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喵玉殿官方微博

 找回密码
 少女注册中
搜索
楼主: youtien

[考据] 東方project的音樂,及從今往後的日本音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6 12: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融合的一个境界是,不去苛求建立“某某国”“某某民族”或“某某地区”的特色文化形象,不会为了刻意抬高某种文化的地位而去批判其他文化,让一切都能有来有往,融会贯通,让愿学好学爱学之人真正有机会集百家之长,让实用主义与艺术追求同在————观坂本龙一的Commmons有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4: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utien 于 2016-4-6 15:03 编辑

  多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也希望能得到更多批評指教。

  就像作者強調,他並沒有要將東方欽定為最好的意思;我們翻譯這本書,也並不是認定它有多麼的神。打動我,讓我決定引進它,也讓許多同仁志願參加(當然,我會給酬勞)的原因,一是他的情懷與野心,二是他的紮實努力。

  「傳統如何在現代翻新」、「我是什麼」,這些大問題,許多人年輕時都想過,但後來提不出好答案,或提出的答案被人批駁、吐槽,就越來越不敢想,越來越退縮地持和稀泥的態度,說傳統、認同本來就是被建構出來的、是會流變的,人不應太過執著,等等等等,這樣用一種寬泛的論調,樹起一道壁壘,就拒絕了再去反覆研習、分析。再加上年紀大了,出了社會,需要結善緣說好話避免得罪人,於是就說:不論堅守傳統還是融合今古還是銳意求新,大家都是好樣的,都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典範。

  這樣作出一堆體面的官樣文章去應付上級與社會大眾,當然也會引發另一個極端,就是吐槽、否定一切想要重新描述傳統、建構自我認同的用心,認為都是唬爛,或者是自爽,或者是搞政治。當見到人重申一種舊論調時,前者先推一個心正意誠,後者先噓一個老生堂談;當見到人提出一種新論點時,前者會傾向不分青紅皂白地稱讚,後者會傾向「扯太遠」「腦洞開太大」這樣不由分說的嗤之以鼻。兩者的共同點是反智,安於一種像是硬掉的漿糊般的認知,拒絕再去瞭解更多精密的辨析。他們的存在與盛行,抵消著許多並沒有走到反智極端,而還在追求真學問、追求實際使當代人得益的努力。

  前者是當前產官學界的主流,後者是不分時代地域酸民的主流。或許,他們年輕時也想過大問題,有過大情懷、大圖景,但後來落空了、放棄了,或者忘記了,就成了這個樣子。在大眾文化的領域,這兩種極端所造成的消極作用,也讓娛樂至上、市場至上的庸俗思想成了主流,大家有愛就好、好玩就好,不必太認真,即便這樣下去只會讓我們繼續被異國大企業的文化霸權碾壓,那也沒辦法。

  所幸,總還有一些人,或者他們還年輕很敢衝,或者他們長大了也沒有忘,而能忠於自己所體驗的感動和心內的情懷,學習去活用各種方法,研究,創作,討論,反省,訂正,再研究,再創作。

  他們提出的答案,未必是非常好的答案,在過程中也可能落入各種迷障,但毋庸置疑,這種人才是值得關注、交往、支持的。即便專業領域不同,即便他治學還在起步階段,也都可以讓我們見賢思齊。

  讀過這篇〈東方project的音樂,及從今往後的日本音樂〉譯稿後,我更加確信了這一點。白鷺君所念茲在茲的,是一個傳統的大雷區,而他正在學習使用正規的音樂分析方法,配合自己學習樂器和作曲的經驗,一點點去梳理「為什麼曲子這樣寫會有傳統的日本的感覺」。他始終存著一個"why"的念頭,這是最可貴的。而《東方》能吸引到一個人這樣自發的來研究,吸引到我們一群人來關注,這之中的"why",也就是它勝過許多其他作品的地方。

