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rwinTATP 于 2014-11-11 21:51 编辑
4.向流星许愿
“流れ星が落ちてくる間に願い事を三回なんて、殆ど無理じゃない。” “想要在流星流过的时候许三次愿不是很难做到嘛?” -《东方香霖堂》第二十一话 妖怪所见的宇宙
向流星许愿,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新闻上有、小说中有、天文社团骗人外出观测流星雨的宣传材料中有,就连我拿来练习英文阅读的Erotic literature里偶尔也会有个女主向流星许愿让胸部变大/下体长出那活儿/让谁谁谁性转的桥段。而在日本的幻想乡之中,灵梦也知道向流星许愿,还是要许愿三次。
首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在日本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流星的本来意义不是许愿机。比如,日本有这样的记述:
“江戸時代前期、1685年3月23日、関西地方を中心に大流星が出現した。ちょうどこの頃京都では、当時上皇であった後西天皇が崩御された。各地に残る文献資料はこの大流星と崩御を関連づけ考えている。江戸時代ではこれが人々の話題で流れ星が凶兆として扱われた最大級の事件であった。”
光看汉字就大致理解什么意思了吧。我不懂日语,所以我也只是光看汉字了。
中国方面,据《乙巳占》所载: “流星者,天皇之使,五行之散精也。飞行列宿,告示休咎。若星大使大,星小使小。星大则使大而害深,星小则事小而祸浅。……凡流星有芒角者,及有声为怒;色润而迟为喜;疾则事速;缓而事迟……” 可见,虽然有的流星是“喜”,但是影响更大的似乎是“祸”的征兆。具体的例子,远的比如《晋书·天文志》: “有长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占曰:’雨军相当,有大流星来走军上,及坠军中者,皆破败之征也。’九月,亮卒于军,焚营而退,群帅交怨,多相诛残。” 近的比如1975年吉林陨石雨之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先后去世。此外,自唐代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摘几例如下: “ 流星犯大角二
《黄帝占》曰:“流星抵破大角,兵大起,四塞有急,若刺大角过,王者失位;期三年。”石氏曰:“流星抵大角,有兵起,大将出,人主忧;期百八十日。流星触破大角,四兵合,有急。刺大角,主失位,裂之,尤甚。流星发大角,盛光明耀,大将出;破大角,亡;不吉。”
流星犯梗河三
陈卓曰:“流星入梗河,王者诛夷国,不出三年。”《玉历》曰:“流星入犯梗河,王者诛四夷,若边兵起,一曰蛮王死,期一年,远二年。”
流星犯招摇四
《黄帝占》曰:“流星起招摇,其所向者,兵在焉;又曰贼寇大败。”石氏曰:“流星入抵招摇,四夷兵来,边兵大败;若王败,敌有忧,期一年。”
…… ”
我的妈,天帝的使者只是为了降灾发兵而去,原来天庭是军国主义的……当然不是。也有象征吉兆的流星。《宋史·天文志》:“为天晖,天雁,夜陨而为天保,则祥。若夜陨而为地雁,梁星,昼陨而为营头,则妖。……自下而升曰飞,飞星有五,亦有妖祥之分,飞星化而为天刑则祥;为降石,为顿顽,为解衔,为大滑则为妖。” 至于这些流星的具体归类,则按照大小,声音,尾迹长度和颜色区分。不过这个分类方法根本不靠谱……举个流星之外的例子,1006年的客星颜色被宋朝官员说成“黄色”成为象征吉兆的周伯星;然而日本的记述则称这颗客星为“青白色”,按照星占则是凶星。[《帝王的星占 中国星占揭秘》] 说到客星,也有说法称古书中的“客星”有些是指现代天文学中的流星,而特定颜色的客星(比如黄色)是吉兆。然而客星通常会持续几天乃至几个月,和流星的记述不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字史上最亮的超新星颜色尚且有这些争议,更不必说像现充一样瞬间爆炸的流星所占何物了。至于占流星的术士们对1833年狮子座流星雨那240000颗流星会有何感想,我没去查,估计无外乎“世界已完蛋”和“老子不干了”两种。
总之流星是一个“通知”而不是“传话员”,接到天帝通知后就将所主何事、所属吉凶以形状、方位等形式告知地上的人。它们不负责把地上人的话带到天庭。
那么什么时候流星变成许愿机了呢?
