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4-5-22 21: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占星者卡德加 于 2014-5-22 22:29 编辑
引用一个经典的观点:悲剧的魅力不在于某个个人或集体悲惨的遭遇,而是在于他们在逆境中挣扎时所绽放出的光彩。
性与死也是一样的呢。正如吊桥效应一样,文学中对于故事的叙述,大多都是对大段非日常的描写,以及少量的日常。对于性与死的应用,大概就是非日常的巅峰吧。在能够使人出现代入感的时候,能够使得文章带给人更大的冲击。但是,这份冲击,并不是一个故事吸引人的关键。关键在于传达出的思想与意志、折射出的执念与色彩。
至于说厚度,大概那两样东西,就是一个催化剂吧。面对死亡和性的时候,人们的情绪总能被轻易的调动,不管是读者还是书中的人物。于是,人物将在死亡与性的刺激之下做出能够推动情节的举动,而读者也会逐渐的热血沸腾,更加的将自身带入于书中。故事所能带给人的冲击就又一次的被加强了呢。这或许就是阴暗向的故事所能自带的隐藏福利?(笑
他们不是厚度的必需品,他们只不过是针对于故事残酷程度与对人的刺激的一个增幅装置。可是因为这种刺激用起来过于简单方便,大家用过都说好,所以,就都开始用了。
但是因为个人的倾向,以毁灭和绝望作为主旋律的作品,我读着很不舒服。这种手法的确可以轻易的推进剧情,并将读者的代入感加深。不过我所喜爱的,是更加明亮、更加温暖的东西。在光悄无声息的在绝望中被暗所残酷的湮灭之时,难受的感觉就会自然的出现。我所想看到的,是充满了光与色彩的传说,而不是在覆灭和腐化中的挽歌。不过,各取所需,也是作为一个读者最大,也是无法剥夺的权利呢。
象征着纯粹的恶的无法洗白的角色,在我看来,是无法自圆其说的。疯了、受到刺激了之类的理由,都不合格。纯粹因恶而生的行为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动机不应仅仅那样简单。而且,转机将永远存在。因为,我是一个喜爱完美的wonderful end的人啊。
果然各种各样的色彩,还是要调和着来使用啊。纯粹的白色难以深刻,但完全的漆黑则过于压抑。只不过,如果所有的作品都能稍稍的向光的那一侧倾斜一点,那就最好了呢。还是难以接受毁灭的快感啊。那种快感中所掺杂的,是空洞、短暂与悲哀呢。
谁让,没办法让所有人的爱好,都与我相同呢?
ps:其实性的事情并没有多么的复杂。既然你对于看书如此的热衷,或许你可以看一些学术意味上的对于性的讨论,尤其是心理学上的分析。哲学相关对此的讨论,往往掺杂着过多的东西。(这种讨论很多。先人说得对。爱与死是永恒的主题呢。)想要理解一段话,你常常必须去读一本书。心理学中这个现象会好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