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久很久前,读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她首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现代魔法师,什么是霍格沃茨,什么是魁地奇......然而哈利的故事没有结束。
等到读到《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的故事继续开启,可是我却发现了一个细节:
那就是罗琳大姐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不厌其烦地花大篇幅,再次详细地解释了下之前的种种设定
包括“我们什么是现代魔法师,什么是霍格沃茨,什么是魁地奇......”后几本书依旧如此...
初衷不难理解,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哈利·波特(2)与密室》或许是他们读到的第一本《哈利·波特》
但我认为这种“沉甸甸的包袱感”给整体的美感带来了瑕疵。
尤其是这种"再度诠释"不是由描写或旁白,而是由人物与故事来硬生生带入,就更加糟糕了:
奥利弗:“哈利,要记住,魁地奇没有时间的限制,每投进一个鬼飞球可获得10分,但抓住金色飞贼可以获得150分,
只有金色飞贼被抓住,一场魁地奇比赛才能结束,得分最多的一方将获得比赛的胜利。”
哈利:“我去,你TM当我脑瘫?!去年不还是靠我MVP赢的比赛,懂?”
奥利弗:“你懂读者可不一定懂啊!晕。”
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喜欢《梦想夏乡》,而不怎么喜欢《幻想万华镜》的原因。
很简单:《幻想万华镜》的故事,就是主线故事的再现,而我早已烂熟于心。
于是对于我来说,《幻想万华镜》剩下的,就只有浮华的美丽罢了
【部分东方同人作品有个习惯,就是在粉丝早已熟知的人物初登场的时候,给予长长的代号解释和大大的镜头。
于是乎,熟悉的朋友也变得犹如陌生人般】
然而《梦想夏乡》却不同,有着一条异变主线故事在其中,却在表现上是那么的日常:
“翠香向灵梦哭求酒喝”、“门番在睡大觉”、“妖梦外出为主人准备食物”、“铃仙在花田里卖队友”......
不感觉这些事情都是幻想乡里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么?
所以对于我来说,《梦想夏乡》是那么的令人感觉亲切,你真正感觉那些人,你是熟知的老朋友。
但是,
就如总是需要一位奥利弗来再次阐述魁地奇的规则一样(虽然是我编的)
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同人动画作品,来展示正作剧情,来展示正作人物。
不是每个人都会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看起;
不是每个人此刻都知道魁地奇的规则;
不是每个人都会从正作游戏开始去了解东方;
不是每个人此刻都知道那正作的剧情与人物;
了解东方的途径是自由的,
你的路途也许却是别人的起点。
于是乎,很多东方同人作品,似乎都有担负着“布教义务”般的包袱。
(《幻想万华镜》里你会看到超多海量细节与大量给予一秒展示时间的不相干人士)
似乎想用那短短的16分钟去硬硬地承载着东方的一切,那是布教者急切的心情。
【“我们不是模特,我们不是演戏,我们在生活着”】
我只是希望,能见到更多的,日常般的画面
“夏天永远亭的一角,师匠提着木桶,只是路过...犹如这一幕你每天都能见到般”
没有什么突兀的『蓬莱の薬屋さん · 八意 永琳』
因为老朋友不需要自我介绍。
教科书式的“新人需要”很有必要
但二次创作更多是拓展,而不是过多重复的祈祷。
能否偶尔,
为我们这些"原住民",放下包袱,
剩下的便是,亲切的感触与日常。
那便是幻想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