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喵玉殿官方微博

 找回密码
 少女注册中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17

[其他] [非东方]一些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1 20: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弦汐Genshio. 于 2025-3-11 20:28 编辑

最后决定在这里发了,不定期更新,非东方。
 楼主| 发表于 2025-3-11 20: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弦汐Genshio. 于 2025-3-12 11:59 编辑

               前言

这是关于《周易注疏》的阅读随笔,我以其溯本,企图用注与疏来读《周易》。

在过往年华中,因为布都[1]这个角色的存在,我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特别开始对道教和道家感兴趣,并且真正地去了解了相关的经典,《道德经》。我将其视为中国哲学。在此之前,我完全对是哲学心中无数,即便现在对于这类内容,也仅是感兴趣,并不想做更加深入的研究,那是专业的事情。

“无为而无不为”、“利万物而不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就像两条无止境的数据线,在我的大脑外绕来绕去,却始终无法将智慧的电量输入,只是把我的脑子缠绕成一团理不清的线球。李耳写的实在深奥,我现在读了,也不懂;懂了,也没有在生活之中深切地体会到。于是,也无法真正运用进去。

刚步入大一时,想说去图书馆寻找有关该书的导读或者解析。《孟子》、《庄子》、《墨子》……顺着书架阅览,我在一干先秦老人家们的经典著作中,瞥见一眼《周易》。“这不是那个算命的书吗。”我心里这样想着。“不就是八卦,我倒要看看这么个事”,便绕过了先来的《道德经》,奔向了《周易》。

翻开书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一条看来比理解《道德经》还要难的道路。

众多前辈的注解校勘之中,我挑了余秋雨先生的《周易简释》。先生告诉我,《周易》是“群经之首”。起源于占卜的它,用阳爻和阴爻囊括了整个宇宙,进而脱离占卜,成为了哲学、伦理学,成为了文化。先生还告诉我,我所面对的,“是在人类文明奠基时代,黄河流域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价值创造者们相继努力的成果。”而且是“独特、无可重复的成果”。

我今年尚未二十,而我手中的《易》经历了三千多年甚至更久。它能从伏羲、文王、孔丘,及无数的先人手中一直流传到二十一世纪的我手里,想到此,我便难抑心中的激动和好奇。

古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古人究竟为什么这样做?古人的这些东西对现在的我还有什么用吗?——我常好奇这些问题。是的,包括如今,拿起这本《周易注疏》,也只是单纯地因为兴趣,并再无其它目的。

《周易注疏》,又称《周易正义》,由魏国的王弼和晋代的韩康伯注解、由唐代的陆德明音义、由唐代孔颖达作疏。王弼的注本摒弃了汉儒象数[2]灾异之说,以义理[3]为主,为后世易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孔颖达的疏进一步整合了魏晋以来的易学成果,成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全书皆是文言,竟没半点现代白话注解。但即使这样,依旧没有浇灭我想探寻这书的热情之火。

我是外行人,做不了哲学家。但我认为,哲学是一种慰藉人心灵的仙丹,它由人寻材、由人炼制、然后由人服用。何况,《周易》所带来的,是能够自成一派的哲学和星汉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面对这本“玄之又玄”[4]的占卜书,在无比尊敬《周易》的同时,我希望能将蓍草[5]抛至一边,而是在先辈对内容的注解中,找寻能够助我的一切。

弦,寻常读者,才疏学浅,与《易》也尚为初学,未及入门。意在思考,愿在启发,不谈学术。其中概念,仅作潜略解释。若益初学同我者,抑或使不明《易》之人萌生兴趣,实为幸事。

2025.2.28



[1] 布都:即物部布都。日本“上海爱丽丝幻乐团”系列游戏《东方project》中的角色,设定上是一位来自古代日本的尸解仙,她是一名道士,精通风水。
[2] 象数:象数学派,易学的分支。主张从卦象、爻象以及阴阳奇偶之数解读《周易》。
[3] 义理:义理学派,与象数构成了组成易学的两大学派。主张阐发卦爻象、卦爻辞所蕴含的意义与道理。
[4] 玄之又玄:道家用语,出自《道德经》第一章。玄幻又玄幻,表示“抽象而不可言说、深奥而无法表达”。
[5] 蓍草:占卜道具。《周易》的占卜通过蓍草来进行,本质是数字的推演。这种占卜法叫做“大衍筮法”,又称“揲蓍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1 2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弦汐Genshio. 于 2025-3-12 11:59 编辑

          读序

《易》相关的内容有很多,其中包括注释的争辩、学派的争辩,这些内容,于我看来,极专业而且解释起来复杂,单纯理清发展思路、讨论争议点和未来发展方向,那是文献综述了。这些东西现在并无助于我思考。因此先不必谈及《易》的基础知识,如阴阳、八卦等,单从这序入眼,仅说感想。

我向来尊敬经典、热爱文化,且《易》是经典中的经典、文化中的文化。在序中,孔颖达先用一大段文字向我展现了《周易》的价值,使敬畏与尊重之心于我躯壳中怦动。他是这样写的: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弥纶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无穷,风声所以不朽,非夫道极玄妙,孰能与于此乎?」

——养育万物,怀列乾坤;包罗宇宙,通明神灵。宗庙和社稷之所以不衰,风俗和声誉之所以不朽,如果不是《易》中的道理已达到极致的玄妙境界,谁又能做到这点呢?

