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东方同人社团并不多,目前我只调查到Ice*Berry社团依旧参加着本土展会,除此之外在漫展上难以看到本土社团的东方同人物,从我调查上来看,新加坡的同人圈是活跃的,对于各种作品IP都有涉及,而每届漫展上都以当下热门作品的同人物为主,即使不对同人作品进行宣传,当地年轻人也早已从社交网站、视频门户等方面了解这些作品,加之随众的心态,这些作品往往能获得非常好的回报。虽然对于他们来说,对于东方是有所耳闻的,但比起那热门作品来说,东方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理由来让他们为同人物进行消费,即使是当地东方众,在漫展上的购买力也是有限的,或者说并不是为了冲着东方同人物来参加展会的,在这种购买力不足,加之成本较高的环境下,对于同人创作者来说实体创作的热情并不高,这也就造成了当地东方同人社团稀少的原因。 
 
 相比较绘画类创作而言,新加坡当地其他类型的东方同人作品则寥寥,也许是因为语言缘故,很难从英文圈里辨识出新加坡东方众的作品,也可能是暂时真的不存在这些方面的创作,总之目前为止,我尚未调查到。难道说这里并不适合非绘画类创作?答案当然不是,纵观东方Project登陆steam的信号,东方Project同人文化也将迈向更广的泛全球化,如果这里有合适的创作环境,未来也存在这些类型创作的可能。在此我概略的说一下,给各位留一些遐想空间。
 
 
 
 
 音乐:
 关于音乐方面的搜索比较遗憾,截止目前为止我还尚未找到新加坡当地现存的同人音乐社团,我从当地的一个音乐论坛找到过一篇2010年关于邀请成员参与组建同人音乐社团的帖子,并且说目前社团已经有8个人的规模,包括一些新加坡的NICO、Youtube唱见,但比较遗憾的是之后我再未找到该社团的任何活动。
 但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新加坡当地不乏演唱会、小型摇滚乐队、音像制品店,展会上也时常有音乐LIVE,不少海外音乐者也来这边贩售作品,所以并不是说新加坡当地不适合音乐类的创作,可能是当地缺少音乐类社团组建的契机。
 
   
   (Resonant Echo社团负责在新加坡地区寄卖日本社团的东方同音专辑)
 
 
 游戏:
 游戏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作品,囊括了绘画、音乐、设计等形式的创作,新加坡的本土游戏以独立游戏为主,许多游戏制作者会在众筹网站宣布游戏计划、并通过众筹形式筹集资金,此外还有一些小型工作室也在尝试开发平台游戏(如Witching Hour Studios、Boomzap Entertainment等工作室的作品就登陆了Steam、PS4平台),除了视频游戏,新加坡也有着自己的桌游文化和市场,这方面以当地工作室方面的作品为主。
 
 
 文学:
 在新加坡建国早期,社会并不热衷于文学内容,相比较科技、商业等务实的学问,文学被认为是“不具有太多价值”而遭到了新加坡社会的冷漠,此外因为早期新加坡社会的负责性及社会敏感问题,新加坡对于出版物方面也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但即便如此,一些新加坡的文人也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文学创作,以华人为主力的新华文学成为了新加坡早期文学创作的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完全追求物质生活,转而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新加坡的文学圈因此得到了社会的正视,并开始发展起来。因为官方语言英语的普及,各族自身民族文学的崛起,及海外人员的流入,主流的新华文学逐渐被新英文学所取代,新加坡的文学创作步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当地作家协会每年一度所举办的“新加坡作家节”也因为其开放和国际性而闻名于各国文学圈。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促使了外国文学书籍的流入,其中就包括了来自日本的像轻小说、漫画等类型的作品,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候,这些书籍为新加坡的ACG文化圈打下了基础。
 
 
 不过据我目前的调查,新加坡当地目前没有轻小说、同人小说等类型的创作,而可能存在的网络小说因为是英文写的缘故,恐怕我也很难调查出来。话虽如此,但新加坡这里依然是可以进行文字类作品创作的,以同人作品来说,渠道上类似绘画类作品,作者不仅可以参与新加坡当地的展会进行贩售,英文的创作使之可以参与东南亚各地的展会,至于这类创作稀少的原因,我认为可能和当地丰富的绘画类创作有关,毕竟比起连篇的文字,漫画等创作的故事则更适应快节奏生活的需求。抛开实体文学作品,文字类创作也可以非实体形式进行,除了网络小说的创作,像Afterthought Studios、Team Precatio彡、Ebullience Games等新加坡当地的工作室(亦或社团)也创作了不少视觉小说(Visual novel),而这也是当地未来最有可能出现东方主题文字类作品的创作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