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晚上出去买夜宵,发现超市里居然还有在卖浪味仙的,于是果断买了一袋。打开一尝,啊啊,果然还是那个味儿啊。
印象中上一次吃这种膨化食品应该是在……小学三年级以前。
那个时候没有零花钱可言,零食的话得看家长心情,买回来就吃,没买回来就姑且先馋着。
我那时确实喜欢这类膨化食品……大概是受电视广告以及包装精美的影响。然而这些东西家里并不经常买,逢年过节的话偶尔父母单位会发些福利,能有这类膨化食品的福利……那得赶上儿童节。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家里的零食正好将近吃完,而阳台上正好还有这么一袋浪味仙。
那时候咱馋啊(好像没现在这么严重),一直想吃,但是刚要拆封又有种伤感的感觉:啊呀,这袋吃完了就再也没有了呢。
于是居然忍住了诱惑决定过几天再说。
过几天之后零食更少了,因而那袋浪味仙的诱惑也越来越大。
最终我以“再不吃保质期就该过了吧”为由终于决定尝尝了。刚吃了一口就惊呼:居然还能这么好吃!进而又是伤感:吃完了这袋以后可就吃不着了!
于是我在这样一种悲喜交加的心态下吃完了这袋浪味仙,包装袋都没舍得扔,就为哪天馋劲上来了还可以搜刮一下里面的残渣。
现在看来,当时之所以觉得会那么好吃,“以后再也吃不到了”的想法大概也是一个因素。
具有类似待遇的零食还有卡迪那薯条——当时这个产品的电视广告在各大频道狂轰滥炸,“舔舔手指再来一袋”的口号是多么诱人啊!可惜爸妈就是不给买。终于有那么一次赶上家慈单位发儿童节的福利,家慈领了三个大包回来——每个里面都有一袋卡迪那薯条!于是赶紧拆开一袋细细品味,果然名不虚传,果然吃完还想舔手指。
事后得知这三个大包里有两个是家慈替同事领取的只是先暂时放在这里……但是……馋劲上来后顾不得那么多了把另外两包里的卡迪那薯条也拆封吃了。“就当发的福利里面没这项嘛!”
另一种至今难忘的零食是一种葱油饼干,具体的牌子早记不得了,似乎还是买的散装货。
但是在当时我一直都只吃过甜味的饼干呢,这种咸味的而且带着葱花的清香的饼干真是让我欲罢不能,没几天吃个精光。
然后父母居然再也没买到过那种饼干,或者曾经买到过但是再也吃不出当年的那个味。
零食之外还得说主食。馒头本来是稀松平常的东西,但是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让其变为难以忘怀的美食。
第一种方法是蘸果酱。职工食堂自己熬的苹果酱也好,自家做的山楂酱也好,商店里买的草莓酱也好,只要一抹到馒头上立刻就能激发食欲,三两下就把馒头解决掉然后发现自己还没吃一口菜呢。
第二种方法是蘸辣酱。当时卖得最火的牌子叫阿香婆,第一次买回来的是牛肉口味的,一吃就上瘾,不仅是夹馒头而且还用来伴米饭,最后吃得只剩瓶底了还不忘用筷子努力搜刮着里面的最后一点残余。第二次买来的海鲜口味则令人大失所望,辣味之外夹杂着一股鱼腥气……于是这一罐辣酱消耗得非常慢。第三次买来的则是微甜口味……表现依旧平淡无奇。总之,牛肉味的阿香婆辣酱也成为了“难以忘怀然而再也吃不到的好东西”之一。
第三种方法最简单,直接把馒头掰开然后撒上白糖。然后咬一大口,满嘴都是甜的。
至于下馆子的时候……令人印象深刻的菜倒也不是没有,比如每次轮到我点菜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的八珍豆腐或者松仁玉米。嗯,这两个菜好俗。但是真正能铭记一生的菜肴则是七八岁时吃过的一例牛尾——饱满的质感!浓厚的酱汁!当然,很可惜地,后来这道菜再也没在饭馆里吃到过。一来档次一般些的饭馆未必有这道菜,二来点菜的时候总会觉得牛尾这东西太过昂贵了吧就不考虑了吧,三来么,就算点到了也未必是当年的那个味了。于是因为一直没能再吃到的缘故,这道菜渐渐地……被神化了,然后为了避免再次吃到的时候发现不是那个味又会刻意在点菜的时候绕开它,进而就更加将其神化了。
……这样看来觉得最好吃的东西差不多都是后来再也吃不着的东西。
就目前而言,在学校里能吃到的、可以媲美以上几样的有两种东西:食堂的麻婆豆腐盖饭与自由市场的热干面。
说是麻婆豆腐,实际上用的更像是蛋羹,因而吃起来感觉更滑,而且没有麻到嘴都张不开的花椒,单纯是用辣椒提味……显然这很不正宗,可我就是喜欢吃。
至于热干面……同一个市场里面有好几家在卖这个,然而只有一家做的能让我吃上瘾,主要是那家用的酱好:麻酱之外再加上炸酱,再加上点鸡精、小葱,最后再兑上点醋把这个酱调得稀一点,就可以享受了……热干面的本体是酱啊有没有!吃完面以后把剩的那点酱汁一股脑喝掉才算一本满足啊!
……然而这两样好东西,估计毕业以后也是“再也吃不到了”。
呼,不过是买了一袋零食嘛,至于说这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