如此高的评价,如此美的赞誉,以至于说《周易》是“乾坤之大造,生灵之所益”,一段文字读来,实在让我内心滋生传承之意。

始皇焚书之时,其文并未消亡;汉代整理其精髓,重振儒家文化。三古[1]后,《易》代代相传,过了三国、南北朝乱世,来到了唐开国子臣孔颖达手中。祖宗修编的《十翼》[2]随着六十四卦[3]捧在怀里,面对一千多年前的它时,孔颖达肯定怀着对经典和文化的不尽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或许是自豪,或许是尊敬,因为他手里的是这个文明的曾经。

而如今,又过了一千四百多年,这《易》加上了孔颖达等一众前人的笔迹,来到了我手里。古老的文化和精神被压缩在文字之中,这一看来,手中书本的分量便翻了几番。我也想和古代人对话,也想亲眼看看前人对《易》的想法和理解。若此,我便会继续读下去。
在此,便想谈说关于我最近所知的概念:文化遗产。

文化是个很宽泛而复杂的概念,你我对此都不感到陌生。譬如过年时到亲戚家拜年,我和亲戚对话用到的语言、我看到客厅里供桌上的塑像、包红包使用的货币、餐桌上的食品、用的餐具、盘子上的纹样、厨房中的厨具、聊天所用的语言,这些都是文化。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文化就是我们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语言、宗教信仰、艺术、社会制度、科技、知识,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

构成我们生活的一切,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文化。吃穿住行、言谈举止、心神精气,不论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受到了文化的影响,又会在生活中继承文化、创造文化。文化遗产不只局限于经典,还在于自然、非物质、现代等。文化遗产,便是由前人所创造的,又被后人肯定,认为有所价值,传承并延续的文化。

传递、传承,这个主题被安放在《易》之上时,便永无止境。从远古到近古,太极生出两仪、两仪化了四象、四象生出八卦,八卦又被叠成重卦;重卦又有了卦辞,然后又配上爻辞;卦爻辞太过简约,便又长出《十翼》。至此,《周易》方算成形。而成形之后,又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直到传进二十一世纪,来到你我手中和脑中。这漫长的过程中,必然有后代人对前一代人关于《易》的肯定和评判,然后继承,然后又传承。至我这一代,它肯定也有价值,值得我学习,值得我传播,并值得我传承。我相信,不单是《易经》,其它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像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和子孙后代还无止境地延续,便应当且必然被更多的人接受、被更多的人传承,哪怕超越国家的界限,也要一直传无法观测的尽头。

当然,传承并不是全盘接受,需要对其有所批判,审视好的,纠正不好的。[4]回到《周易注疏》,关于好于不好,这一方面,孔颖达做出了示范。在序中,他对王弼[5]、郑玄[6]以及当时学者的易学研究做了评价,指出不足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于批判地看待注解和什么样的注解适合初学者,我举一个例子,从具体内容以及孔颖达的分析评价来说。

他在序中讨论了关于复卦中“七日来复”注释的问题。虽然此时我还未完全了解复卦,但其中内容仍值得一看。复卦卦辞是:“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孔颖达提到王弼对其批注“阳气从被剥尽到复返,需要经过七天时间”。这里的七日并非是特定日期,而是指“阳气”去而复返的一个周期。郑玄引用《易纬》[7]的说法,认为“阳气在十月尚未完全消失,到十一月才完全消失,而十二月阳气重新复返。”因此,他认为“七日来复”实际上是指阳气从完全消失到重新复返的时期,中间隔着一个纯阴的阶段,卦主六日七分[8],取其整数称为“七日”。在这里“七日”则变成了一个特定的日期。

先不必细说什么七日,什么七月,光是这个“六日七分”,就叫我这个尚未入门的人看得云里雾里。相较之下,王弼的注解就浅显易懂,我只需要知道阳气这个东西,从消失到回归要经过七天就行了。

郑玄所解,当然有迹可循,且逻辑清晰。然而,他提出“具体时间”的说法,让不明事理之人无法深明。孔颖达提到其他学者,大多赞同郑玄的说法,解释为:“七日”实际上是指“七月”,即从五月开始,阳气逐渐消退,到十一月阳气重新复返,中间经历七个月的时间,从季节和月份的角度来理解“七日来复”。这种解释,可以说是弯曲了本意。不论是王弼还是郑玄、还是孔丘,这“七日”从未有过“七个月”的意思。

对于这些学者的解释,孔颖达这样质疑:“阳气虽然五月就开始消散了,但直到十月,阳气都还没完全消尽,仍然存在,哪里说得上是‘七月’来复呢?”这样的注解,即背离了《易》的本意,又扭曲了前人的注解,而且还存在逻辑错误,实在是复杂而又不妥。

由此便可知,孔颖达在面对《易》时,审视了这些注解的好与不好。我们如今面对文化,或许也要认识到这一点:究竟什么是有利于我们的,什么是复杂难懂又扭曲本意、于我等已然无益的?如面对儒家思想,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下,曾被推上高峰成为儒教,也曾被砸烂店门受人反对,如今这个时代,我们究竟如何看待这一思想文化,需要并且正在被重新审视和理解。

