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喵玉殿官方微博

 找回密码
 少女注册中
搜索
楼主: 弦汐Genshio.

[其他] [非东方]一些随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12: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弦汐Genshio. 于 2025-3-27 12:42 编辑
摩耶面纱 发表于 2025-3-26 23:05
你好,你发表的文章我已拜读,你的博学令我敬佩,感谢你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也让我对 ...

你好呀!感谢你的阅读,能激发你对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兴趣,实在令我荣幸。同时我开心于能收到你的回复并从中看到你的认识。我见识仍浅,却能于像素海中窥见东西方先哲们的思想,予我眼界以开拓,受益匪浅,足见你认识与思索的深刻。我从我的思考出发,对你的疑惑给出我的想法吧。当然,我的回复未必正确,哲学究竟是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智慧。

一、
至美至善是谬误么?你用阴阳来象征,将至美至善作为阳,于是对应地把大奸大恶作为阴,从此强调着阴阳调和,于是对至美至善发出疑惑。追求平衡,这在先秦思想中经常出现,仿佛都受到了《周易》的影响,同源同宗而百花齐放。儒家思想之中,总是强调着“中庸之道”,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避免极端,最求着适度的平衡,这看上去与“阴阳调和”如出一辙。但我想这“至美至善”,已在儒家中独具定义。孔丘说“过犹不及”,这四个字放于美德之上,我便理解为是过分追求某种美德可能会导致问题。我想儒家之中的“至善”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并追求平衡的过程,而不是将其定义为极端而绝对的状态。

道家则更是强调着“阴阳和谐”这一说,这一思想中展现出相对性的思想逻辑。首先,它们并不否定“至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李耳认为至美至善应当如水一样,柔而非刚,居处险恶卑下之地依然能滋润万物。他觉得这很接近于所谓的“道”。老子将至善比作自然界中的水,实际上是提醒我们,贴合于自然的道德是“上善”,这里的自然即是自然界中的自然规律,又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然规律。这种上善的道德,显然与条文宣言般强调的道德不同。我想道家的“至善”同样不是极端的,而是顺应自然的体现。其次,在我的认识之中,道家对善恶的理解,同样把它们归于“动态平衡”之中。天下人都知道美德之所以为美德,是因为有恶行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是善,也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可见他们不但不否定善的价值,还表现出“善恶是相对的”这一说法。就像你在开头发问之时,也是用“大奸大恶”来与“至美至善”比较,大奸大恶看来极端,于是我也能从你的语境中看到“至美至善”的极端。但我想道家并不会把“至美至善”看作极端,而是同样要在自然和平衡中去理解并达成。

因而我想,至善至美本身并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于过度追求极端的善和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道家总说无为,可为了无为而无为,就又成了有为;人总想要有美德,可为了美德而美德,就容易失德。不论是《周易》还是道家,或是儒家,我想都展现出顺应自然的一面,却从没有追求极致的一面,它们大概都认为,人处在自然和社会之中,达到平衡与协调是利人利己利万物的境界,是所谓的至善和至美。这么一来,倘若“至善至美”是在自然规律和社会现实上的认识理解,那我想,它并不是谬误,它仍然值得追求。如若这至善至美的定义是极端而绝对的,那追求着它的人很有可能,会在盲目和无知中走向大奸大恶的地步。

二、
你疑惑于道家对“道德”的解释是什么,于是我也说说我的看法。简单地来说,道家认为的道德是自然的体现,并非外在的约束。具体来说,我要把“道德”拆开理解。

先来说“道”。与《周易》中的太极相似,“道”被道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自然规律的体现,无形无相,无处不在,无所不包。《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在描述这个现象。李耳为什么要提出个这么抽象的概念,他是怎么理解道的?他在那五千多字里面用很多角度去解释和形容,却始终无法给出具体的定义,最后他只好说:“有个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混然而成,听不见看不着,独立而行且生生不息,如万物根本一样。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于是勉强叫它‘道’,再勉强给它添个名为‘大’。”于是乎道大,道后的天地也大,天地之中的人也大。这么一来,人效法着地,地效法着天,天效法着道,道则是自然的代名词,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于是从现在我的眼光来看,“道”似乎是所谓的自然规律,是我们人类尚未感觉之前就以存在的,让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它是最根本的。

