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破事水】关于一些“也许是重口”的东西 |
| ||
| ||
点评
确实。二十世纪百大英语图书里也是1984的影响排得最靠前。
剩下那两本著名的反乌托邦的书,影响力和感觉,都比1984要小多了。要知道,1984里的newspeaking(新话)可是衍生出了不少被人们所时常使用的词汇呢。doublespeak(双言巧语)就是最典型的,而且非常贴切。
《1984》代表的反乌托邦小说可以说是所有文学里最黑的那一类,不过我也就看过这一本。最后那个“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还有“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都是很经典的台词。读了之后我也觉得自己要坏掉了。
同情,常常会自带一份“自己的境况要比被同情者好”的优越感和满足感(类似的情感,表述不准确)。“慷慨与怜悯都是强者的特权”这句话大概就是它最为鲜明的写照吧。
为了应对恐惧,使得人们不会畏缩不前,人类在进化当中获得了从恐惧后感到快感的能力。可是,这种神经系统自带的奖励机制,被现在的人们大量的去滥用着啊。。。比如恐怖片呢。。。
一旦代入感产生了,绝望的感觉本身就会令我感到不舒服呢。。。比如在看到1984里的那两个人最后的会面时的部分。整个人都已经坏掉了啊、、、、
的确两者可以结合呢。所以说,一些黑暗的描写是增幅器呢。1984是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好书,虽然读到结局的时候感觉很糟糕啊。由“希望在无产者上”到“我爱老大哥”的转变啊。“在榕树下,你背叛我,我背叛你。”
回卡德加:理论上来说,看黑暗向得到的“触动”是最多的,因为人类可以通过恐惧和同情来得到升华(不过这部分的笔记我貌似找不到了orz)当然,乐趣经验和思想恐怕。。。恩。。。
单论内容的分量,虽然黑暗的作品可以具有巨大的厚度,但要论启示读者的能力说不定并不会比史诗强。黑暗的作品如《1984》是很有深度的,而且史诗和黑暗完全可以结合。
应该说黑暗向的作品,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触动/刺激是必然的。这是它内禀的性质。问题是在于,你能从中得到的乐趣、经验与思想,究竟是不是最多的呢?
| ||
点评
……我怎么记得,在佛经原文里,爱与死是被佛陀碾压的存在啊?
我怎么觉得应该是这样: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在挂掉之前我要把它写进圣经里啊咩哈哈~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你们不能枪毙我啊!——等等好像串词了...
我觉得这个寓言很好,当然我并没看过。自然我也觉得,不论人物是屈服于爱与死还是战胜了爱与死,悲剧都可以是光明的;同样喜剧也可以是黑暗的。
| ||
点评
我倒是一直在这么做。厚度方面的话,我觉得自己在同人圈子里面起码是绝对不算差的。这个贴子如我所言充其量只是为了舒缓寂寞水的一发而已,讨论上有些失态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 ||
点评
那片是神作,不过记不太清了。
| ||
点评
这说明你其实不想写那些糟糕的东西。什么时候你真想写了,你的身体大概也就随着你的心坏掉了吧……(望天
很偏很偏的生理心理学豆知识:内脏受到伤害后的疼痛,有着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移位痛。比如肝脏受伤了,很可能会让你的肚子/腰疼,而且完全感觉不到肝脏部位的疼痛。
不是很痛,有点“刺耳的报警器响了”的那种感觉...
这也太痛苦了。虽然每次我想写无下限的东西的时候就总觉得鼻子里会泛起一股臭味(心理暗示),但终归还是能写出来的。内脏痛就没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