回归序中。孔颖达赞同王弼的注解,同时认可郑玄的解释,并提出“略有复杂”之意,最后他批判其他学者的不当注解。分析之后,他提出:注解当以经典原意为主,简洁明了,避免过度解读,偏离本意。

文化的传承,当面对热爱好奇而又无处探寻的初学者来说,确实当简洁易懂。不单于《易》,其它亦然。毕竟文化是人类的产物,难以理解的文化则不易被接受,不易被接受则难以被传承,向来如此。

倘若没有简洁明了的注释,而是被继续扭曲本意,那么流传到我手中的《易》就会变得极为不易理解,我将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甚至不会有兴趣去读它。或许没有王弼、孔颖达这样强调其内涵意义,摒弃其冗象杂说,这《易》都不会流传下来。

与文化的话题,先谈于此。再次将思路回到这序中所说的《易》上吧。回到《易》上,再来面对这个问题:《周易》是什么?

是的,这是个什么东西呢?我看来很简单地,《周易》是一本书,就拿在我的手里。我也可以说很宏大却偏向空谈的话,比如《周易》是一门文化,是先祖智慧的结晶。可是这些肯定不是我们想知道的答案,我们真正要知道的就是:“这是个啥,这能干什么,我要它有什么用?”

毕竟总在此说文化,却又对其内容感觉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理解、难以感受,那就什么都没有必要了。

现在的我,回答不上来。但我想或许在慢慢阅读之中,会逐渐通过孔、王等获得新的理解和答案。之后随笔的内容,也将主要以我所思所想,所见所记为主。

2025.3.4



[1] 三古:一说为形成《周易》的三个时期,即上古时期(伏羲画八卦)、中古时期(文王周公作卦辞爻辞)、近古时期(孔子作十翼)。
[2]《十翼》:又称《易传》,目前认为源于孔子及其弟子。《十翼》是《周易》的传文部分,与《易经》(《周易》的经文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周易》体系。其如玄鸟羽翼,表辅佐之意,故称《十翼》。
[3] 六十四卦:两个单卦重叠,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重卦者众说纷纭,一说伏羲、一说神农、一说文王,这里我支持伏羲重卦说。
[4] 究竟何为“好”,何为“不好”?这本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于此我认为,既然读书首先是为满足自身目的,那么当自我判断和验证。适合自我的、能有所领悟的,便暂时归为好,反之则不好。但不好并不是不要,而是要纠正,找寻究竟为何不好。
[5] 王弼:字辅嗣。三国时期的魏国学者,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是义理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6] 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经学家,古代儒学的重要人物。他是象数学派的代表人物。
[7] 《易纬》:汉代儒学经典,以《易传》和象数为主。
[8] 六日七分:古代人将坎、震、离、兑四卦与二分二至日相应后,把其余六十卦同一年365.25日分配,每一卦占6.0875天,即所谓“六日七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1 21: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个注释做得有点问题,链接的还是本地文件……(file:///D:/阅读/周易注疏阅读.docx)

点评

感谢帮助~  发表于 2025-3-11 21:59
诶诶?  发表于 2025-3-11 21: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1 22: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弦汐Genshio. 于 2025-3-18 14:36 编辑

两仪

我用两仪来作标题。来说说两仪吧,就是所谓的阴阳。

虽然《易》的义理抽象而难以理解,甚至几乎于玄幻的地步,但先人认为这书的目的还是作为模范、垂教于人。既是垂训,那便是“有而教有” [1],而不是空谈先哲。因而,先把《易》中的一些概念简单讲讲吧。那么谈及《易》,就必须要谈到两仪,毕竟整个《周易》,就是由阴阳两爻构成的。

既然这样,我何不用“太极”来作标题呢?毕竟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2]。《易》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源,太极是阴阳未分的最初状态,包纳万物。我们先不必探究“太极”作为宇宙本源究竟合不合理,一东西实在抽象,是超越了一切物质的根本所在,我们看不到它、摸不到它,它却一直在我们身边。古代人也这么认为,就像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3]一样,无形无象。它超越了具体的形态和名称,且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也有所不同,所以这里把它作为标题,也实在抽象而空泛。

那么,我为什么不用更具体的“四象”和“八卦”来作标题呢?因为它们相较于“两仪”,已经趋于具体的物象,甚至到了八卦已经在特指一些事物。以至于它们无法让我们联想到太多东西,即使我们知道它们存在,也觉得遥远而不必要。因而,也不必把它们作为标题。

于是说回两仪。如你我所见,两仪是太极分化后的阴阳两种状态,虽然仍然是抽象的,但已经有了对立和区分,并且可以被命名为所谓的阴和阳。

两仪·壹

什么是阴阳呢?

