照大神與大日如來的關聯
原捏(神佛習合)是天照大神=大日如來的化身/垂跡

考據是沒有錯
可是在解讀與解釋一設時要知道神主用的原捏
在一設的體現有時不會跟他引用的原捏完全相同
但我不認為這個時候因為元捏跟一設的不合
就要急著否定一設說霖之助在胡扯;要判定霖之助的思想是否真在胡扯,不是只看符不符合元捏
而是要看這個思想在其他的一設或作品有沒有用到或回收
有的話,那這個設定八成會是該世界觀想體現的神主流詮釋
再舉一個例子
永夜抄符卡評價提到阿波羅時說阿波羅不是"太陽神"嗎?
可是有鑽研神話的人會知道元捏阿波羅根本不是希臘原初的太陽神(希臘的原初太陽神是赫利歐斯)
那這個設定是神主胡扯誤導我們,還是這個世界觀的阿波羅是太陽神?
後來儚月抄漫畫裡永琳又提到一次阿波羅是太陽神,還有太陽跟裡之月無法相容
那大概就可以推定東方世界觀內的阿波羅確實是太陽神
如果沒有的話,在其他一設證實或否定前還是可以暫且一信
可是在講非東方的學術討論,還是以元捏的資料為主


照日本那邊的討論
茨歌仙最新章
就有提到你在這篇香霖堂講的天龍與不動尊設定了(放上圖透):
1415711161847.jpg

霖之助說的"天龍座"確實不是我們所說的西洋星座Draco
他說的"天龍座"其實就是指北斗七星
如果你要再深入討論的話
三月精提到會跟天照大神鬥爭的星神天香香背男
祂的另一個名字是"北斗星神"




点评

華扇與紫等妖怪都是天龍信者→霖哥本事沒厲害到能給華扇與紫洗腦或誤導;霖之助可能在胡扯?→原來華扇和神主也在胡扯(ry  发表于 2014-11-11 23: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23: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膜拜明天再看。。
考据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23: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到底是哪种浑天仪才会把那么多星座都记上去啊,坑爹啊!!!

点评

LZ的观点不是霖哥看到紫的星图然后说了一点个人见解吗?  发表于 2014-11-13 11:28
浑天仪上的星座是八云紫所写的妖怪星座,这些妖怪星座的起名者是八云紫,而不是什么外界的东方人或者西方人,lz却认为是霖哥洗脑八云紫,真是天大的笑话。  发表于 2014-11-13 09: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少女注册中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与事务联系|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喵玉殿

GMT+8, 2025-11-5 05: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