在中文媒体和轻小说中,有种常见的说法是“向流星许愿”来自北欧神话。闪电和流星是奥丁扔出神枪后发出的闪光;向奥丁的神枪许下的誓言必定会实现。所以奥丁向流星许愿实际上就是向神枪冈格尼尔许愿。 问题是北欧没有这个说法。 这个所谓的“北欧神话”最早的记载现于中文维基百科,中文媒体上和“冈格尼尔”“流星”相关的一切内容都是从维基百科抄的。然而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中根本没有相关的记载;英文的诸多北欧神话字典中也没有提到冈格尼尔和流星的关系,《牛津迷信字典》(A Dictionary of Superstitions)的“流星”条目也没有和冈格尼尔相关的记载。日文资料……拉倒吧和冈格尼尔有关的日文资料都是游戏中的装备或者漫画轻小说设定。 不过“向枪尖发誓”这一点倒是真的。[出自F&W词典,后文会解释F&W是啥。]
且不说这个说法在日文和中文资料中都找不到,这个说法和托勒密的宇宙观相矛盾。我们今天说“天体轨道”时,说的是恒星运行的路径,也就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而不是说行星穿在一个实在的大钢圈上到处跑。托勒密宇宙观的基础是抽象的“圆轨道”而不是具体的“天球”,托勒密的轨道只是个抽象的几何学上的路径,而不是把诸神和人类分开的鸡蛋壳。托勒密是个致力于用抽象数学体系建立宇宙观的天文学家,而不是这种实体类的东西,尽管他确实致力于给自己的数学模型赋予物理意义。亚里士多德倒是认为天球是以太之中具体的球,不过好像没人认为他跟许愿有关系。
至于日文资料,有大量日文网页提出,向流星许愿和阿尔泰民族的信仰有关:神把天球扒开一个缝之后就形成了流星,这时许愿神能够听得见——和英文网页假托的托勒密说法何其相似。同样,在英文和中文资料中找不到有关阿尔泰民族和向流星许愿的说法。基于之前被坑了两次,此说存疑。
更是有说法称和基督教信仰有关——拜托《马太福音》都说了末日审判的时候会有大规模星辰坠落,还敢把流星当做吉兆/许愿机,赏你根火刑柱子先。
《牛津迷信字典》中列出的记载(STAR, falling/shooting = wish granted)出现在19世纪: 1839 S.LOVER songs 21 I saw a star that was falling, I wish’d the wish of my soul. 【目睹星辰坠落,我自灵魂发愿。】(S.LOVER: Samuel Lover.爱尔兰歌曲作家。)
1851 N&Q 1st ser IV 99. Whatever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a star shooting, you are sure to have 【不管你在看到流星时在想什么,你必将拥有它。】(N&Q: 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
1887 Folk-Lore Record 218-19[Cornwall] You may.. wish when you see a falling star, and if you can succeed in framing it before it disappears your wish will be granted. 【你可以……在看见流星时许愿,如果能够在流星消失前陈述完这个愿望,它就会实现。】
1953 Folklore 295[Westmorland] Wish quickly while the star falls. 【真的要翻译么。】
至于该词典是不是漏记了更早的记载,我翻了一些其它的条目,发现《牛津迷信字典》对“在梯子下面走路会带来的种种不幸”(LADDER, Walking Under)记述得极为详细,一路追到了16世纪。至于流星和出生/去世相关相关的传说,则是追溯到了《马太福音》和普林尼的《自然史》。而关于向流星许愿的记述只有追溯到19世纪初叶的短短几行。因此,不是说词典不详细,而是向流星许愿的传说在19世纪之前还没有流行开来。
另外一本迷信传说字典,Funk & Wagnalls Standard Dictionary of Folklore, Mythology and Legend (下文简称F&W. 不过F&W是词典出版社的名字所以这么简写不太科学)之中则有这样的记述: “If you can say, ‘Money, money, money’ before a shooting star disappears, you will find money in your hand. If you can make a wish on a shooting star before it disappears, the wish will come true.” 可惜F&W词典没有给出这段传说的来源。F&W词典出版于1949年,比《迷信字典》列出的几个来源更晚。 F&W词典又提到 “In folktale to wish on a shooting star is motif D1761.1.1” 这里的Motif 是指民间传说研究者们在传说中发现的相似/重复的故事元素,包括人物、物品、行为、设定等。研究者 Stith Thompson 在1932年给它们编了一个拥有长长的标题的长长的列表: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 a classification of narrative elements in folktales, ballads, myths, fables, mediaeval romances, exempla, fabliaux, jest-books, and local legends. 上文F&W词典的D1761.1.1就是指这个列表中的条目编号。Motif Index 中的D1761.1.1条目:
“D1761.1.1. †D1761.1.1. Wishing by shooting star. BP III 234 n. 1.”