我想,阴阳这个概念已是先辈们通过观察认识、总结经验之后,高度抽象化而形成的,并且又用具有象征性的图案来表示它们。所以用逆向思维,我们从图案来倒推回先祖当初的认识。

人类认识事物,并不是从文字开始的,而是用感觉。所以我们先用眼睛看先人们是怎么认为的吧,看图(图表 1)。
图片2.jpg
图表 1

大家看了或许发笑:我就知道你要给我看这个,这不就是太极图吗。是的,这就是太极图。这又叫做两仪图,因为太极生出了阴阳,这整个球是太极的象征,这一对阴阳鱼就是两仪的象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点:其一、阳是白色的,阴是黑色的;其二、阴色中带着点阳色,阳色中含着点阴色;其三,这两仪构成了一个圆,看上去好像要转动一样。

再来看另一张图(图表 2)吧:

图片1.jpg
       图表 2     

这又是什么?这也是阴阳。更准确地说,这是阴爻和阳爻,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爻就像是两根木棍,阳爻这根木棍比较刚硬,适合用来当做工具;而阴爻这根木棍比较柔弱,被人一掰就断,裂成了两段。但它们都是木棍,或者抛弃比喻,它们都被用线段来表示。

现在我们看了这两个图,可以大概总结出一些认识:

一、阳是刚健、主动、光明的。我们看到阳是白色的、是连续的、是不易折的。
二、阴是柔和、被动、幽暗的。我们看到阴是黑色的、是断续的、是易变形的。
三、阴阳是相对的。从眼睛和大脑的处理都告诉我们,不能把白色说成黑色,也无法将一条说成两段。
四、阴阳是会运动的。太极图中的阴阳展示出了动态的效果,仿佛阳正在推着阴走,阴也正在推着阳走。
五、阴阳是会互相转化的。太极图中的阳中包着阴,阴中包着阳;阳爻中包含着阴爻,阴爻又可以合为阳爻。
六、阴阳是合一的。要是没有了阴,也就不会有阳,反之亦然。阴阳构成了太极,要是缺了其中一个,就无法象征出太极,而只是一块勾玉。

这些认识,在先祖们将其高度概括化以后,用一个两仪图概括了出来。也就是说阴阳在先,太极图在后。先祖们又是怎么得出阴阳的呢?需要明白,他们是在自然界中认识到的阴阳。所以接下来,我先说文解字,然后也在自然界中、在生活中来看看哪些事物具有阴阳的性质吧。

从阳字开始。甲骨文中,“阳”古作“陽”,该字左边是“阜”(后来演变成左耳旁)。这字的右边是主体,“昜”。看,上部分是“日”,下部分是一条树枝,树枝下是几条光线。左边的“阜”,在古字形里像是阶梯起伏一样的山。左右合一来看,我发现,或许最初的阳就是太阳。太阳高挂在连绵的山上空,阳光穿过了树枝,展现在先祖眼中。阳光是多么的灿烂,从太阳开始向外扩张,只让先祖们感受到光明、奋发、刚强,见到阳光,便出来活动,进行生产生活。因而这阳,兴许一开始就是从太阳所带来的白天开始被认识的。

再来说阴字。这个字古作“陰”,右边的主体是“侌”。主体中,“今”是声部,而“云”是象形。阜(山)和云都是遮挡太阳的巨大物象,这两个物象出现在先祖眼中,阳光就再也照不到他们的脸上。这个字表示的便是太阳消失了,而什么时候太阳完全消失于先祖眼中呢?那就是夜晚。夜幕降临,月亮升起,代表着阳光完全消失,黑暗笼罩着大地,人们也不再出行,缩在家中,等待阳光再次升起。因而这阴,大概就是人们在无数个夜晚中逐渐认识出来的,夜晚最典型的象征,就是月亮。

太阳和月亮,就是每天都在运动的。太阳绝对不可能成为月亮,在大半夜悬空;月亮也绝对不能成为太阳,在大中午出现于人们眼中,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天体,它们所象征的光明和昏暗是对立的。

但是地球自转、昼夜更替,在先祖眼中,太阳和月亮就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天空中划过一次又一次,天空中的位置或许曾经是太阳所在,而于某夜又成了月亮的位置,于是他们就觉得,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是会互相转化的。

最后,拥有想象力的人们遐想,倘若没了这太阳,大家是否都无法出行了?倘若没了那月亮,大家是否都无法安寝了?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和这太阳与月亮有着太密切的关系,于是知道,太阳与月亮缺一不可,不然人们就无法生活。因而太阳和月亮,阳和阴是一个整体,是合一的。

白天是阳、夜晚是阴,自然界中有太多事物象征着这阴阳。天与地、山与泽、雷与风、火与水,这些自然之物都能看到阳和阴的属性;滋长、繁荣的春夏和凋零、收蓄的秋冬,这也能看出阳、阴,植物的生长和枯萎,这同样是阳与阴的一种象征。例子太多了,数不尽、道不完,两仪似乎被藏在自然万物之中,一切自然之物都能看到两仪的影子。

人本身也是一样,我们身上也有着两仪的表象。

先从物质上来举例吧。伸出手来,看看自己的手。手心和手背,手心能够靠着关节和肌肉弯曲,握成拳头不受阳光所照,是视为阴;手背通常无法外翻外卷,经常受光照,是视为阳。而手心手背都是肉,两者不可相离,便是阴阳合一。同时我们必须要知道,阴阳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这理念是在特定情况下而确定的,平常时手心是阴,手背是阳,而假若风湿感冒,手心发热,那就是阴转向阳的象征。这是中医学的概念,我们担当理解,不必深入。