而至于“德”,可以被看作是“道”在我们人的体现、应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是由大道决定的,说的就是这个。更近一层来看,“德”被道家认为是人的内在品质,能够被外在的行为和修养体现。“德”也从个体向社会关系延伸,被视作是行为的准则,道家希望人们有德,并希望人们在生活的“修德”之中,去“修道”,于是提出了“无为”,即顺应自然。

于是将道德合一吧。道家认为道德是人身上自然的体现,不是人为的、外在的约束。你说同理心、同情心,我觉得这和道家的“顺应自然”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基于自我的认识,用同情和同理对他人的自然情感表现出尊重和理解,和道家的“顺应自然”大概相通于此。你认为道德是在“人人平等”之上,是“尊重和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原则,这和道家的思想我想是不矛盾的。你说“道德是被多数人的利益和价值观决定的,而多数却不能代表正义,数量无法改变本质”。我能从这句话中想到“道德”的普遍性,若要对这句话补充,我想我会说,并不是正义被多数人决定,而是多数人需要正义以维护利益。正义的本质是什么呢?这肯定是哲学中经常讨论的问题了,我哪怕没有涉足过也知道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的情况。但纵然各家定义不同,我觉得大多数的人们都会认为,正义是一种社会秩序和公平的原则,这就像是所谓的社会的“自然规律”,是社会“道德”的一种体现。

不过对于同理心和同情心,我还做了点简单的思考。你说人在形而上的视角中看待世界,然后在自我的意志中产生同情;人在社会中各有权利,意识到人人平等,我尊重他人的权利,他人也当尊重我的权利,于是产生同理。但这同理和同情,也是自我意志的产物,倘若我们过分地追求同理和同情,带来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是否也会像过度追求美德一样,最后变成对他人的过度理解和强迫,变成对自我的精神内耗和束缚?

道家的道德观更强调顺应自然和内在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规则。你所说实际上与道家的这种道德观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不过我觉得道家更强调“无为”,即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三、

或许你并未在回复中明确提出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但我注意到了,还是对此思索了一下。你提到了“顺应自然”和“无为”。

这两个概念毫无疑问地在道家的核心观点之中。你说你没有资格评价世间,既无法做正确之事,亦不愿有错误之举。接着你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在存在与否没有区别的前提下,“不存在”似乎不会犯错。在我的理解中,你把这种消极的不作为的没有任何行动的做法,看作是道家中的“顺其自然”和“无为”。

然则道家的“无为”和“顺其自然”不是无所作为,我觉得道家从来不提倡消极举动。道家的无为说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自然的事情,他们认为这能够到达更好的结果。你说自己对助人济世没有兴趣,却又怜悯着苍生的苦难,仿佛对世间万物保持着距离,却又觉得无法割舍。这样的矛盾,我大概能看出你对“无为”这个概念的误解。

我想,道家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顺应自然的态度。它并不强调什么都不行动,而是强调在行动之中保持着自然和本真,保持着所谓“道德”,不去做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的事情。大概在道家的观念看来,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仍然怜悯着世人的苦难,那或许这个人是要在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的前提下,去尽最大努力帮助世人,而不是“死道友不死贫道”,无所作为地看着生灵百态。


再次感谢你的阅读与回复!希望我的思考和结论能给你提供新的视角和帮助,生活愉快哦~


2025.3.27





点评

坐等一个更新  发表于 2025-4-4 22:17
屈原和王安石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比较复杂的,有对道家思想的汲取,却并不完全符合道家学派对“顺其自然”的解释。相较下嵇康的做法比较契合。顺其自然的界限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也不可无所作为   发表于 2025-3-27 16:52
请问,屈原的所行所为,符合道家学派对“顺其自然”的解释吗,王安石,嵇康呢。道家学派对于顺其自然的界限,希望能为我点明  发表于 2025-3-27 15: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少女注册中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与事务联系|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喵玉殿

GMT+8, 2025-10-31 11: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