  我看過一些音樂學的論文,也看過人批評音樂所同學作的音樂分析,有不少只是死板地拆解樂曲的結構,說這是什麼音階、什麼手法,指認出"what"以及"how"就完了。這樣的分析,很容易做到正確無誤,但也很難有什麼價值。在我自己的流行歌詞研究領域,這樣死板的論文也不少。我認為,這是因為交作業求合格的思維,蓋過了真正的對學問的追求--如果有的話。

  當你試圖進到解釋"why"的時候,你就容易犯錯,人家就容易挑三揀四;很多人因為怕被質疑、怕被否定,就退縮了。但我們往往會忘記,批評除了惡意的吐槽、反智的否定,更有善意的建言。我們可以經由建言讓自己更加精進,我們也可以作出建言,讓人家進步更快。尤其,當傳統的、正規的學術方法面臨新東西的時候,我們更需要反覆的討論,好去開發出啟發性和解釋力更強的方法論;即便現在還做不到,也要為以後鋪路。

  《東方》的音樂首先是射擊遊戲的音樂,為遊戲而作的音樂,而且遊戲是跟著音樂來打造。單這演出場合,就有別於電子遊戲問世之前的各種舞台了。那它除了傳承與融合,又有什麼獨特的、適合這新舞台的作法,可以讓我們分析觀摩,乃至於自己寫遊戲時也來幾首,或者發展出適合於分析遊戲音樂的理論架構呢?這是我一個外行人可以想到的問題,具體的細問,就有待音樂專業的同好;而在之中,目前白鷺君所寫下的此文和我們正在翻譯的這書,便至少有著許多築基的意義與價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1 12: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半门外汉的半严肃)zun在其早年的访谈中(红魔乡时期)曾经提到和供述他喜欢听和风的纯音乐,同时还有世界各民族的民族音乐,在实际的作品中我认为也更是如此,可zun会在耳濡目染本民族文化和习惯的基础上,已经达到最大限度的吸收各民族的音乐特色,以及各个时代的音乐(包括现在),东西方的古典音乐,传于当下世界的 new age,爵士乐,甚至是进行了大胆的摇滚乐风格尝试,到现在他依然在紧跟时代的步伐。                                                                                                            正所谓和而不同,zun反而会因为这些达到最大程度的包容和最为大胆的尝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就像zun喝啤酒一样23333,只要是啤酒他都会尝试着喝各地各国的啤酒,最后经过多年的灌酒,他确定了自己最中意的是日本的啤酒,但其他国家的啤酒给他带来的味道他是不会忘记。                                                                                     zun的音乐生成更为自然,他只是想要做音乐,在音乐面临工业化的时代,没有将音乐工具化,媒介化,游戏与音乐相辅相成,音乐绝不是附属品,这赋予了其音乐独立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他的音乐仅凭音乐自身也能得以永久流传下去,这就是民族音乐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结晶。                                                     


其实zun的大胆吸取不光在于音乐,还有文学,绘画,歌剧戏剧,在他的音乐描绘中有一种类似于剧本化的描绘方式,与游戏的进程相适应,有时间的要素,环境,和主客体的变化和特征,以及音乐叙述时音乐视角的选择等等,都在游戏音乐中有所对应,这样听了音乐本身就像看了个哑剧一样(开始扯了233333)然而歌剧的音乐视角只能偏向于观众这一客体,观众也只能是采取旁观的态度,音乐在于描绘环境,气氛,心情,以及冲突。       而20世纪末游戏的出现使得人可以在虚拟的情况下与环境进行互动,我们面对游戏,是观众的同时也能身处其中,环境也有了更为形象的描绘,因此,音乐视角可以是环境视角,也可以是角色的眼睛,音乐描绘的不光是环境和气氛还有这一情景中自身的行为,以及环境和目标的变化。等于用音乐描绘出一个封闭而完整的世界。                       这样音乐时隔多年,又再次独立了。
这便相当于zun的音乐创作主要的方式,现在已经大概定型了,虽然还会有所调整,个人认为之前这种音乐模式大体上还没有过。                                                                                

听着他的音乐,在比较中人们能够反观自身的文化特色,zun的音乐还会继续发掘下去。 (扯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9: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Microghost 发表于 2016-4-11 12:23
(作为一个半门外汉的半严肃)zun在其早年的访谈中(红魔乡时期)曾经提到和供述他喜欢听和风的纯 ...