再从非物质上来说吧。与人交流时,我们脑中能有太多的想法,比如会评价对方所说、比如会思考自己所言。这些想法是多变的、隐藏于心的,能够被视作为阴。而我们经过思考、选择,将思维转化为语言说出来时,我们说的话就是不变的、表露于外的,能够视作为阳。因此常说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因为表露出来的言行,就像阳光一样会被所有人看见,我们很难再改变。同样的,这里的阴阳也是相对的。比如在特殊场合时,若人内心所想只有一个,却答非所问满嘴胡话,这便是颠倒黑白,叫他人不好捉摸。

现在我知道,两仪一直在我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太多地方能够看见阴阳的影子。也正因如此,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也可以试着考虑用这两仪来看待和处理,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和帮助。比如“塞翁失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更具体的范例如行为选择、情绪管理,并不能套用到每个人身上,我们可以自己进行思考。

说了这么多,现在多少能够理解什么是阴阳了,也大概能知道阴阳的一些性质。但我要提醒的是,我所讲的,是千年以来先祖们代代积累而成的智慧,我用很简单很通俗很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和概括它,并用很常见很直白很简洁明了的例子来丰富它。但你和我所面对的,是能够运用于更高层次、能展现出更加复杂的智慧,我的内容适合于想要知道理解概念的初学者,避免不了宽泛和浅显,千万要思考,不要一味地接纳和死板地运用。最后我要再次强调,阴阳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我们不能以为阴阳是一种绝对的划分,而忽略了其相对性和情境性。

2025.3.11


[1] 有而教有:通过具体的教化(有)和规范来指导现实世界(有)。
[2] 出自《易传·系辞上》。
[3] 出自《道德经》第一章。翻译颇多,此处我取意为“道(宇宙万物的本源、真理或规律)如果可以被言说,那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道;名(事物的本质或概念)倘若能够被命名,那就不是恒常不变或真是的名”。这句话认为语言和认知是有局限的,无法完全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1 23: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围观咯
好像也没多前就是了ww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4: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弦汐Genshio. 于 2025-3-18 15:10 编辑

两仪·贰

前文中,提到了这随笔的一些性质。浅显、宽泛,无法深入、不够深刻,这些尚待改进、不足之处可以看作是这内容的“阴”。同样的,诸多事物都可以尝试用阴阳的方向看待,对于这篇随笔是如此,对于“阴阳”这一概念本身也是如此。我认识“阴阳”这个概念是个很长的过程,在读了《周易》后我才逐渐拥有正确的认识。这之前我对阴阳有所误解,也有误用。因此我单独开一个小章节,先来谈谈我对“阴阳”局限的思索,以供参考。

首先,它很简化。世间万物,在前人眼中无不体现着两仪,于是他们就把世界划分为阴阳。阴阳对立、阴阳互化、阴阳统一,对立、统一,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对立统一[1]的思想,先辈做法,值得肯定。不必畏惧于难以理解“对立统一”这个概念,最低限度,只需知道这阴阳是一种“哲学概念”就行。但它过于简化,并不能考虑到更多的因素,而是单纯地把世界分成阴和阳,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一切的规律。我们的现实世界,往往比阴阳的划分更为复杂。倘若不明事理,到了极端,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再被阴阳两片枷锁拷上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走向片面。

用中医来说,这一理论在人体上能够解释很多生理、病理现象,可以说是根本理论,这种把传统思想融入与医学之中的表现,我实在喜欢。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疾病的复杂,往往单纯靠阴阳是无法解决的,需要现代科学和科技的帮助。又比如我举例了手心手背的例子来解释阴阳,但这是从哲学认识,或者说是从观察、思考和类比得来的认识。当我们把事物深入,手心的弯曲和手背的伸直,是靠着关节、肌肉等作用,这时候我并不能再用阴阳来解释;倘若更进一步,关节的各个结构,肌肉的各个组织、血管、神经,这些更不能用阴阳来解释。这种角度需要科学的辅助,科学是用实验或数学模型来探寻事物,精确和具体是很基本的要求;而哲学往往体现着我们大脑的表现。

我觉得科学和哲学需要并重,物质和精神需要并重,它们就像阴和阳,不可只看其一,而忽略了整体。看待事物时,阴阳能够提供思路,但这不该是终点和定论,而是一种方向。

然后,我想它有些不够精确,在一些方面往往显得见仁见智,哪种说法都有道理。我们已经看见了,它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在运用它时,我常用以描绘事物的属性或者状态,它很方便而且很广泛地帮助我对很多事情有新的认识,这当然是好东西。但是,它没有标准,它太模糊了,不够定性,而偏向于我们主观的判断。

来举例子吧。自然界中,比如晴天看作为阳,阴天视作为阴,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比如偌大的北京城,通州区(天安门的东南方向)正在下雨,淅淅沥沥,而房山区(天安门的西南方向)尚为晴空,还能见太阳,这要如何判断呢?我用“阴阳合一”来解释么?可是这并不能帮我避雨,太模糊了,阴阳的对立和转化,在这出行查看天气的方面我不如看看天气预报。

又比如生物中的例子。我可以把雄性视作阳,把雌性视为阴。但是蜗牛呢?蜗牛是一种雌雄同体的生物,它同时具有雌雄两性的生殖器官,这我要怎么给它划分“阴阳”呢?倘若我跳出性别的限制,认为它“柔软圆滑”,而把它认为是“阴”;但它的壳“坚硬顽强”又可以看作是“阳”,这又要怎么办呢?最后也只好用“阴阳合一”来总结,可这种总结几乎无用,我如果最初用阴阳来看蜗牛而不知其真相,那就会疑惑、误解,然后最后用这“阴阳合一”来逃避阴阳的模糊不定。

