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5-5-26 14: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我可以說幾句。
我們作史學和文學方向的研究和考據,主要的問題意識在「傳統的轉化」。首先,ZUN所本的神話傳說、歷史記載和民俗信仰是怎麼樣的,這是從一設去追溯「零設」;再來,ZUN是怎麼從零設發展出他的一設來,作其同人;然後,可以進到二次創作與一設的關係、二創與二創、二設與一設、零設...各方面的互動。而這有什麼意義與價值呢?除了滿足同人情感以外,第一是長知識,第二是觀摩技藝,那些優秀的或失敗的衍生創作,我們都可以學來,用在我們的創作上,東方同人也好,非東方同人也好,真實世界的同人也好。
這個意識確立起來,我們就可以很輕鬆地判定一項考據、一種研究的價值有多大。我們不會糾結於「XX到底是不是YY」、「張飛岳飛誰比較強」這種是非題,也不會當那種斷定「神主就是好」或者「神主就是喝多了」的凡是派。文史的研究與考據,講究的是「為什麼他會這樣寫」、「他大概是怎麼想的」、「這東西還可以長出什麼」。
這次國際學者在立命館大學作的演講,我雖然只看了一下筆記,但也可判定,那和我們的文史研究,是完全不同的路數。他們是「認知心理學」的路數,這是當前西方的顯學,探究的是各種事物、現象對人腦造成的影響,人腦的刺激/反應機制,從簡單的生理反應,到複雜的、群體的社會反應。
這個學門還在發展之中,有很多最新的科技和理論,還沒有得到充份驗證,所以也難免會讓外行人或者我們傳統派的同學覺得是「過度解讀」、「想太多」、「扯太遠」。我們可以講出很多理由,說這種學問路數是如何如何靠不住,甚至可以黑說這只是另一門學術界用來欺世盜名騙經費的學科,但這絕不是一種健康的心態。
我參加過一些研討會,看過一些相關的語言學研究,我要嘛看不懂,要嘛直覺覺得這行不通。但我們不應該武斷地論定這完全就是錯的、無意義的。也許他們現階段99.9%都錯,但只要有0.1%搞對了,那就是未來的基石。
相對的,我所傳習的文史研究方法,都是已經很成熟的學問,不會有太大的根本上的革新,頂多是態度上、範圍上能再多同一些圈子。打個比方,我們是在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流轉,而他們是在沖向四次元。
衝刺四次元者,有時候不免會忽略了二、三次元的基本功,結果理論作出來不知如何結合實用,就算知道也做不好,例如有些學者在研究音樂與大腦,而業者就想著你研究好以後給我們來量產一批好賣的洗腦歌曲,然後他們到現在還搞不好。這是常有之事,也是我們文史派繼續修煉基本功的理由。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要比考據,人家西方人考得過我們漢字文化圈的同人嗎?不是不可能,但是太難了。我們作東方考據,在日本史的範疇,大概也很難考過日本人自己;但我們又有中國文學和歷史的底子,這是日本人比較弱的,我們就可以在這上面多寫一點,作出區別來取勝。而如果將來「認知心理學」的路數發展成熟,我們也可以將之吸收進來,然而靠不靠得住誰說了算?意義與價值何由評判?到付諸應用的層面、到業界,又誰主沉浮?這是學術政治的競賽議題。人家鬼佬不跟我們的路數玩,要作新的路數,是有理由的。
我們現在當然不是上個世紀初失了魂的國人,覺得什麼都是西方的好、現代化的好,把自己的傳統貶得一無是處。我們現在也學習了科學方法,又恢復了一些文化自尊,不會隨便就被人家新拋出來幾點意見牽走;但另一方面,我們要慎防這自尊變回以往的自大。我現在不同意、不採取他們那種認知心理學的路數,不代表我認定那些全部行不通,只能說,在現階段,我們文史傳統的作法還是比較可靠,又比較確實能生出意義來的。讀書做學問最基本的信條是不能反智,不能妄自尊大,拒絕新知。
至於那種用調侃、嘲諷態度來應對知識探索的意見,自然是更不可取。然而這也可以讓我們「見不賢而內自省」就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