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02: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youtien 于 2015-1-10 02:03 编辑 
 在別地方談了一下入聲,拿了這闋詞為例,貼在下面供參:
 
 國語因為是簡化的制訂語,先天在藝術上的表現力就不如原有的各種漢語,這是著毋庸議的共識。
 
 但講到這裡的人,通常講不到國語在後天上的長處:因為是通用語,大家每天在說,所以世界有什麼變化,國語都能跟上,然而台、客語就有很多跟不上,碰到新詞得用國語發音或直接讀原文。不是台、客語跟不上時代,是操台、客語的人不用台、客語去說新詞。粵語因為有香港一個根據地,所以跟得上時代。
 
 另外常常被提到的一點:國語刪去了入聲,所以很多字的情調表現不佳。這沒錯,但我就要反問了:難道國語就不可以有入聲嗎?我們唱歌,也常有短促的音節,這樣唱過去,不就接近入聲了?如果再把入聲的意用進去,即便仍不是入聲之形,那也差可收到入聲之效了吧?
 
 舉例來說,ㄝ韻的字,有很多原本是入聲的,如覺、決、別、滅、撇,我們用入聲的讀法去讀它,並且在讀的時候存著這個字的意,便可讀出它內蘊的意象。如果平常講話這樣讀不免怪怪的,但唱歌就不一定了。在旋律、節奏恰當處,恢復歌詞的入聲,可有神效。
 
 更進一步說,即便那字在古韻或者各地方言裡不是入聲,只要情景適合,我們也可以將他作入聲化的處理,只要意思有到而聽起來好聽,那便是可以的。
 
 只要放開了思想,存了「國語也可以入聲」一念,我們寫歌的表現空間就會擴大許多。更棒的是,你可以入聲化,也可以不入聲化,相對於台、粵、客語歌,原來是入聲的字,你就必須保持它的入聲,填詞必須填在短促的地方,也不能拖長音。
 我是在自己最近填的幾闋詞裡發現了這一招的。以這首〈決別之旅〉為例:
 
 那隔世的岑寂 被這時空、所遺落在哪裡的美麗
 等著怎樣的尋覓
 
 渺茫散碎 你就像夢裡的詩篇 親切而又遙遠
 這幻影的觸覺 是怎樣的牽引 如寂無人處開落的粉蝶
 萌發著嚮往 往未知的彼方
 那彼方 會否有 嶄新的旅航
 
 仰望隱秘的星空 河漢遼闊 有多少亙古的閃光
 陪過我們瑣碎 悄心的爭逐
 想破開那困鎖 找到原初的悸動 和你一起
 走出自己的路 去尋那無覓處
 
 
 可入聲化的是「寂」「切」「覺」。拿「這幻影的觸覺」一句來說,「觸」字下得重,用力去唱,到「覺」字入聲化,倏然中斷落空,這便合了前面唱的「幻影」。同一行句尾是拉長音,「粉蝶」的「蝶」原本也是入聲字,但在此就不要
 饅饅來入聲化,用一般的讀音去唱便可。
 以這樣的心法持續寫下去,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像延伸字集一樣創造出藝術表現力可追上方言的「國語ex」也說不定。
 | 
 |