再从社会文化上来说吧,比如红色。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认知中,鲜艳的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这当然能看作是“阳”;可如果这鲜红代表着死亡、代表着祭祀、祭品或者更贴近现实,代表着血液,那又可以被看做是“阴”。同样的颜色,却同时拥有阴阳两面。正因为它“阴阳合一”,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知道事物所表现的是阳还是阴。

这就是它的模糊和不精确性。阴阳有得有失,想要涵盖万物,就无法被具体定格,而偏向用模糊性带来的主观判断来帮助理解。因而这一概念,并非万能,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单纯地用阴阳来看待,难免最后会模棱两可。这种概念什么时候适合用?大概是在我们面对“为什么蜗牛会雌雄同体”、“为什么会有太阳雨”、“为什么红色哪里都见得到”的时候适合用吧。用这个概念来作为启发思路的钥匙,接着深入探究,把这一知识,运用到探索中去。

再然后,我觉得它的泛化有些不适合初学者。这个概念如我等所见,在很多地方都能够适用、都能够被象征和解释,这当然是它的优点。但正因它这广泛的适用性,使得它过度泛化,甚至会被曲解,然后滥用、乱用。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科学理论。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迷信,或者伪科学。

我们人类,面对未知时,就常会被好奇和恐惧填埋;面临未来时,也总会被期待和渴望淹没。我们已经知道阴阳是来自于自然界,并是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概念的,但总有人会利用这阴阳的宽泛,去向不明阴阳的人谋取利益,错误地利用阴阳来解释无法理解之物和未来,大抵就是迷信的一大特征。

母亲曾与我讲过祖父的故事,且我也见证其中。祖父年轻时意气风发,一日寻了位算命先生,先生同他说,他年轻这般事业有成,是为“阳气旺盛”,将来会“阳虚阴实”,很可能“老来无子”。当时祖父觉得可笑,他不相信,因为那时候他已有三个儿子,哪来“老来无子”这一说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两位伯父相继因心脏病而辞世,我那时年幼,看着亲人离去,如今对两位已没什么印象了。而我的父亲,虽然健在、看来孝顺,但对于祖父似乎也有些“有也似无”了。祖父苍老了许多,我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母亲说后来祖父大概是想起了那算命先生说的“老来无子”,若有所思了吧。母亲觉得那个算命先生说的话灵验了。

我暂且把这当做迷信。因为整个事情的经过从算命先生开始,到祖父回想起这“老来无子”结束,就是一个利用未来、测算未来、验证未来的过程,然后使人信服。但仔细一想,那算命说的是“老来无子”,说的是老年人一生中都没有儿女;而祖父的情况是“老来丧子”,是年老时突然间失去了儿女。这两个事件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这怎么能算作“灵验”呢?很显然,瞎猫撞上死耗子,蒙对了而已。而且蒙得不完全对。

算命的存在,肯定有它们的价值,我相信它们的核心内容,或许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再说了,人有需求,于是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暂且把算命当做迷信,但迷信之物或许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所以面对被误解、扭曲、以及被盖上“迷信”的帽子的事物时,还望擦亮眼睛,不要盲目跟风,去思考和探寻一下内在,去剔除糟粕,而寻找精华。

还有伪科学的例子。比如某些保健品,宣传自己的产品能够“补充阳气”或者“调和阴阳”,而没有进行科学验证,单纯地从阴阳的方面来打广告,且所谓“包治百病”。这实在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就算是中医也要实事求是,阴阳作为理论,也需要有科学的检验,毕竟这门学问面对的是患者,要拯救的是生命,不能疏忽。

迷信这种东西,是主观臆断而未经证实、且固执迷惘的现象,断不可取。大抵对《周易》不了解的人,对其敬而远之;对《周易》一知半解的人,拿它来唬人。而如果是能够读懂《周易》的人,别的不说,起码能够分得清什么是迷信,什么是哲学概念;也分得清谁的阴阳是合理的;谁口中的阴阳是扭曲的。

阴阳这个概念的局限,我就说这么多。简化、不精确、过度泛化,这之中,简化和泛化即是它本身的优点,又是面对初学者时的缺点。这些缺陷,就可以看作是“阴阳”这个概念的“阴”,它的“阳”和“阴”本身需要我们自己去调和。它究竟在哪里能用,在哪里不能用,要怎么去用,还是要好好思考的。我想,能够把阴阳的阴阳管好,那才是真正的“通阴阳”了。

我如今看到了阴阳的表现与内在,它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用极强的解释能力和哲学价值展现出古代人们的智慧。但他人的智慧到我们自身时便成为了知识,知识[2]和智慧[3]是不一样的。可以说这些局限之所以会误导着我,正是我没有把知识变成智慧。

请珍惜自己的大脑,它实在是把知识变成智慧的法器。

2025.3.13


[1] 对立统一:哲学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我们用来描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即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两方面相对独立、排斥(如阴阳对立),统一即两方面又相互依存、联系、共同一个整体(如太极)。
[2] 知识:这里我需要特别注明。知识是外在的,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
[3] 智慧:而智慧与知识有所不同。智慧是内在的,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4: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弦汐Genshio. 于 2025-3-18 17:13 编辑