这里提到的BP III是指Johannes Bolte和Jiří Polívka 所作的Anmerkungen zu den Kinder- und Hausmärchen der Brüder Grimm 的第三卷。BP是一部对《格林童话》进行注解和增补的著作。这本收录了向流星许愿传说的书,第一卷出版于1913年。这本书现在属于公有领域,但是第三卷没有电子版。实体版在北大图书馆有,不过我就算找到了也懒得逐字敲进Google Translate,所以到此为止吧。
总结上文:向流星许愿直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才在西方成为一种流行的民间传说。
至于日本,有这样的资料:
“そしてこの昭和10年代の伝説の中でひときわ目につくものがある。それは「流れ星を見てそれが消えないうちに言葉を発して願う」、「願いがかなうような動作をする」という例である。これこそが現在の流れ星伝説の中心となって続いているものなのである。唱える言葉は2つに分かれる。1つは流れ星の呼称を唱えるというものである。たとえば岡山県浅口郡の「ヌケボシといえば幸福になれる」などである。2つ目は具体的な希望を早口に唱える例である。たとえば青森県津軽郡の「『金欲し』といえば金持ちになり、『八寸』と言えば背丈がのびる」などがある。また静岡県榛原郡には「好きな女の名前を3度唱えると嫁に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いうものもある。また願いを動作で示す例では福井県坂井郡の「女子が流れ星の消えないうちに運針の真似をすれば裁縫が上手になる」というものがある。また千葉県君津郡には「自分のほうに流れ星が流れると幸福、反対では不吉」というものがあり、吉凶を占う一面も見せている。” [依旧摘自白井絵理的论文]
这个我没法翻译,因为我不懂日语……只好用机翻看了个大概。 向流星许愿的传说集中出现在昭和10年(1935年)。传说的种类如下: 1,在流星消失之前许愿。 2,许愿配合动作 至于具体说什么: 1,就是说“流星”。会带来幸福 2,重复具体的希望(“钱啊钱”然后手里就会有钱。和F&W的记述何其相似) 3,喜欢的女生的名字,三遍(注意,“三遍”出现了。) 4,做针线活,效果相当中国的七夕乞巧。 此外还有由流星朝向判断吉凶的说法,比《开元占经》简单得多:向自己飞来的流星(大概是晋书所说的飞星?)是吉兆,相反方向的是凶兆。至于陨石砸脑袋上要怎么算,文中没说。 而在日本流行的“许愿三次”这种说法,有可能是不同地方的传说在传播中的融合(女生的名字三遍->一切愿望三遍),也有可能是和日本本地传说的融合所致,或者只是在流传过程中自己变异了。 总之,“向流星许愿”在日本出现是20世纪初的事情,后来逐渐幻想入的。
到了中国又是怎么回事? 根据“流星许愿”传说传入日本的大致年代,我翻了几本民国时期的中国民俗史。结果在“星辰崇拜”“自然崇拜”中根本没有和流星有关的表述,说明那时向流星许愿还不算个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政治影响民间排斥西方文化和西方迷信,所以“向流星许愿”在中国大陆流行开来应当是改革开放以后。
按照我的猜测,“向流星许愿”在中国大陆的大规模传播可能自2001年开始: 2,2001年~2002年《流星花园》播出。剧我没看过,主题曲把“流星”等同于“浪漫”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那啥那啥啥。 3,新千年是中国网络文化萌芽的阶段,《流星花园》及相关的流星文化可能搭了顺风车。可以参考《大话西游》的流行。