其實不能說以前都沒有這種音樂。這種音樂,是和舞台與演出進程一體的音樂,以前很多啊,戲曲的,還有早期動畫片的都是,不一定以完整的曲子呈現而已。中國最經典的範例我會提1983年的《三個和尚》。單是那三人剛登場時拂拂衣袖的動作,以及配合的音樂鼓點,已經足以示範出「這就是中國的東西」,小時候看過,長大再看更回味無窮,一輩子忘不了。

再要講互動,戰場上的金鼓更是,雖然不成曲調,但那是它不須成曲調。去年那部《Mad Max》那位超屌的電吉他手便是其末世進化版。

前者是依循既定劇本演出的音樂,後者是隨機變化的音樂,也都有一定程式。電子遊戲的音樂,則介於兩者之間;玩者/參與者投入的程度,也在兩者之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2 15: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专业术语)与舞台演出进程一体的音乐,与场合的完美配合,是在舞台环境下配乐的本色呈现,其中的经典作品,必然会使我们充满回味,想起它的情节,其中的音乐也会令人想起。三个和尚里面的板胡,坠胡,管子塑造的音乐与人物动作同步配合,的刻画堪称小巧精致;印象深刻,音乐与画面密不可分了;再如大河之舞,里面的爱尔兰风笛声与人物伫立,凝视的搭配,使人听得出神,过后在想起大河之舞的时候也难忘里面风笛的旋律。东方project的游戏音乐更是如此,听起音乐,想起场景和角色,看到角色,也不会忘记音乐。      
互动的类型,其中有在合适场合出色的即兴演奏。

从在合适的场合造就出色的配乐而言,东方里的游戏音乐,            和表演剧配乐,动画和电影配乐,乐队即兴奏都有展现出其合理出色之处。
从这个角度而言,是无法辨析出所有东方project音乐的特点的。况且,上海alice幻乐团的音乐,不只是有游戏音乐。在处理音乐和游戏的关系上,zun自己也是不讳言自己所做的思考的。zun对自制的东方音乐作为游戏音乐有所强调,然而,另一方面游戏音乐也是zun想做游戏的动机。可是与其他的音乐不同的是,虽然东方的音乐默认与游戏一起欣赏,但我们可以发现它单独欣赏的价值,脱离情境只听音乐也有不错的效果,这一点上,即兴演奏如果不在特定场合,歌剧不在特定场合,其音乐是无法欣赏的,虽然著名歌剧歌剧确实会有独立音乐的出版,然而量极少。


这么一来,达到脱离情境的音乐效果的,只是纯音乐而已,也就是说无太多附属品,或是音乐不被作为附属物。那么问题又再次出现了,既然东方游戏与音乐密不可分,它又是怎么达到纯音乐的效果的?

通过这种方式思考,可以得到东方音乐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结论,在脱离安排特定的情境也能达到音乐效果的前提之下。

然而如果不确定其独立性,对于其文化特色的讨论便会不甚严谨,因为没有把它当做一个整体看待。
总而言之就是在当前的情况下需要脱离一些形而上的束缚。
这么一言,可能我心中会夹杂有对东方音乐的光环,但是这相当于一种比较的方法。这样,它虽然是独立的,却可以默认在大体不同的前提之下,找出和其他文化形式的共通之处,在比较中才能确立其特点。   


zun的曲子,对于想要,已经开始从事(渣)作曲的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我对乐理的认识较少,我通过对其曲目的欣赏和辨析探究出其中的特性所在,通过比较和探究,也开始找到自己作曲的惯式,深受影响却不尽相同,方法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的,然而惯式却会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凭依。我也有着东方音乐会得到更久远流传的坚信。

这个译著从远比我们专业的角度解释了东方音乐的文化特色,价值不仅在于得出了存在联系这一结论,或许能激起我们大家的讨论也能体现它的价值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少女注册中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与事务联系|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喵玉殿

GMT+8, 2025-11-4 04: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