两仪·叁

我不想再在这个概念上停留太久,但还是决定要来说“阴阳”的好处。毕竟我希望我和你能够知道和了解它,要是能感兴趣更是美妙,而我前面讲了概念、说了局限,却不夸它两句,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再说了,光说其“阴”而不顾其“阳”,恐非明智之所举。然你我对这阴阳想来不陌生,若谈及好处兴许你也能回答一二,且上文已有体现,因此我不过多赘述,只当简举几点:

它具有的哲学和文化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带给我的思维框架和思考起点是很有用的;它给我带来的启发性是很强的,这篇文章就是由这个而来的。

好,说完了,就说这么多。我认为我们对这个概念早就不陌生了,它一直陪着我们成长,以至于当我要说这个概念时,发现我总不免要扯上早已深入人心的益处。所以我接下来决定,对它的问题继续思考。

我的一位朋友在探究思考后,向我表达了疑惑。他问我说:“我发现那些能够用阴阳去解释的现象,我们往往无法深入理解。我们早就深受阴阳概念的影响,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好像谁都可以用阴阳来说两句,可要实践的时候,却又觉得它浅了。”他的感受十分普遍,连我也会出现这样的疑惑。考其核心,便是反映出两仪这样的特点:

“它是一种宏观[1]的哲学框架,又在实践中显得相对抽象而不够具体。”

前文我们总结出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阴阳这个概念通过将万事万物划分为对立统一的阴和阳,来描绘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动态平衡和变化之道。它宏观而普遍,还过分抽象,因而导致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这正是我们“都能用阴阳来说两句”,却无法深入的原因。

比如当我面对情绪管理之时,我或许会有意无意地用阴阳带来的“两面”来描述情绪间的平衡,像是积极情绪为阳,消极情绪为阴。这种认识显而易见地能够帮助我理解情绪的动态变化,却并不能为我提供具体的心理干预和调节方法。它被限制在理论层面。而当进入实际操作中,我就需要更为具体的工具和方法来进行管理,比如冥想、比如CBT[2]。这些方法并不与阴阳的概念矛盾,提供了更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说是理论与具体操作的相辅相成。

想到这我大概能知道,阴阳这个概念早就在影响着我了,只是现在我真正认真地在面对和了解它。它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概念,能够给我带来的是启发和思考方向,却无法在实际应用层面给我提供明确的帮助。这大概在任何领域都是一样,当要解决问题时,我能用阴阳来入手,并思考着怎么用实际方法和工具去扭转调和阴阳,这才是正确的步骤。若是纠着阴阳不放,为了找到阴阳和说通概念而强行依附,未免本末倒置。毕竟多数情况下,我们面对的是具体的事情,而不是阴阳本身。

我的这位朋友又和我说:“我当然知道,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会从两面的方向去看待事物和现象,你也告诉了我这种思维可以看作是受阴阳概念的影响。可是我知道了后,我又能这么做呢?我感觉似乎知易行难。”

是的,“知易行难”,很高度的概括,很贴切的形容。比如我知道要调节消极与积极的情绪,可我不知道怎么入手,走什么方向,难免南辕北辙;比如我明白要调整健康平衡,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阳气旺盛,什么部位阴气湿重,难免猝不及防;比如我清楚合作与竞争是社会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可究竟何时该合何时能争,怎么合怎么争,我并不能很快地做出决策,难免阴差阳错。许多的概念都是这样,要被践行于实际生活中时,人们才会发现说来容易做来难。

我常闻天高,然不登高山何以知天高;我常闻地厚,然不临深渊何以见地厚?[3]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但这种困难是能够被克服的,要怎么去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我简提几点我的认识与想法。

首先,老生常谈地,我想结合具体工具和方法是很必要的。

其次,众所周知地,我觉得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是很值得的。

具体问题就要具体分析,不可只单从阴阳入眼而偏离了实际,还当考虑到具体的数据与信息。且要警惕将事情看得片面与简化,万不可一概而论。

最后,不可忽视地,我认为理论要在实践中无畏冷静地逐步探索。

人从认识、理解、思考到解决问题,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提炼总结理论,并尝试用理论生成对策,用对策解决或缓解矛盾。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实践开始,逐步探索如何将这个概念应用于具体问题,并且在其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要知道理论并不是死板的。探索的过程是很缓慢的,是曲折前进的,难免有折返、难免有困难,但不要畏惧、不要慌乱,不必像高中题目一样执迷于寻找那不存在的“正确答案”。能够形成自己独一套的、适合的、有用的方法论和方法,我想会比了解“阴阳”本身重要得多。

我的建议就提到这。回顾上面文字,我总觉得无力,想唉声叹气。缘何?因为我发现,将我的认识打在屏幕上、写在纸上,对你来说也只是“理论”。处理理论的理论,又要如何去践行呢?我再无法解释,于是觉得这白纸黑字苍白无力。

先去做吧,即便出问题了也有改正的余地,不要畏惧,也要擦亮眼睛。

我总想着是宣传《周易》这般传统文化好,还是促进启发与人共勉好,或是如何如何——想不出答案、做不出选择。最后只觉得,宣传文化自然能与人共勉,与人共勉自然能靠宣传文化,两者最后的目的看来都是为了帮助人。

