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於幻想鄉的貨幣考據 之二 
 -------------------------------------------------------------------------- 
 
 幻想鄉,真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在關於幻想鄉的貨幣這一則文章中,筆者粗淺的分析了一下日本歷史以來的貨幣發展狀態。嘗試以管窺豹,推敲出幻想鄉究竟使用甚麼貨幣。在各位東方人的意見中,筆者發現了許多立論尚未完美的地方,故打算再發一帖,重新立論推敲。精益求精。 條件建立: 
 關於貨幣發展的狀態,請參見上文。筆者便不贅述了。快速帶過,江戶時代以前,10世紀以前日本曾自行鑄錢。而在10-17世紀間,由於中日貿易繁榮、日本便引入外國錢補充舊錢的缺陷,17世紀以後,為了加強對國內的控制,日本便下令回收外國錢,實施三貨制(金、銀、銅金屬並用)、四進位制(1兩=4分=16朱=4000文),自行發行貨幣。19世紀中葉,日本實施幣制改革,學習慣國的十進位制(1圓=100錢=1000厘),發行新貨幣。 時間方面,第一層"現實與虛構的結界"建立在15-16世紀間,起到了擴大領域、分離幻想鄉的用途,第二層"博麗大結界"則是建立在明治18年(1885年),起到了徹底隱藏、分開幻想鄉和外界的聯繫。 地域方面,沒人知道幻想鄉在哪,僅有一說提出在"八岳山"即長野、諏訪地區。另一說則是ZUN的老家白馬村。而這兩地在歷史上皆無地方鑄錢,且也非金、銀等貴金屬產地。故不會有地方貨的問題。 理論面臨的問題: 
 一、漫畫的圖片 關於幻想鄉目前出現的設定,筆者經過斟酌後,決定放棄漫畫"圖片"的內容,因為其並非由ZUN親自繪製。僅劇情是ZUN規劃的,故除非"文字上"確實指出貨幣種類,否則不予以採用。 二、幻想鄉結界的設定 這是筆者一開始並未收集完全的資訊,就是"常識的結界",其發揮之後,被遺忘之物將會出現在幻想鄉。除此之外,我想信就算是ZUN這樣的神人,也不年免出現設定相互衝突,畢竟遊戲是一年一年慢慢推出的,設定也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難免會有衝突。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东方香霖堂/东方外来韦编第9话曾提出了"武尊一千圓",該貨幣為1944-1945年間因為通貨膨脹所發行的特大面額紙幣,在戰後便全數回收,世界目前存世量不到一百餘張。既然1885年就已經封閉了結界,那麼1944年的鈔票會出現必定是"常識的結界"所為,且其中也提出"有其他鈔票"的出現,那麼可以推出日本歷史上1885以後的鈔票,都有可能出現。且"他的面額並不會是實際交易時的價格",因為其時代跨度過大,根據史料,1887年一錢=1953年的五百錢(物價直接換算)。且其中也出過"以圓換円的"幣制改革。這直接使得原本穩定的價值體系出現問題。所以其用途可能更類似"代用券",即某某鈔可以在某店兌換某物,但是其他店面不見得能使用。 
 日本銀行兌換券 武尊千圓 該券除日本外,也有加蓋"臺灣銀行"和"朝鮮銀行"的海外用券存世
 另一個便是"虹龍洞"的交易系統,其並非實際的"貨幣"而是"點數",或許這便可佐證妖怪是如何"交易"的方式,且由類似中央銀行的方式進行控制發行量。但究竟是何許妖怪也,無從得知。 
 最後是讓我映像最深的,鈴奈庵的射命丸文,作為妖怪,竟然會想要賺取人類的"貨幣",那即有可能是能推斷"妖怪"可能也有需要人類的貨幣,除了購買,便是控制貨幣,可參考第三點。或許他們就是用這種方式穩定市場、保持貨幣更新。且極大可能還是江戶時期的貨幣。另外,以物易物也不佔少數,這是個簡單粗暴的方式,在文明程度低、人口較少的聚落是可以穩定實施的。其中妖怪與人類的"以物易物",就是以"空白紙筆"兌換"妖怪書"的本居小鈴了。 三、幻想鄉真的人類有鑄造能力嗎 首先,在古代鑄造貨幣,不是一間鐵匠鋪就可以做到,以前的鑄造方法砍參見1728年繪製的"寬永錢鑄造繪卷",在銅料運制鑄幣廠後,要先敲打、秤重、交由御制人鑑定、煉銅、洗銅、清理雜質、翻鑄(錢樹)、冷卻、踏平、折錢、去除殘次品、打磨內外郭、整理、再次去除殘次品、清洗晾曬、串錢、運輸、交遊御制人再鑑定才可流通(且這套流程機器難以複製)。除此之外制模、翻母等都還有額外流程。這種規模至少都要上百人才能完成。至於紙札則是木板印刷並且親自手寫、蓋印,不可能大量使用。 而近代硬貨幣為機器打制,需要刻模、購買原料、打制、檢查才能出品,而紙幣則須向美國、英國購買墨水、並生產特殊紙張、再來是刻模、印刷、切邊、檢查,其也需要許多重型機械,機械在人里是不可能出現的。 故能推斷,是經由舊時代外界流入、常識的結界生產出來或是有妖怪協助製作。 總結: 首先幻想鄉的貨幣確實可能是妖怪在維持的(畢竟這是核心的事情,最能穩定一個事情的方式舊是讓什麼變動都不要發生),故幻想鄉在"一文"面額上,會有外來錢、舊錢、寬永通寶、文久永寶這四類,而"四文"則是寬永通寶(波浪版),"十文"是寶永通寶,"百文"是天保通寶,"一朱"則有一株銀、"二朱"是二朱金,"一分"有一分金和銀、"二分"則有二分金,"一兩"是小判金。且幻想鄉還是保有少量的銀錠、碎銀。而在最後會發展成穩定的一文,寬永通寶。四文,寬永通寶,百文,天保通保。一朱,一株銀。一分,一分銀。二分金和小判金。會這樣推論的原因是二朱金使用的時代更早、且具又黃金的成分,作為管理者,是必得盡可能回收貴金屬。而二分(2000文)這個面額是足以支撐其價值的。一分、一朱則也同理,僅保留一分、一朱銀。另外,筆者會推測"寬永"錢保留的原因是因為"寬永"鑄造時期長達三百年,至明治初期依舊在鑄造使用,其不論是公信力、模具保留都具有極大的優勢。也是最易管理的貨幣。另外就是金小判和天保錢了,前者除少數大家族會持有外,就是透過回收民間的黃金所鑄造的,用於穩定金融(類似儲備金)。而天保錢則會做為民間流通的"大面額銅錢"存在。至於碎金、碎銀都會慢慢消失。至於外來幣或透過結界進來的貨幣,先說其他的通貨、含金含銀的會被當碎金碎銀處理,其餘的則也有很大概率成會"代幣"的存在,或著丟到不能用的地方(博麗神社的賽錢箱)。紙幣,上面有提及過,也會成為"代用"的存在。 但除了以上的"貨幣"外,估計更多的,也可能是以物易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