据中文维基记载,“《流星花园》(日语:花より男子),是日本漫画家神尾叶子的一部爱情校园漫画,1992年至2004年间于《Margaret》上连载。”至于那之前流入大陆的日本漫画是否有类似情节,有的话产生了多大影响……我不知道。
至此事情应该很清楚了。“向流星许愿”这种说法,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传播并为民俗学家所注意,昭和初期传入日本并产生了各种变体,逐渐定型为“向流星许愿三次”。这种西方文化在日本的变体在新千年随着媒体影响和天文奇观传入中国大陆,而在本土传播的时候又产生了种种变化,最终形成你听到的那个“向流星许愿”的说法。
文中提出了几个有趣的观点:1,看见流星某种程度上来讲很幸运,所以这个时机适合许愿;2,流星转瞬即逝所以抓住时机许愿很困难(更不用说像日本那样许愿三次),所以即使没实现也不能说是错的,一定是我反应慢了。3,流星很美。 所以,“向流星许愿”这种想法,很有可能在不受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由人类的本能自发产生并流行开来。 而且,中国人可是能不顾故事的本来意义和宗教背景扯出“平安夜要吃苹果”这种扯淡信仰的,古往今来这么多人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半瓶子醋的天文先生吧。前文一再否认《晋书》所载的“流星乃天之使也”中的“使”能够给天帝带话,但是万一哪个别字先生真的这么跟别人瞎扯呢?不,我们不知道。
可考的是,向流星许愿的文化源自19世纪中叶的西方,借道日本,传入中国。至于那些现在不可考的“自发”来源,以前没人考过,今后也没法考证了。
由于调查时间仓促,有很多问题我未能深究:
- 通古斯民族的神话中关于流星到底是怎样描述的?我在人文社科阅览室B区确实翻到几本有关通古斯神话的比较研究著作,但是由于时(wo)间(xiang)紧(tou)迫(lan),未能细究。
- 英文网页假借了托勒密的说法。希腊文化中是否有流星=许愿的相关说法?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化导致了希腊神话和大量被征服地的本地信仰的融合,不同的宇宙观的融合是否会得出一个“向流星许愿”的传说?
- 有很多神话体系把“天界”和“人间”用具体的屏障分开。有没有哪个神话认为流星是神打开这个“屏障”的结果?如果有,那么相信这套神话的人有没有想到“此时神能够听见人类的愿望”?
- Anmerkungen zu den Kinder- und Hausmärchen der Brüder Grimm 第三卷到底说了什么?
- 穿山甲到底说了什么?
- 日占台湾、英占香港和葡占澳门是否因为外国统治的原因更早接触到这种文化?如果属实,它们是否对中国大陆产生了影响?
- 80~90年代流入大陆的外国漫画、小说是否将“流星=许愿”的文化带入了大陆?(注意不是“有没有描写这种文化”,而是“这些描写产生了多大影响”)
- 平安夜吃苹果到底是哪孙子想出来的?
- 民国时期是否已经有关于“流星许愿”的影响?各类民俗史中的民国卷都没有提到这种说法,可能需要翻地方志还有当时的报纸,不过这样工作量就大了(实际只是我想偷懒)。如果说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向流星许愿”的信仰,而各类民俗学家觉得“这不值得一写”就忽略了的话,实在是太过遗憾。我希望未来的民俗学家在写我们这一代的民俗时,一定不要忘了把“向流星许愿”添进他们的著述中去。
至于我,我见到流星会许愿,不过只有在流星雨的时候才会这样做。我许的愿望几乎不失手,因为直到看睡着之前,我从来只重复一个愿望。“再来一个”。
坐等双子流星雨的ErwinTATP 2014.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