帮助我自己去做人,帮助你去做人。

25.3.18


[1] 宏观:哲学术语,与“微观”相对。它泛指大的方面或者总体,而不涉及内部条件、机制或者分子、原子、电子这样的内部结构。
[2] CBT:认知行为治疗。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于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可以这样理解:“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3] 改自荀子《劝学》。原文为:“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1 10: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的理论很简明,但是具体的事物总是异常复杂。有时解释一件事情,甚至连阴和阳对应什么都难以找到,这时再去套阴阳,便觉得这是生搬硬套,强词夺理,甚至怀疑这样做是不是很荒谬。


阴阳带来的方法论很简单,但真要去践行这些它们又很难。比如我们都知道要“阴阳调和”,这就很容易联想到“中庸”的道理。但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在生活中做到不偏不倚不喜不悲?久而久之,就会因缺乏实践而有“阴阳理论只是在讲正确的废话”的感觉。

不过这篇文章也给了我一个启发,那就是对于第二点,不要动不动就用阴阳去想那些人生大事,而是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小事去感受阴阳的道理,这样一来“知易行难”的困惑也许会轻很多吧。
期待更新

点评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认知与行动的局限。这么看来,“知行合一”实在是个不容易的事情  发表于 2025-3-21 18:15
说得很好。  发表于 2025-3-21 12: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6 23: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你发表的文章我已拜读,你的博学令我敬佩,感谢你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去深入了解的的兴趣。那么,若是没有为你添麻烦的话,我有一些困惑想向你请教。
      从你的文字中,我了解到中国哲学讲究“阴阳调和”,也就是世间万物是从阴阳调和中取得平衡,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亦不能过于极端,乃是要讲究平衡,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大奸大恶固然是不对,但难道至德至善也是谬误吗?西方近代以前的伦理学家(如斯多葛学派),总是带着一种令人厌恶的、宣读律法式的姿态宣称:人应当守道德。但当你向他质疑“什么是道德,道德从何而来,道德的目的”时,他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了。道家对于道德的解释是什么,我尚未理解,所以向你请教,我首先在此阐明自己的观点,亦即是形而上学式的观点。所谓道德,是由多数人的利益与价值观来决定的,多数并不能代表正义,这是因为数量不能改变本质。人作为意志的与自由的造物,应遵守自我意志行动,盲目行善乃是成为了多数人的奴隶,我为过着那样未经反思与自我审视人生的人而感到悲哀。我认为:人人平等的原则应当是行善的根本,人人都有自由的权利,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于是不作恶;不侵犯自己的权利,于是不盲从;尊重二者共同的权利,于是行善,是为同理心。人带着形而上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将世界与他人看作是自己意志的投影,于是他在他人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在他人的现象中认出了自身,并由此关心他人的命运,从中产生道德,是为同情心。同情心有两个必须的要素,一是必须认知到他人的现象,二是必须把这现象看做是自己的现象。就好比奔赴战场的士兵,他被统治者、社会、媒体与自己的同伴教育,他们告诉他:敌人是不可理喻的恶魔,是残害我们同胞的凶手,敌人没有人性,他们嗜血且冷酷,杀死敌人乃是行善。于是士兵们在战场上相互残杀,他们杀人,只是因为他们对对方一无所知,他们杀人,却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与荣誉感,他感到自己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这种无意义的杀戮何时能够停止呢?他看见仇敌的脸,他看见惊惶与恐惧,仿徨与迷茫,然后他明白对方同样恐惧死亡,同样厌恶杀戮。他明白对方是一个家庭的孩子,是另一个家庭的父亲,曾是一个有道德良知的公民,于是他开始厌恶战争。同情心在人认识到其他人的现象,并将其理解为是自己心灵的投射后才开始显现。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极端的自私自利者,不必多说。或是唯心主义者,他将世间一切只看作是幻像。同情心与同理心,虽有些武断,不过我认为正是这二者组成了道德。儒学也有类似的观点,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的逻辑似乎过于自我中心,也许会引起你的厌恶,不过形而上学大致就是这样的学科,也没办法。
      至于我个人,我对助人济世没什么兴趣,世人的丑态令我反胃,但同时我又怜悯他们,为他们所经受的那诸多苦难。世人在很多时刻的确是丑陋且污秽的,但他们偶尔所绽放的人性之光辉也令人为之动容,我觉得他们不应遭受那许多困难。我又反思自己,我同样是人,人并非全知全能,我不知我的观点是否正确,又怀疑世界上是否存在所谓真理。我既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力去评价世间万物,既然我做不到做正确的事情,那至少我不想做错误的事情,若如果我存在与否并没有什么区别的话,那至少不会犯错,于是我得出的结论,用东方的说法就是“顺其自然”或是“无为”。我用西方的方式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很有东方的风格,世上的哲学其实也都有些许相同之处。不过哲学比起结论,更加注重过程,我得出的结论与真正的道家内涵相比,本质还是不同。就好像普通人的贫穷与修道士的贫穷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道家哲学会如何解释“道德”二字,我很期待能听到你对此的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少女注册中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与事务联系|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喵玉殿

GMT+8, 2025-10-31 11: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