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创作和开源社区和学术论文有什么关系?
先别急,先看一看开源社区和学术圈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开源,顾名思义,是程序员把他程序的源代码公开,给别的程序员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开源运动开始流行,一直到现在。很明显,已经开源的程序是没法拿出去销售的,只能放在网上免费分享。然而,开源社区非但没有因为盈利的问题萎缩,反而变得越来越大,无数程序员昼夜在上面不求回报地创造着大量的代码。随着IT行业的繁荣,开源社区也变得越来越大,而且持续不断地向商业社区输送大量的人才和代码。
学术论文,也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给所有的科研人员参阅,这种制度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工业应用中,我们讲专利,专利是独占和保密的。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学术领域,事情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论文是公开的。而且,也并没有什么独占和保密的渠道能发表论文。很多论文距工业应用只有一墙之隔,稍微扩展一下就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发表这些论文的科学家好像并没有直接拿到什么好处,他们好像也不以为意。
同人创作……先放一放。
看到什么共同点了吗?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模式:我们有一个完全开放的社区,每个人的劳动成果都必须无偿地完全公布出来。隔壁就是市场,商业公司们拿着这些成果加工一下就投入生产,获得暴利,而不用支付这些创作者一分钱。而这些创作者不以为意,继续大量无偿地创作着内容,并且在圈子里共享。
这些内容的创作者,大科学家和顶尖程序员,显然不是傻子。他们之所以要维护这样一个社区的存在,是因为这样一个社区的存在形式对他们和许许多多其他的创作者有利。
一个怎样的社区呢?一个完全开放的社区,每个人的劳动成果都必须无偿地完全公布出来。与商业公司的行为是完全对立的,商业公司的劳动成果尽可能地保密、封闭以及独占。
这样一个突兀的转折,标志着一对高度矛盾的因素的碰撞。一个程序员是非常矛盾的,当他要为了一个客户生产代码的时候,他希望一个完全封闭的社区,这样他才能对他的工作成果有完全的占有权利,才能把它拿出去卖钱;当他学习的时候,却希望一个完全开放的社区,任何的封闭因素都会阻碍他读到他想要读的代码,也就是阻碍他的学习。每一个程序都在受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因素的影响,它的命运取决于究竟是将它公开带来的益处更大,还是将它封闭带来的利益更大。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做出了选择,建立了两个社区。在一个社区中发表开放的内容,而在另一个社区中发表封闭、商业的内容。历史证明,这种组织形态最为高效和公平。
要了解一个开源社区的气质,可以看一看Linux。Linux不是给大众消费者使用的,它的主要目标人群是程序员。因此我们看到,Linux在很多地方很粗糙,就像一辆改装车一样,经常出各种小错,没有商业软件如Windows和Mac这样的平滑的使用体验。它最大的优点,开放,仅限程序员才能享用,他们可以随意改写操作系统的每一个角落,或者十分方便地往里添加功能。开源社区就是这个样子,它不会收你钱,但是它会给你设置门槛。这其实是一个付出与回报对等的故事:只有有能力向社区贡献的人,才有权使用社区的各种无偿服务。不是开发者的普通人,老老实实去购买商业公司的产品。学术领域则更多地依靠工业界的回馈,但它的门槛依然高耸,不是这个专业的很难看懂其论文。
好了,是时候回到同人界了。同人界现在是个什么样呢?似乎有这么一点意思,但似乎又分的不大清。有一个大概的同人作品和商业作品的区分,但也有中间大片的模糊地带,价格不是免费但又要的不像商业作那么多,品质不是精心雕琢但也不是能看就行,创作的人半专业又半玩票。
对,ACG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产业。
但是不成熟的东西总会慢慢成熟,同人将会变得越来越像那些成熟的例子,比如学术,比如IT。
我之所以这么有自信,是因为同人和这两个圈子有更深刻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产业化的智力密集行业。只有产业化的智力密集行业,才能维持如此多的内容创作者,使得他们既有钱培养大量的新人,又有需求支撑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来廉价地培养大量的新人。反例也有很多:不是产业化的比如传统艺术,绘画和写作。写作是一个智力密集行业,但是承载它的形态太轻了。一个大作动画或者游戏需要数千万的投入,而不管是经典名著还是起点月票榜首都是一个人就能写出来的作品。远超需求的供给,使得整个文学圈子都像一个同人圈。不是智力密集的比如电影,电影虽然产业化,但是成本大头是宣传、演员和场景,不是一个智力密集的行业。于是它更像一个商业行业,靠运作和收支维持。但是,同人的主要市场,漫画、音乐和游戏,的确是产业化的智力密集行业。因此在这里催生了同人圈,它将遵循着它自身的规律不断地成熟下去。
那么,预测同人圈的未来就很容易了,看看这两个领域的现状就知道了。1. 同人创作不会消失。而且,它和商业制作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明显。 在这里我想评论一下东方正在萎缩的现象。没错,东方是在萎缩,但也是在精炼。大可不必担心东方会消失,它只会慢慢成为经典。 2. 同人圈子和商业公司将会形成有机的共生关系,同人圈子将会不断地向商业圈子输送,而且同时输送人才和内容。 商业化是洪水猛兽,和同人都该商业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不断有优秀的内容和人才从同人圈子输送到商业领域,而商业公司则回报以坚实的物质利益,这样一种关系才是健康的。 3. 同人圈将会设置自己的门槛,阻止没有生产能力的消费者轻易享用其内容。 ZUN这样描述他的同人圈: 在制作开始当时“同人游戏”这个领域的社团十分少,进行游戏也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
进行同人游戏,更多包含着“制作同人游戏”的那个时代。
正因为体会过那个时代,对于如今以玩为主的“进行同人游戏”的话语抱有违和感。
果然还是跟同样制作游戏的人说话更加有趣。 我觉得现在的门槛就很不错,不需要有什么奇怪。 4. 对于那些愿意在同人领域耕耘一生的菊苣,我们将给予他们巨大的尊重和应有的物质回报。 智力游戏和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令人满足的,足以激励人不计回报地投入其中。因此,顶尖程序员和大科学家,他们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常常远大于他们拿到手的工资。这样的人理应得到我们的仰视,不过首先我们要有机制让他们能填饱肚子,他们才能继续不计回报地为人类造福。
现在的同人圈子有什么不健康之处呢?我认为,最不健康的地方,就是商业公司对同人圈子的回馈太少了。同人圈对商业作品的贡献,已经远超了商业公司对同人的回馈。而且这种回馈常常局限于在大作里占个零头的版权费,和入职以后才能拿到的跟同人没什么关系的工资,严重缺乏一种对社区整体的投资。于是,同人被逼发展半商业化的内容,在模糊的流通渠道里,向模糊的目标人群兜售模糊的内容,满足自己模糊的愿望。但是我想,这种模式,也就是在大和民族的手里能够实现,也就他们能在这种缺乏规则的地带还能自律,或者忍受同人以及入职以后低下的劳动报酬。再扩大规模或者搬到别的国家,就会变得一团混乱。至少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大撕逼,已经成为日常新闻了,想想挺搞笑的。 在这里不管说什么,大抵是没有用的。中国人是如此的聪明,也不需要谁来写文章呼吁什么人去做什么事。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有了一个更大更健康的同人圈,那也一定是ACG公司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扶持起来的,而不是谁写了几篇文章激励起来的。于是今天我在这里无聊地写了一篇满篇都是废话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